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第145期:见贤思齐 以陶为乐——采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宜兴的陶艺界有着这么一位大师,他师从了多名紫砂艺人,在宜兴紫砂承前启后的链条上,他成型、陶刻、书画兼擅长,将宜兴陶艺中的诸多元素发挥得淋漓尽致。本期口述历史,我们邀请到这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为大家讲述他的陶艺之路。
鲍志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正高级工艺美术师
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在鲍大师的讲述中,他1959年进厂从陶艺师谈尧坤、诸葛勋、范泽林习陶刻,1962年从“紫砂七老”之一吴云根习成型工艺,1965年被陶刻大师任淦庭收为入室弟子,深入学习陶刻及书法,1975年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艺系深造,聆听艺术界名家如白雪石、陈若菊等人的教诲。近20年的苦修经历,给鲍志强奠下扎实、深厚的专业基础,为他日后在陶艺上的纵横驰骋提供了保证。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鲍大师提到的良师益友们。
1977年鲍志强与谈尧坤、范泽林等人合影
(前排右一为鲍志强)
宜兴川埠潜洛人,民国至新中国紫砂陶刻名家。新中国成立后于宜兴紫砂工艺厂长期从事陶刻工作。
花盆 谈尧坤、廖文井刻
小名伯勋,宜兴人,民国至新中国紫砂陶刻艺人。擅陶刻,刀法利落,构图匀称,尤其擅长刻制人物。
棒槌瓶 友石款
宜兴蜀山西街人,民国至新中国紫砂陶刻艺人。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于宜兴紫砂工艺厂从事紫砂陶刻工作。
原名芝莱,宜兴蜀山南街人,清末至新中国紫砂艺术家。汪生义弟子,与汪宝根、朱可心为师兄弟。新中国成立后,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宜兴紫砂工艺厂成立后,继续带徒传艺,培养了众多紫砂人才,为紫砂事业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
双竹提梁壶 吴云根
亦作干庭,字缶硕,号石溪、聋人、一孤、大聋、左腕道人、左民、漱石。出生于宜兴大浦,后迁居宜兴县城、宜兴蜀山。清末至新中国著名紫砂陶刻艺术家,中国共产党员。自幼酷爱书画,早年师承路兰舫、陈懋生、陈研卿等人,为陈少亭师弟,与邵云如多有往来切磋,后醉心紫砂陶刻技艺,遂成陶刻一代宗师,新中国成立后被政府评为“国家名牌手”。加入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后,担任紫砂陶刻技术辅导员,精心带徒传艺,培养了徐秀棠、咸仲英、谭泉海、毛国强、鲍志强等一批陶刻艺术人才。
孔雀瓶 任淦庭刻
除了个人在艺术上的奋斗、努力,从1988年开始,鲍志强担任宜兴紫砂工艺厂副厂长、总工艺师,负责全厂技术工作。从技术岗位到领导岗位,鲍大师坦陈内心有很大的矛盾,对紫砂的热爱出于天性,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和近一年的理论学习,正是可以自己搞创作的时候,却转做管理岗位,大有失落感。彼时国内开始在工艺美术界评职称,而作为分管副厂长,也不得不有所牺牲,将名额让给一线的技术骨干。
1993年,紫砂厂面临空前的困难,订单减少,老员工退休,企业负担急剧加重。而很多年轻的技术骨干,厂里培养出的能人大量流失,在宜兴办起了小工厂或到了工资高的民营企业。主抓创新的鲍志强开始了亲自上马做技术创新,为紫砂厂的发展组建工作室、推进名家流派、开拓海外市场,提升紫砂文化核心价值与内涵。
宜兴紫砂工艺厂
原陶瓷公司下属企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宜兴第一家规模较大、技艺较强、质量较高,拥有一批紫砂工艺大师、高中级工艺美术师和经营管理技术人员的紫砂生产与销售企业。其建于1958年4月,厂址在宜兴蜀山东坡大桥西堍。主要生产各式紫砂壶、茶具、酒具、餐具、文具、花盆、挂盘、雕塑陈设陶等,“方圆牌”高级紫砂茶具和紫砂陶器,曾先后18次荣获国际金质、银质、特等及优秀奖。1978年后,产量逐年上升,产品远销日本、美国、西欧、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与港、澳、台等地区。1988年被评为江苏省级先进企业,1989年9月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
鲍志强大师曾说过:“紫砂予我,国匠荣耀,八方友人,我之幸运,方圆曲直半个世纪,紫砂,是我辈责任。”在紫砂之路上,鲍大师结交良师益友,丰富陶刻艺术的语言,他创作了许多独具匠心、耐人寻味的作品,在每一刀、每一划中寻找快乐,同时也向观赏作品的人们传递紫砂陶刻的趣味。所谓“以陶为乐”,大概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