钞氏兄弟(钞子艺 钞子伟 博士, 双胞胎兄弟) 职业艺术家。 同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雕塑院研究员,中国雕 塑学会会员, IAC 国际陶艺协会会员、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
获奖
【第七届全国陶瓷展】“金奖”,龙泉
【第十一、十二届全国美展】“银奖”,中国美术馆
【中国第十九届建筑设计展 】“最佳陶艺创作奖”,北京城雕委
【北京奥林匹克景观雕塑国际巡回展】“优秀奖”北京、上海 / 美国
【第三届今日丝路国际美术邀请展】“特别荣誉奖”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雕塑,陶瓷)】“一等奖”,郑州
【第三届全国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双年展】“创作新锐奖”,上海城雕艺术中心
【第二、四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中国美术馆
收藏
中国美术馆, 香港M+ 博物馆、韩国利川博物馆, 乌里·希克,台湾大未来画廊,中华世纪坛、中国慈善总会、东盟艺术大赛组委会,惠安、佛山、厦门、郑州、等政府机构,另有多件作品分别被画廊和个人收藏。
媒体:中央电视台、凤凰网、中国教育台、今日财界、河南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通州电视台、南阳电视台分别作过专题报道。个人专辑数本,在数百个刊物上发表作品、文章等。
钞子艺:陶瓷雕塑语言转型——以钞氏兄弟 30 年探索为例
中国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在秦汉和隋唐时,陶俑雕塑上也一度出现过灿烂辉煌的时期。这个古老传统的材料由于其特殊的材质与美学属性一直被沿用至今。它也因其特殊的材料特性和工艺手法,深深地吸引和打动着更多的人为之痴迷,而且,在当代艺术表现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运用陶瓷媒介进行创作。我们作为从事陶瓷雕塑多年创作的实践者,希望通过自身的研究,在陶瓷雕塑的材料、工艺、烧制和艺术表现等做更深入的挖掘和探索。
《解放车》150×55×60cm 陶瓷 2006 年
1. 家族传承与早期探索(1992—1997 年)
我和我的双胞胎弟弟出生在河南新野,家族世代制陶传家,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当地手艺高超的制陶艺人,大哥也很好地继承了父辈的制陶传统,并在父亲的严格指导下,熟练地掌握传统的拉坯、培土、上釉、烧制等全套制陶工艺。
我们从小生活在陶缸瓦盆的世界,看着父亲和大哥整日在作坊里忙碌,放学回家经常要帮着拉土、攉泥、端坯。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便学会了很多传统陶器的工艺方法。并在十几岁时,就可以拉出很多陶器造型了。童年时代几乎所有闲暇时间都跟着父亲在陶瓷作坊里忙活。尽管如此也仅仅够维持基本生计,那时候觉得做陶太苦太累,所以当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长大以后再也不做陶了,希望早日脱离苦海。
后来我和弟弟先后考入同一所学校,学的都是雕刻专业,因为学校离老家很近,于是开始尝试做些陶塑放在老家的土窑里烧制,毕业时也曾经用粗陶做创作,并在毕业展上获得了一致好评,后来其中的几件粗陶作品在展览上获了奖,由此增加了用陶瓷材料做作品的兴趣。
《毛泽东号》正面、580×75×140cm 陶瓷 2007 年
2.第一次转型: (1998-—2002 年)
《流逝的记忆》《消失的家园》
后来在河南参加工作,一直觉得要想在艺术上有所精进,必须继续深造,于是从1998年开始,我和弟弟先后到中央美院、清华美院学习。那时候除了学习之外,每到星期天、节假日都会骑着单车,带上速写本和画架来回穿梭于京成的大街小巷,当时曾数天游走在北京老城区的大街小巷,常常流连忘返不能自拔,但一直有一种怪怪的感觉,因为在印象里那些所谓大大小小带‘门’的地名其实实物已经消失,皇城的威仪和古城的辉煌其实是蜷缩在‘现代’的大都市里。看着一条条胡同正在消失,心中的彷徨、失落,一种撕裂心头的悲怆感和责任感促拿起手中的刻刀,以一种悲悯的情怀表现心目中的家园。由此,创作了《消失的家园》和《流逝的记忆》系列作品。
“消失的家园”和“流逝的记忆”,以写实与意象手法相结合,塑造和再现了中国过去的各种经典建筑和不同的老物件,如老板车、辘轳、老皮箱、老船、老灶台、解放鞋、茶缸等。着意表现其历经岁月沧桑和风雨侵蚀的斑驳效果。在其象征性意蕴中,让历史的画面凝固在作品中。很多东西伴随着中国的历史进程,一直延续了数千年,但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正一点点消失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却非常巨大。所以作品更多的是记录、叙事和呈现。通过陶瓷泥片与雕塑手法相结合,把不同瓷区、不同温度的釉料与陶土进行糅合处理,力争保持泥土固有的特性,使作品以一种朴素、自然的状态呈现出来,使人产生对历史文化遗存的眷恋与思念。

《东方红》80×56×58cm 陶瓷 2014 年
3.第二次转型: (2003-—2008年)《东方红》系列
我们于2003年在北京成立“钞氏兄弟艺术工作室”。开始着手东方红系列创作,而创作“东方红”的缘起,基于几个方面:中国几代人光荣梦想;完成童年的愿望和东方红精神赋予的时代意义。
第一,新中国建立以后,“东方红”便以一个特定的符号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而东方红拖拉机的诞生宣告了中国农业开始走上工业机械化作业的道路。它也寄托着中国老一辈拓荒者的希望和梦想。老火车、解放车同样承载着这一时期建设者的梦想;第二、童年记忆里,我们所在的村庄只有一辆东方红推土机,数千人的耕作主要靠这辆东方红完成,每到春耕秋收,看到这个庞然大物在农田里来回驰骋翻江倒海的场景,内心都会泛起浓浓的敬意。至今还清楚记得和一群小孩追着拖拉机跑、也记得农忙结束拖拉机停在大队部院子里,一帮小孩争先恐后爬上爬下的情景。当时就有一个梦想,长大了以后一定要当一个拖拉机手,这个梦想多年以后也成了我们创作的缘起;第三、东方红精神赋予的时代意义。如果说,“消失的家园”和“流逝的记忆”是因为感性的冲动所为的话,那么“东方红”系列则更多理性思考的结果。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红色机器”身上,解读出那个时代的国家命运,感悟到那个时代的民族精神,体会到那个时代的青春与浪漫、品味到那个时代的悲情与壮阔。
《青春记忆》55×60×25cm 陶瓷 2013 年
4.
中国艺术品收藏在本世纪初到2008年,曾出现过火爆和繁荣场面。2008年奥运会后,艺术市场由火爆迅速进入萧条期,这时候我们正好静下心来看书学习,思考更好地拓展陶瓷媒介更多表达的可能性,使它更具有当代性和前瞻性。《鞋履》《百年问道》则是我们长时间思考、创作和践行的具体体现。
而《鞋履》系列从2008年就开始了,我们用十年时间做了108双鞋子。“十年”也是一个修行、修炼过程。创作前从搜集素材、整理资料到深入研究鞋履文化。从城市到乡村、再到山区。在创作过程中,夏天烈日当头、挥汗如雨,冬天三九严寒、寒风袭人,从制作、实验、画釉、上彩、烧制,可谓工程浩大。
每双鞋子因材质、颜色的不一样,所以也要用不同的陶泥进行表现,各种泥巴性能也有很多差别,有些适合高温、有些只能低温、有的韧性好、有的可塑性强。颜色上变化也很大,故而对材料和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在成型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厚薄不一、干湿不均、制作技术不过硬等等。每件一米大的鞋子,重量差不多都有一两百斤重。
我们常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见鞋履对每个人的重要性。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也希望通过做108双“鞋履”作品,看到的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而之所以选用“陶泥”和“瓷泥”进行表现。因为“陶泥粗犷大气,比较适合表现浑厚质朴的东西。瓷泥则温润细腻,更适合表现华丽精致的东西。”我们也时常会在泥料上加入化妆土、色剂、化工原料以及食盐草木灰等。使用不同瓷区、不同温度的陶土,力争保持泥土固有的特性,使作品以一种朴素、自然的状态呈现出来。在表现上,摒弃当代流行艺术的光鲜艳丽、浮泛虚饰之风,用写实和意象相互融合的语言,显现着黯淡、沉郁的悲剧色彩。表现中国传统经典建筑、老物件等,历经岁月沧桑的痕迹。
我们在做作品的时候,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大多数雕塑者都会采用万物之灵“人”来表现作品,而我们以上的作品大都采用“借物喻人”的手法,用“物”来表现并寄予人的思想和情感,借此来表达对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思考。这些“老建筑”“老物件”展现了人生不同的经历和生活状态,同时也表现了历史车轮滚滚所带来的必然变迁。在语言表现上尽量超越物体本身的意义。
《史迹》 陶瓷 200×200×30cm 2018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