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论今”是文史馆馆员的分内事,“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更是文史的研究方向和治学目标。因为近年来我接触龙泉青瓷的机会比较多,想就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创新问题,谈点自己的切身体会。
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龙泉青瓷得以重生并取得长足的发展,现在其烧制技艺已名列世界首项陶艺类非遗项目。由于青瓷特有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艺术魅力,历来受到世界各国青睐。杭州G20期间,中央特令在中国美院举办青瓷大展,再次引发轰动,点燃的青瓷热情,至今不仅未曾消退,反有愈燃愈烈之势。这样一宗名符其实的文化遗产,实在没有理由不去好好地继承并让它发扬光大,但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应该传承些什么?怎样去传承?还有待深入研究讨论。“道器并重”历来是中国传统工艺的造物规矩。何谓“道”?“道”的字面解释就是道理,但其实就是形而上之思想,传统青瓷历来为“中线”思想所左右,自然与形而下之“器”坚守“并重”的底线,正所谓“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考工记》),两者缺一不可。中国传统陶艺之道恪守传统人格标准,即以“儒”“道”规定的“君子”品格为坐标,借助泥魂火魄,通过冰清玉洁的釉色和静谧庄重的造型,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塑造出既典雅庄重又平淡天真的“古代君子”形象,完成了传统人格的形象代言,从而攀登上了古代青瓷艺术的高峰(见图一)。那么究竟我们要从传统青瓷中传承什么?我认为传承的核心首先应是不忘古人烧造青瓷的“初心”和“道法自然”的聪明才智。华夏民族是一个“尚青爱玉”的民族,其深耕青瓷的深层次原因,归结于青瓷其质其色,完全与华夏民族坚韧秀润的内向性格和“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相吻合,所以古人一直把烧造青瓷作为一宗“仿玉文化”在进行,也就是因为古人坚持了这样的烧造初心,才让中国青瓷成为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而享誉世界。中国古代青瓷在创作过程中,还十分尊重自然,工匠们在陶瓷的烧制过程中,善于发现自然的真相,并巧妙地发挥利用,这种创作手法完全顺其自然,而绝非主观强加。传统中这种“隐显重晦”的艺术追求,只有在高层次的陶艺作品中,才能得以呈现。在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道法自然”的创作手法的随机灵活运用例子很多,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南宋官窑和龙泉哥窑对原以为残次的釉面开裂的巧妙利用,当然还有唐三彩的流釉、铜官窑的釉下彩绘、钧窑的窑变、建窑的结晶……,都是古人“道法自然”的有力证据。“道法自然”实在就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取得世界声誉的奥秘所在。
千年龙泉青瓷的杰出成就,给后人带来了傲人的“文化自信”。“天时、地利、人和”,现在是龙泉青瓷传承和创新的最好时机。最近两会期间,习近平主席给哲学界和文艺界代表的讲话中,再次明确强调要“坚持与时代同步”,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总书记的讲话,语重心长,无疑对今天的龙泉青瓷创新,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要创新,首要的问题是要立足当代,把握时代脉搏,转变创作观念。先哲有言:“在大树的阴影下,是长不出任何东西来的”。龙泉青瓷必须走出南宋青瓷这棵大树的阴影,才能迎来灿烂的阳光,才能看到一个真实的自我和一个真实的世界,而表现真实,恰恰正是龙泉青瓷创新的核心和关键。当代中国国运亨通、开放进取,迸发出朝气蓬勃、一往无前的正能量,与提倡“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南宋绝然不同,今天的青瓷创作理应充分体现今天的时代精神,对此,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美在于发现”,什么是真实的自我?什么是真实的世界?在这里让我告诉你一个小小的生活现象,也许能让你领悟到一些什么。君不见现在满街窜行着穿着破洞牛仔裤衣的姑娘小伙吗!他(她)们那种“自信、开放、平等、博爱”的欢乐心态,那种真实反照宇宙“不全”常态的视觉感应,一股脑儿显现在一条小小的牛仔裤上了。应该说现代青瓷与传统青瓷在体现人格、尊重自然的创作思想和方法并没有改变,但对“现代人格”的内涵和对自然的认知态度,却有着深刻的变化:现代青瓷创作已经不必太顾忌传统的潜规则,人性的解放,意味着多元的选择。一个充满矛盾斗争的世界,无法自圆其说“和谐”,它明确地告诉人们,青瓷的创新,唯有釆用“不全之全”的创新手法,才能对应到处充满对抗和矛盾的现实世界,因为我们要回归自然,因为这是世界的常态。但是艺术又不是自然的写照,而应该是思想的拔高,因此,在当代青瓷的创作中,为充分体现时代精神、与时代同步,在保留“秀外慧中”青瓷本质特征的基础上,适当强化对比关系,增加一些阳刚之气,应当会是不错的选择(见图二)。
有人担心创新会使传统青瓷走偏,丢掉传统的特色,变得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但我坚信,只要坚持与时代同步的信念,坚守体现“现代人格”和“尊重自然”这两条创作底线,根本无需担忧民族性的问题,现代青瓷最终还是属于中国的,当然也是世界的。
现在的龙泉青瓷,恕我直言,虽然创新已经启动,但问题还是不少,创新声势不大,仿古复古之风还是比较普遍。原因是多方面的,最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观念导向——“重技轻艺”;二是市场导向——“急功近利”;三是创作导向——“重表轻质”。只重视形式上的花样翻新,忽视了青瓷技艺本质上的研究探索。中国青瓷从一开始就在探索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追求“浑然天成”的自然天趣,摒弃矫揉造作的人工刻画痕迹,坚持让材料自己开口说话,让“土”与“火”自己传情。针对现在存在的问题,应及时纠偏,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给创新者以动力,让创新者有希望。创新谈何容易,创新需投入、需付出、需奉献。在当前的社会里我们需要讲文明的“君子”,但更需要敢于“革古鼎新”的“英雄”,改革创新理应受到全社会的格外尊重。古老的龙泉青瓷要保持熠熠的风采,永远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创新是一条非走不可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