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吉州窑陶瓷产业发展传承创新型人才培养》高研班学员作品初稿设计研讨会
8月15日下午2点,刘晓玉教授召开了本课程的学员作品初稿设计研讨会。学员们将把自己这段时间以来的学习成果和对吉州窑的认识与理念体现在设计稿中,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首先,刘教授对大家在学习期间的认真表现给予肯定,也鼓励大家打开思路,跳出以往创作的框架,大胆创新,在吉州窑传统的DNA中加入自己的解读,创造出具有吉州窑特色的创新型作品。

学员们被分成彩绘组,剪纸贴花组,木叶组,雕塑组,窑变组进行设计方案的展示,学员们各抒己见,展示出对吉州窑的热爱与理解,设计出带有不同风格的吉州窑作品。
1. 海洋文化系列:运用沿海地区当地的原材料结合民俗创造出吉州窑风味造型作品。2. 使用“梅竹双清”、“江畔牛影”和“渔樵耕读”等主题,运用中国画与抽象表现主义的表现手法完成作品。3. 奔鹿海波纹、龙纹盘和双鱼盘:对吉州窑传统海波纹,奔鹿形象进行再创作。4. “暗香浮动”系列茶具:结合吉州窑传统海波纹和梅花图案,让梅花的香味与茶香交相呼应。
5. “唐装一家人”系列:三个梅瓶,不同的装饰手法,展现一个三口之家。刘教授对学员们的精彩发言表示肯定,之后做出点评。竹梅元素可以借助洒釉的手法来表现,显得更加自然,暗合“老庄”的道法自然的自然之美。可以将青铜器的纹饰加入到吉州窑的设计中去。学员们应跳出以往的设计创作思维,打开思路,积极开发新元素。1. 将“河图洛书”、“太极八卦图”以及24节气的文化内涵呈现在餐具和茶具上。2. 吉安印象:将荷塘,牛与牧童以剪纸的方式呈现在梅瓶之上。3. 一叶一菩提:将佛像与菩提叶以剪纸的方式呈现在梅瓶之上。4. 梦回东京:瓷板画,将宋朝汴京城的繁华跃然于瓷板画之上。
刘教授表示,同学们首先应跳出吉州窑原有剪纸文案的束缚,开发出新的剪纸文案。可以借鉴《山海经》,门神,福娃等形象用于创作。其次,注意造型以及画面的摆放比例,确保画面的和谐与自然。最后,要注意设计的原创性,图案不要盲目照抄、照搬和套用其他已经存在的作品。1. 木叶瓷板画:使用木叶表现丹沙渡码头,红船等元素,组成红色题材的画面。2. 吉州之美:将吉州窑的24个窑包体现在文房用品中。3. “一花五叶,功到自然成”瓷板:用木叶体现达摩一苇渡江的故事。
刘教授对学员们的用心设计给予了肯定,并作出点评。首先,可以采用异形瓷板,不要禁锢在常规瓷板的思维中。其次,窑包可以使用,但是不必太过繁冗,抓住精神,大胆创新。最后,做瓷板系列的同学,应该将构图与装饰融合在一起,做到“笔断意不断”,每一幅是独立的画面,连起来又是个完整的故事。2. “豹”系列:大大小小的豹子捏塑显示千军万马的气势。
刘教授对学员的开拓思维表示赞扬,并提示,在创新的过程中,不能丢弃吉州窑的传统元素和表现手法,一切的创新都应当在吉州窑的基础上进行,做到艺术的升华。
1. 生活器皿:制作出不同的器型,并施以不同的釉料,做到千人千面的效果。3. 豹纹梅瓶系列:将豹子的花纹复制在梅瓶之上,展现别样的风味。
刘教授认为,首先,器型在追求美感的同时需兼顾实用性。其次,展现窑变釉的器型尤为重要,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将釉与合适的器型结合。最后,器型和纹饰的搭配与融合需要反复推敲与考量。
对于本次研讨会,刘教授总结道:首先器型是艺术重要载体,选对合适的器型才能展现出富有灵魂的作品。其次,应跳出固有框框条条的束缚,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才能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希望经过这一次思维的碰撞,大家能创造出最优秀的设计,最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