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埴艺术家 | 戴清泉:诗性与物性
2022-06-10
图片

戴清泉

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访问学者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图片

戴清泉 | 侵蚀的边界

瓷 | 19x24x80cm | 2021

 

 
 

 

  “诗性与物性”  

    陶瓷艺术中的“天人合一 ”   

 

文 | 殷双喜

 

在戴清泉的艺术中,既充满了诗性的抒发,也具有对陶艺材料的透彻理解。他能够将诗性与物性很好地结合起来,表达自己对中国文化诗意精神的向往,并以此诗意的眼光观看现实,通过自己的创作,将日常生活的平凡提升至超拔的精神境界。在戴清泉看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充满了无限的自由与想象,那些优秀的诗人、艺术家心灵的深处总是与庄子的浪漫理想联系在一起,他们作品中的意象描述总是把诗的境界推到一个唯美精致的高度,戴清泉的艺术所追求的,正是这样一个诗性的理想家园。

 

图片

戴清泉 | 形态的重构之书写一

陶瓷 | 106X15X16cm | 2021

 

由此,戴清泉在艺术中最看重的,是中国传统绘画美学中的气韵,他将其作为自己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常人看来,“气韵生动”是传统中国绘画的首要法则,其重要性可以不言而喻。但很少人有人能够意识到,在陶瓷艺术中,“气韵生动”也是难以企及的天然之境。在陶艺中,“气”可以理解为烧窑时所需的自然之气,也可以理解为窑变过程中鬼斧神工的“运气”。古人曾用“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峡谷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陶瓷釉色的多样和窑变的微妙之美。在某种意义上,陶艺的价值并不全在人工,而是自有人所不能掌握之处,“敬天命,知人事”、“事在人为,听天由命”、“巧夺天工”等,在此可以表述陶瓷艺术中“天人合一”的奥秘。

 

图片

戴清泉 | 形态的重构之书写二

陶瓷 | 33X19X18cm | 2021

 

放眼中国陶艺界,戴清泉的艺术实践是具有前瞻性和实验性的,他的创作打通了陶艺界与绘画界的封闭状态,这种封闭状态在近年来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各门类早已打开,陶艺界正奋起直追。而戴清泉所选择的以中国山水画的方式切入陶艺,则表明了新时代人们重新观看自然,回望传统山水精神的文化回归。正如戴清泉所说,中国山水画以其独特的方式走过了历朝历代,同时也接受和反映着各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它的博大与深远时刻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图片

戴清泉 | 籀立篆

陶瓷 | 150X50X90cm | 2019

本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当前,我们处于一个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之下,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方向应该更具多元化,表达方式和材料运用也更多样化,它所含有宇宙般的包容性是毫无质疑的。而中国传统陶艺也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它可以从更加日常化的角度进入我们的生活,期待着涌现更多戴清泉这样的优秀艺术家,艺如其名,以其才华横溢的创意,如汩汩清泉,为我们打开现代精神生活的新天地。

——殷双喜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图片

戴清泉 | 侵蚀的物象

陶瓷 | 12X12X60cm | 2021

 

 

   可塑的边界与    

   秩序的重构   

 

   文 | 戴清泉

 

现代陶艺发展到今天,他已经不再属于过去那个大美术内区域化和门类化的概念,应该以材料的方式扩展到现当代艺术的每一个领域,让陶瓷材料价值的可贵性得到全新的诠释,或坚韧、或温润、或高贵、或脆弱、等等……,一切从物质的本体出发,以全新的思维模式来挖掘和组织富有民族文化的语言元素,重新构建现代陶瓷艺术语言新秩序,更好地来反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文化现象,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古人传统的外表,脱离时代的文化语境,那样只会是无病呻吟、装腔作势,艺术与科技在共同发展的同时,只有相互助力才能上升到人文哲学的高度,例如:装置、影像、观念等不同呈现方式的介入,都会为现代陶艺的发展迎来一个美好的春天。

 

图片

戴清泉 | 城市风景的演变

陶瓷 | 4X7X170cm | 2021

 

陶瓷的泥火锻造是他最为重要的物质特性和精神浓缩,泥土的可塑性是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任何一种绘画材质都无法比拟的优质特征,这种可塑的表情早已在现代陶艺的实践和创作中得到大量的体现,由柔软到坚硬,持续着自身的一种自然的缓慢性,历练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性格,这种自然的规律性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他的强大,强大到每一位陶艺家都去用心去感受他、呵护他。

 

图片

戴清泉 | 侵蚀的物象——立

陶瓷 | 17X25X9cm | 2021

 

窑火高温的锤炼又是陶瓷本身升华的另一段历程,这个过程可谓是泥土转世的重生,火是照亮人类文明前行的航标,不管神性弥漫的原始社会,还是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对火的敬畏之心从未停熄,该如何让火的神秘性为我所用,是每一位陶瓷艺术家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这也是陶瓷绘画该如何区别于其他绘画的最为本质的核心问题,这个极其核心的要素便是可塑性。陶瓷的可塑性具有很强烈的永恒感和质量感。可塑性的彰显可以把陶瓷绘画从一个通识的二维空间推向富有神秘色彩的三维空间,正是这种空间的跨越恰恰符合了陶瓷绘画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树立起陶瓷绘画独特的形象价值,与此同时也打通了现代陶艺与陶瓷绘画的边界。这种边界的隔阂正是陶瓷实用价值主导的缩影,不断强化艺术价值的体现,是跨越边界的唯一途径。

 

图片

戴清泉 | 侵蚀的物象——和

陶瓷 | 17X25X4.5cm | 2021

 

现代陶艺的呈现方式本身就具有他自身的多样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多样性无时无刻不在拓宽和包容,绘画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也在不断地延伸和突破,无论是水墨还是油画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寻找着他们发展的最大可能和空间,都在以各自的实验方式探索着前行的方向,可是无论如何都摆脱不掉材料所带来的严重的局限性,这种天然赐予的局限只能让人望尘莫及。

 

图片

戴清泉 | 侵蚀的物象——律

陶瓷 | 17X25X7.5cm | 2021

 

只有“陶瓷”,这个最为古老而又久远的物质,这个属于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百科全书”,才能够满足于所有艺术家的追求和内心的表达,他具有了与大自然共呼吸的强大能量,以他特有的方式来传递每个人的心灵需求和愿望,正是因为这种双重的共同互融和拓展,便会开启陶瓷艺术发展的全新局势。

——戴清泉

 

 

图片

戴清泉与学生们在户外写生中

*图片及文字信息由艺术家戴清泉提供

 
图片

艺术家简历

图片

戴清泉

Dai Qingquan

 

1977年出生于山东

2003年毕业于华侨大学获学士学位

2010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2013年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

2018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访问学者

现为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参展活动:

2021年作品《文化印迹之瓷本》入选“人民江山·瓷画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新文艺群体陶瓷绘画作品展

2021年作品《侵蚀的边界》入选第三届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大展(中国美协)

2019年作品《籀立篆》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协)

2019年作品《文化印迹系列三》入选界·尚——第五届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中国美协)

2018年作品 《文化印迹系列之敦煌》入选“千年景德·瓷上中国”——首届中国(景德镇)当代陶瓷绘画作品展提名奖(中国美协)

2017年作品 《文化印迹系列之龙门》入选界·尚——第四届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中国美协)

2016年作品《文化印迹系列之一》入选第二届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大展提名奖(中国美协 中国美术馆)

2015年作品《非器系列之二》入选界·尚——第三届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中国美协)

2013年作品《非器系列》入选界·尚——第二届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

(中国美协)

 

图片

关于“新埴计划”

《新埴计划》是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白明教授的倡导下,由中国嘉德联合艺术埴造于2022年初共同推出,旨在推介中国青年当代陶瓷艺术家,形成市场、艺术家、学术界共建的新平台。新埴艺术家们对材料、工艺、形式、观念、历史、人文有着基于时代的新颖表达,他们的个体声音与群体映像将展现出中国陶瓷艺术的新面貌与未来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