国家艺术基金
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
《红绿彩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训》
2023年8月19日,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红绿彩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训》第三十六讲《空间陶瓷艺术》,由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余剑峰教授主讲。讲座前,项目主持人朱乐耕教授向学员们介绍余剑峰教授:余剑峰教授,本科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在中央美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多年来一直从事环境艺术和公共空间方面的研究,具有丰富的艺术项目实践经验,同时在教学方面也积累了丰硕的成果。
▲项目主持人朱乐耕教授主持并介绍
课程开始前,余剑峰教授谈到了从宋金时期延续至今的红绿彩艺术,并强调红绿彩民间日用器与出口热销的赤绘产品之间的联系,并表示二者都具有着延绵不断的生命力。这也代表着红绿彩艺术在当代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红绿彩艺术也应在社会公共空间中得到应用和推广,从而不断推动其活态化发展。▲余剑峰教授授课现场
课程第一部分,余剑峰教授通过例举城市建筑在公共艺术空间的典型案例,说明在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背景下,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陶瓷艺术关注度不断提升,注重艺术精神享受的群体不断增多,因而环境艺术、公共景观与陶瓷艺术的结合会产生更多的可能性。那么,如何利用陶瓷艺术语言表现环境空间的独特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使陶瓷艺术广泛融入大众日常生活,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工作。余剑峰教授谈到空间中的陶瓷艺术常常与设计、科技相结合,陶瓷艺术与空间通过形体上的结合,构成了一个新的视觉形式,并赋予空间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样的空间强调主观感受,可在空间中呈现丰富的表现形式,充分体现创作者的巧妙构思与独具匠心的艺术语言。这一形式的陶瓷艺术表现了空间的独特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并逐渐成为与大众生活密切关联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余剑峰教授授课现场
课程第二部分,余剑峰教授通过自身实践案例阐述了空间与陶瓷艺术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空间陶瓷艺术是一种运用陶瓷材料将空间转化为艺术化场景的实践活动,而空间是与有形的陶瓷艺术实体对应的虚空部分,空间界面是建筑的室内界面,空间陶瓷艺术更多的是与空间界面产生关系,以建筑、室内和环境的墙面为主要创作载体。▲余剑峰教授授课现场
课程第三部分,余剑峰教授则结合项目案例对空间陶瓷艺术创作的一般工艺流程及成型工艺进行了详细介绍。他认为陶瓷原料决定了空间陶瓷艺术的成型方式,关于成型手法可以采用注浆成型、挤出成型、冲压成型、手作成型和3D打印等,成型后按预设的效果选釉和施釉,根据不同的陶瓷原料、坯体和预期效果选择与之匹配的窑炉和氛围进行烧制。另外,因空间陶瓷艺术一般都有组装、光源等工程性要求,烧成后的陶瓷一般还需要进行切割、喷砂等后期再加工。▲余剑峰教授授课现场
课程第四部分,余剑峰教授则讲解了红绿彩艺术所特有的色彩与空间的关系。这种特有的色彩与空间的关系使其可以运用于商业空间之中,而空间中的红绿彩艺术的表现形式并不是单一的,其可以结合平面化、立体化方式进行商业输出,从而不断探索红绿彩艺术的经济、文化价值。
▲余剑峰教授授课现场
课程的最后,张学龙博士主持了提问环节,学员们就有关红绿彩艺术未来在公共空间中的可能性同余剑峰教授进行了交流,同时余剑峰教授也就陶瓷艺术项目实施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朱乐耕教授对此次课程进行了总结,并谈到不仅仅是红绿彩艺术的发展,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都与建筑空间的联系非常密切。这种联系是现代艺术与陶瓷、建筑的结合。社会发展以城市商业为中心,融入了陶瓷艺术的建筑,增加了公共空间的商业性、艺术性及趣味性,同时陶瓷艺术也可以延伸到很多新的空间,这也使陶瓷艺术的未来发展非常有前景。
▲课程合影
余剑峰教授简介:
余剑峰,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江西省赣鄱俊才文化领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与空间陶瓷艺术研究,在装饰、美术与设计、艺术评论等艺术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2本学术专著,作品获得德国红点设计奖、德国IF设计奖、中国陶瓷艺术大展、为中国而设计等国内外奖项。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聘为双师型艺术教育导师,系景德镇高层次人才联谊会副秘书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陶瓷分会理事,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创意产业分会秘书长。
▲《无相》 160x45cm 2020
▲《海洋之声》尺寸可变 2021
▲《山梦》68x140cm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