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有数千年的陶瓷文化,陶瓷艺术是世界认识中国的起点。中国骨质瓷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河北唐山研发成功,虽然已成为中国日用瓷最高品类之一,但仍面临着原创设计人员不足、品牌意识薄弱等现实困境。因此,培养具有系统品牌意识的骨质瓷设计师已刻不容缓。在现实需求的基础上,“中国骨质瓷品牌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项目应运而生。
“中国骨质瓷品牌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是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依托清华美院陶瓷艺术设计系优质资源,旨在培养骨质瓷设计师以“品牌形象”为中心的大格局设计观,构建长久且连贯的品牌形象系统,致力于为社会输送提供优秀的骨质瓷设计与管理人才。
2022年7月23日上午,《中国骨质瓷品牌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项目开始了第六天的课程分享。本次课的主讲人为北方工业大学副教授陈健捷老师。
陈健捷老师的课程聚焦于宋代茶文化与茶器中的意趣。课程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宋代文人茶事与陶瓷茶器、宋代民间茶事与陶瓷茶器、宋代茶文化和茶器对于后世的启发和对于东亚的影响。
陈老师首先从茶文化的历史切入,简要讲述了茶、茶具的历史发展,以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唐代陆羽的《茶经》表明,茶在饮食上,开始有了审美意义,也是文人茶的开端,其中表述了当时的煎茶器、茶审美、茶器审美等。除了文字记述,宋代许多文人画、出土陶瓷茶器等也表现出了对宋代陶瓷茶器中的文人雅趣与品格。
接着陈老师讲到了宋代民间茶事与茶器。宋代的民间茶事十分普及,茶器丰富多元,茶馆商业繁荣,在茶文化中体现出儒家的孝道。同时,宋代民间饮茶方式多样,茶器具有地域特色,南北陶瓷茶器交流频繁,使得饮茶风俗传承至今。
最后陈老师分享了宋代茶文化与茶器对后世的影响与启发。在宋代,日本镰仓时代的留学僧将宋代禅院茶礼与茶器引入日本寺院,在此之后日本逐渐发展出其自身的审美意识。宋代的茶百戏影响了宋代茶器的装饰,而不同的饮茶方式也影响了宋代茶器的造型,宋代陶瓷茶具的工艺蕴含了宋代世俗文化、儒家文化,将审美和功能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第九课
中国骨质瓷诞生的主要历程及骨质瓷的主要技术要点
&
陶瓷品牌创意与学术传承
2022年7月23日下午的课程异常丰富,学员们先参观了亚洲时代陶瓷有限公司,然后李鸿凯和李剑平两位老师分别进行了课程分享,实践结合理论地讲述了骨质瓷的技术和陶瓷品牌的学术传承。
在参观亚洲时代陶瓷有限公司时,李剑平老师与学员们初步讨论了中国骨质瓷先有的核心技术与要点,并展示了企业现有的陶瓷装饰与造型。参观结束之后,前唐山市一瓷厂副总工程师李鸿凯老师开始了精彩的课程分享。
李鸿凯老师的课程主要聚焦于中国骨质瓷诞生的主要历程及骨质瓷的主要技术要点。从历史上来说,陶瓷是中国的发明,骨质瓷却起源于英国,是欧洲人为了仿效中国陶瓷而派生出来的新的陶瓷品种。在中国,王庆祥先生经过反复试验,成为了制造骨质瓷的先驱,再经过反复的改进和各位仁人志士的不断加入,让成熟的骨质瓷技术逐渐在中国生根发芽。
李鸿凯老师强调道,如今骨质瓷已是日用瓷中生产工序最多的陶瓷品种,但骨质瓷也有热稳定性不高、釉面硬度不高等先天缺陷,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中国陶瓷人的共同努力。中国的骨质瓷是独立试验完成的,不是英国骨质瓷的翻版,具有中国自身的工艺特点,现今的中国骨质瓷需要注重技术、工艺、造型、品牌的全方位提升和发展。
在听完李鸿凯老师的精彩课程后,李剑平老师也开始了生动的品牌建设分享。李剑平老师的课程主要关于陶瓷的品牌创意与商业机遇。李剑平老师从自身企业的实际出发,再谈论到目前骨质瓷的应用现状与地位,讲到在陶瓷设计中的创意与理念来源。
接着李剑平老师分享了亚洲时代的陶瓷设计案例,分享了该品牌是如何将西方创意、中国传统文化与具体设计有机结合起来的,回顾了其曾经走过的路,以及其曾经所取得的成就,展望了未来图景。
在课程的最后,李剑平老师强调道,品牌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企业能够成长壮大的基础,内容和创意是助力品牌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次讲座使我感触颇多,中国作为陶瓷艺术的发源地,陶瓷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的辉煌,展现着其不同时期独特的魅力。发展到今日,我国每年生产的陶瓷器不计其数,然而作为一个陶瓷生产大国,在世界范围内知名的陶瓷品牌并不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艺术来源于人民,艺术为人民而创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我国陶瓷品牌建设势在必行,要想打开我国陶瓷产业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必须要借助品牌效应走品牌化发展道路,这也是中国骨质瓷品牌的发展方向。”
“通过李鸿凯工程师的讲解,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骨质瓷泥、釉的特性以及骨质瓷在烧制过程中容易变形的原因,使我们能够以生产的角度去看待设计中的问题,为设计更好地落地生产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李剑平老师作为企业家、设计师,对于设计师与企业和市场之间关系的问题,通过独特的视角做了深度的分析。设计和工业实践有着直接而紧密的联系,对于如何平衡设计方案与生产技术之间的矛盾,是值得我们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