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五大名窑,各有什么异同

宋(960-1279)
宋太祖采取“守内虚外”的方针,重文抑武,制定集中兵权,防止武将割据的国策。
后果就是:边患无穷。(辽、西夏、金)
宋初,赋税减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较快;手工业有很大的发展。河南鹤壁市发现北宋煤矿遗址,说明煤已被广泛应用,促进了炼铁和烧瓷等手工业的发展。
宋代瓷窑遗址在20个省、130多个县市均有发现;瓷器生产的量变,为质的飞跃创造了条件。
并出现了五大名窑:
定、汝、官、哥、钧 或 柴、汝、官、哥、定
——河北曲阳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
始烧于唐,唐晚期邢窑衰弱,定窑取代了邢窑的地位。五代时定窑产量很大,北宋中期是鼎盛时期,金代继续生产,终于元代。
定窑以白瓷为主,也有黑釉、酱釉、绿釉瓷。
装饰技法:刻花、划花、印花、剔绘花及浮雕等。
常见纹饰:水波、游鱼、走兽、飞禽、婴儿、花卉。
主要器型:碗、盘、罐、盂、盒、枕等。
底款:官、新官、尚食局、尚药局、食官局正七字、五王府等。
(说明有些定瓷窑是专为皇室官府烧制)
白瓷是续青瓷之后新的釉色崛起,它代表当时世界最高科技,也是当时中国艺术文化的体现。唐时,它与越窑青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南朝梁武帝时期,武帝信佛,定佛教为国教,举国上下素衣麻布,天子冠白纱帽。入隋后,尚白的习俗没有消失,反而更为盛行。
南北朝与隋唐的尚白之举,都是通过对白色的素净雅致来标榜自己思想意识的玄奥,并影响着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
因为对白色的崇尚心理,促进了白瓷的发展。
所以,瓷器美学与中国的思想体系密不可分。
——河南宝丰清凉寺
在宋哲宗元祐元年至宋徽宗崇宁五年(1086年—1106年)20年间,专为宫廷烧制御用汝瓷。
因为烧造时间短,工艺精良,所以在南宋时就已经近尤难得。
特点:胎质细腻,呈香灰色;釉莹润如脂。
颜色:淡天青、天蓝、粉青等。以淡天青为主。
纹理:釉内有鱼鳞状细开片。
器型:碗、盘、洗、碟、瓶、炉、尊等。
工艺:漏斗匣钵、筒形匣钵、支顶匣钵、三岔形支钉、五支钉垫圈等。
器无纹饰,以釉色取胜。大多仿制古代青铜礼器。釉质极佳,有似玉非玉而胜似玉的美誉。
——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
在宋哲宗元祐元年至宋徽宗崇宁五年(1086年—1106年)20年间,专为宫廷烧制御用汝瓷。
因为烧造时间短,工艺精良,所以在南宋时就已经近尤难得。
修内司官窑:位于杭州市凤凰山与九华山之间的一条狭长溪沟。始烧于绍兴十四年(1144年)
胎呈黑色或香灰色。釉以粉青为主,米黄色次之。釉色莹澈、滋润如玉,釉面大多数有开片或冰裂纹。
郊坛官窑:位于杭州市江干区乌龟山西麓。始于南宋初期。
早期产品:原始薄釉青瓷,胎色黑褐或深灰;釉色以粉青为主,还有青灰、青黄等色,釉层薄而润泽,普遍有纹片。
晚期作品:薄胎厚釉,釉可达三四层,釉厚如堆脂,增加了玉质感;釉面上显露横竖交织的纹片。
厚釉工艺导致装烧工艺的改革,将碗、盘等圈足底端的釉刮掉,用垫饼垫烧。烧成后圈足底端无釉处呈深灰色或黑褐色,称为“铁足”。由于胎中含铁量高,致使口缘薄处显灰紫色,从而形成了“紫口”的特征。
目前考古还未发现哥窑遗址以及宋墓出土的哥窑器物事例。

根据传世哥窑器物表面来看,有这几个特点:
1.釉面开片,成网状龟裂,细碎片纹。
2.釉层比较厚。
3.釉面有酥油光,如皮脂那样润泽。
4.有米白、奶白、米黄、粉青、灰青、灰绿、油灰等多种颜色。胎体大体呈紫黑或棕黄色。
钧窑釉色千变万化,以蓝色乳光釉和窑变色彩为其最重要的特色。
具有荧光一般的优雅色泽,也有玫瑰紫、海棠红、胭脂红、茄皮紫、朱砂红、丁香紫等颜色。
(因为钧窑用铜的氧化物做呈色剂)
介绍完这5种宋代名窑,是否对瓷器更了解了呢?虽然收藏不了这些古董,可以入手一套青瓷茶具,不管从工艺还是材质都是至上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