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授课|第二十六讲:宁钢教授《文化自信的实质与践行——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中国陶瓷艺术》
国家艺术基金
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
《红绿彩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训》
2023年8月6日,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红绿彩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训》第二十六讲《文化自信的实质与践行——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中国陶瓷艺术》由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校长,陶瓷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宁钢教授主讲。
课程开始前,朱乐耕教授向学员们介绍了宁钢教授,宁钢教授是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校长,也是国内外知名陶瓷大家,其作品多用器型与装饰、平面与立体的结合,致力于传统陶瓷材料的创新表达,在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的过程中取得了重要成就。▲项目负责人朱乐耕教授主持
课程开始,宁钢教授以“文化自觉”导入课程,认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化世界里确定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与其它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次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续发展的共处原则。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美,要领悟并容纳其他文明的长处,才能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存、共同进步,从而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构建一个融洽和谐的社会。
课程第一部分,宁钢教授梳理了中国陶瓷的海外传播历史。从东方航路的开辟,到各国陆续成立东印度公司,中国瓷器通过海路行销至全球。明代中晚期至清初200余年间,中国外销输出大量景德镇青花瓷、彩瓷、白瓷等,其中多为外国订烧瓷,克拉克瓷、纹章瓷等外销瓷成为享誉世界的世界级商品,并对荷兰代尔夫特陶瓷、德国梅森瓷器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宁钢教授认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建立不仅促进了国内官民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也让中国文化通过海外贸易得以传承和发扬,因此丝绸之路也是一条瓷器之路。课程第二部分,宁钢教授分析了西方文化艺术影响下的中国当代艺术。通过列举美国、苏联部分当代艺术作品案例,分析了西方当代艺术对中国艺术产生的影响。宁钢教授表示,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先进与落后之说,两者之间存在着差异性,而非差距性。中国艺术“意象”的表达和西方的“具象”表达有着巨大区别,我们需要尊重两者的差异性,既要善于学习,取其精华,又要坚持文化自信,善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第三部分,宁钢教授提出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构筑当代陶艺风格。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当代艺术的发展之间并不存在矛盾,它们都是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发展阶段,两者是共融共通的,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更没有否定与抛弃之说。没有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作为根基,我们现在进行的一切创新性探索都是无源之水。宁钢教授进一步列举秦锡麟、周国桢、施于人、朱乐耕等陶艺家的艺术作品,指出当代陶艺要发于传统,但不囿于传统。既要保留中国传统的艺术内核,也要博采众长,借鉴吸收国外当代艺术的优秀元素加以融合,从而拓展陶瓷语言的表现力。▲宁钢教授授课现场
课程的第四部分,宁钢教授围绕文化自信的实质与践行展开,分享了近年来自己的艺术创作与实践,宁钢教授一方面在作品创作中,坚持从继承传统和创新形式中寻求出路,不断扩展自己的创作边界。以作品为媒介,不断加强东西方陶瓷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积极推进陶瓷文化的发展,通过举办“China·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赛”、组织开展学术交流、与国外多所大学建立合作教学关系等一系列活动,推动中国陶瓷文化再次走向世界。
最后,朱乐耕教授对此次课程做出总结,宁钢教授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谈论到中国当代艺术,使学员认识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给学员们创作带来深层次的启发和思考,同时指出宁钢教授对陶瓷造型与彩绘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其艺术作品的造型与画面内容相得益彰,达到了传统与创新的高度统一,值得大家好好学习研究。
宁钢教授简介及作品:
宁钢,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校长、党委副书记,现任陶瓷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八届学科评议组设计学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长江学者评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剑桥大学艺术中心终身教授,江西省学位委员会成员,江西省工业设计学位会长、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联合授予的“陶瓷艺术与设计教育杰出贡献奖”,江西省委省政府授予“突出贡献人才”,江西省委宣传部授予“江西省四个一批、首批文化名家”,获“全球艺术文化交流贡献奖”荣誉。被评为景德镇市风云人物。▲高温颜色釉粉彩综合装饰《岁岁平安》
▲瓷板画《冷落清秋》
▲青花釉里红《梅开五福》
▲《钧瓷小品》
▲《花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