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明制作的茶碗|王军拍摄
“茶艺”和“茶道”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在日本是茶道,而在中国是茶艺?我十几年前在讲座里面还提到这个问题。我认为茶艺在中国之所以不叫“茶道”,是因为“道”在中国自有道家至道教以来,就赋予了“道”一个至极的高度,这个高度是一种理想化的境界,且在华夏族群中有了共识。我们的文化传统里有对最尊名与字的尊敬与使用中的避讳,对一个具有最高尊崇和最高地位的词不随便用于他处,尤其不把物质生活中具体的东西跟这样的词放在一起,比如说我们讲吃叫美食,我们不说“吃道”,按道理不是民以食为天吗?日本书写叫“书道”,中国从来不叫“书道”,中国叫“书法”,这其实也是可以去探讨一番的。中国很早就有花艺,有盆景,但不叫“花道”,为什么?是因为中国是道教的诞生地,“道”已经成为我们认知世界整个宇宙的真理,在我们的心目中是一个最高的境界,日常之事之物中当然就需避讳,不会把物质需求都以“道”来叙述。
日本对“道”与道教的理解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故而他们理解道教的情感与我们不同,没有我们族群中经过漫长传承并形成“法度”的道的理解和生活基因,他们有学习感而没有皈依感。日本人只觉得“道”是个很高的东西,那么喝茶喝到一定的境界应该就是茶之“道”吧。我个人认为这样能很好地解释这个问题。那什么才能成为“道”,成为“道”又有什么好处呢?有了“道”之后就有了约束和规范,尤其日本在许多叫“道”的技艺里还有个传承的体制。日本的传承体制里的首脑叫“家元”,是家族性质的掌门人。有人说中国茶艺跟日本茶道的区别是中国没有日本这么好的传承,其中的原因就是中国没有家元制,这是比较简单化的判断。虽然日本茶道是从中国茶艺过去的,但能够在日本扎根是因为“茶道”符合了当时日本的时代要求。当时的日本政治家丰臣秀吉希望快速地利用一些文人建立一个属于他们自身的文化体系、文化坐标来与皇权文化(核心是唐文化)来分庭抗礼或说是共获尊荣。人的自卑心理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当时丰臣秀吉已经在日本执政,但是他在士族、官僚阶层里面却只是一介武夫,出身“足轻”(步兵)。手握大权却在文化上被小瞧,丰臣秀吉想拥有的不仅是拥有统治日本的权利和身份,还需要建立自己的文化派系,所以他就找到了千利休,千利休师从武野绍鸥,绍鸥又源于村田珠光,“茶道”一词就始于珠光,要说开宗创代,茶道始祖是村田珠光。
千利休(1522-1591) | 长谷川等伯绘|图片来源[1]
我收有不少日本各类画册和书籍,其中主要是陶瓷、茶道、园林的画册,大多是老版本。在茶道、茶碗、寺院和园林的各类书籍中最常见的书法和文字是“和、敬、清、寂”,这是千利休的茶道箴言,而这四字是源于村田珠光的“谨、敬、清、寂”,我们可以将这几字视为日本茶道的精神。村田珠光不仅是将茶道命名之人,也是他开创性的将“物哀”融入进茶道中,千利休又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丰臣秀吉需要千利休替他建立起可供推广的文化体系,千利休也非常需要一个有权势的政治家帮助他实现伟大抱负。千利休的茶道美学是站在中国唐宋贵族士大夫茶艺和天皇茶道的另一极。当日本主流都提倡茶道最好的器物来自于“唐物”(唐代器物),只有天皇和天皇的家族或者是受尊崇的大臣才有权利使用的时候,千利休却追求贵族化的另外一面——平民化与佗寂美学。大家越喜欢贵族化的那种高贵、精致、珍稀的审美,千利休就越推崇其另一面里的朴素、自然、佗寂的审美。皇室的东西全是精致的,比如贵金属的器物非常讲究工艺的精湛,那我就推崇自然,什么是自然呢?就是粗朴的不精致的率性的和非对称的。
中国建窑茶碗 | 日本京都大德寺藏|图片来源于白明收藏的日本书籍
宋代曜变天目 | 日本奉为国宝|静嘉堂文庫美術館蔵|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日本茶道真正的核心是从日本体制里面从中国禅宗里获得的那种审美和唐代的审美里面向不规整转化,日本文化与审美中的“侘寂”、“禅宗”的核心都是由这样的不规整而来。没有这样的大环境和时代走到16、17世纪,千利休是创造不了日本的茶道的。他们讲求用另一种方式去做事,但渊源仍是中国的,抹茶道也是从中国唐代饮茶方式发展过去的,基本是以点茶法为核心方式。你们读一下陆羽茶经,看看法门寺出土的唐代茶艺中的全套用器,特别是当时传说中的秘色瓷,还有唐宋绘画里的饮茶场景,就知道,千利休是在吸收中国唐宋茶艺方式的基础上,又在他的日本老师的可穿透古今的四个字中成为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但是为了要传承,就要形成一定约束,也就有了千利休的很多规范:比如有茶室制,这是对应皇室的身份等级,再有身份的人也不能佩剑进入茶室,哪怕天子进茶室也要“低头”。这是他的目的——从礼仪上、从审美上、从规范上人人平等。当皇室越来越希望在豪宅里头喝茶的时候,他就要在一个朴素的空无一物的地方喝茶。所以日本茶道的茶室都很小,里面如果有东西也都是朴素的,而且每一种审美都是依循自然、佗寂的境界而为,留有缺陷,讲究非对称关系,泥墙、草席、禅意很重的书法,柴烧陶瓷的烧造色温变化,殘破的痕迹也被赋予了崇高感,这就慢慢形成了千利休的茶室体系。
千利休为了树立这种体系,培养自己茶道体系的传承人,需要规范仪式感,你该怎么做,我该怎么泡,经过前面复杂的流程最后一关才是喝茶。前面的仪式里十有八、九道都是跟审美和讲究有关,因为有了规范,加之丰臣秀吉需要在文化上对抗皇室审美,于是日本真正的茶道诞生了。当然,日本茶道从庭院到茶室和各种讲究非常繁杂,我们只是稍微涉及,但要有一个宏观的可以纵横往来的自由思想,没有这样的深入的理解就不会明白为什么日本的茶道是这样的,为什么当我们中国的文人士大夫在用当时的精巧和雅致内敛的东西,日本却在有意使用为朴素而创造的东西。
当然这里面还少不了一样很重要的却容易被忽视的元素,那就是朝鲜陶瓷审美和陶工对日本茶道的影响。因为当时中国人去日本很难,而朝鲜去日本却相对容易一些。所以朝鲜的这种陶瓷审美就大大地影响了日本。这其中并不是朝鲜文化的成熟影响的日本,而是因为朝鲜当时的劳动力成本很低,一部分是日本掠夺过去的陶工,一部分是日本低价请过去的,日本最早生产瓷器的人很多人是朝鲜人。而朝鲜的陶瓷审美恰恰是跟整个中国不太一样,其原因不是因为天然的审美问题,而是因为朝鲜当时没有这么高超的制瓷技术,从泥料的淘洗到成型工艺和窑造技术都显粗糙和落后。
朝鲜当时的瓷泥含有大量杂质,化妆土是朝鲜最主要的装饰语言,最外是薄的青釉。所以朝鲜的青瓷非常沉着灰暗,审美上与中国的青瓷相比,在如玉的审美与文人化的讲究上远不及中国的高贵典雅精美,但沉稳、含蓄、厚朴、内热,日本很快地把朝鲜的这种粗朴的制瓷方式融合在他们的茶道用器里,并与他们原生的绳纹陶的审美融为一体。日本最早的茶具大都是李朝的茶碗形态,而朝鲜的茶碗也是源于中国北方窑系的影响,磁州窑就对日本、朝鲜影响非常大,而磁州窑又是中国最大的民窑系。日本是在中国和朝鲜的影响下才出现日本后来那些具有独特识别度的日本茶道器物。我给大家看过一个中国新石器时期的陶制直杯,口部有一圈铁红装饰,造形与今天日子茶道抹茶碗极似,这与日本茶碗的发展是否有关系未经考据,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很早就存在这么一个东西了。
月亮罐dalhangari(18世纪中期) | Met museum |朝鲜半岛晚期一种独特的瓷器|图片来源[5]
青釉碗(14世纪早期高丽王朝) | Met museum|化妆土装饰|图片来源[5]
朝鲜茶碗(前四)与日本茶碗(后四)的对比研究 | 图片来源于柳宗悦《民艺》:《高丽茶碗与大和茶碗》
当千利休和丰臣秀吉建立了茶道以后,茶道很快就受到了将军幕府的推崇并迅速得到普及。茶道全民化之后,反过来日本皇室慢慢地也接受了这种文化。日本茶道的这种家元制就是这么来的。千利休骨子里的傲慢和时时透露出的境高一等的心态让丰臣秀吉动了杀机,每个时代都是这样的,政治家是绝对不愿意文人因为其高度以及被人尊崇的身份与之分享尊贵,平起平坐也不行。丰臣秀吉通过千利休建立一种体系之后,他作为一个有用文人的作用和地位也就过去了,丰臣秀吉杀了千利休。关键的是还继续用千利休的儿子,是因为政治家还是要依赖这些人为他建立后续体系,所以日本的茶道的三个系统都是千利休的三个子孙建立的,里千家、表千家、武者小路家三个流派。三派略微有一点不同,但源于同一个祖师。
抛开日本的茶道,回到中国,为什么中国有茶艺而不是茶道。言词的避讳是很重要的一点,在孔丘之后,许多文人写“丘”字都要拿掉一竖,张大千提的“梅丘”就在“丘”字里拿掉一竖以示谦恭。中国唐代之后,茶艺其实是有完整的程序和规范的,但不那么严谨,也不那么具体。中国的美食、园艺、盒景、插花、熏香、茶艺等行为方式都是有共性的,虽各有讲究,均不用“道”字。德国人翻译中国的美食书籍会束手无策,中国美食教材词汇上经常是鱼一条,肉一块,油若干,盐少许,酱油少许;或是竹笋两三颗切片淖水;文火慢炖至口感糯化等等的表述,我们大多能心领神会,但德国人就不知如何了。这在中国反而是非常合理的表达方法,全靠你的感觉,如果说鱼两斤二两,盐三克,就不是中国的思维了。假如宋、明、清的美食不是这么记载,而是量化的,或许之后整个中国的餐桌结构就变了,也许中国融入西方世界会快速的多,甚至不会有五四运动。因为理性、量化是西方的体系,但中国恰恰是感性的,中国的一切都将一部分空间留给个体,每个人都有悟性和想象与偏好,都有现场化的情绪和激情,做饭菜的时候需要控制火量,火在燃烧的时候,朽木和松木燃烧的温度就不一样,锅的大小也不一样,只能用若干是最准确表述。口味的调配会融合当时的心境,所以中国就诞生了口味非常不同的所谓家常菜,家常菜就是每家不同,而不是规范化的产物。
中国的茶艺也是一样,中国只讲究茶的高度、境界,大致有些程式上的基本讲究,但从不具体到极小的细节。现在喝茶动不动就讲价格讲珍稀讲每泡用几克,还用电子秤。讲用什么牌子的水,用什么仿古器物,其实根本就不懂茶艺的真妙。茶最应讲的是此时此刻的好,适应的好茶适用的好器适合的好水和干净的小空间和相应的自由氛围。茶不在贵而在好!茶不老而在存放之佳!茶不在白、黑、绿、红、青、黄类别而在丰富与活力!茶不在甘与苦、醇与绵、毫与叶、霸与柔的比拼,全在唤醒生机引发饮茶者的冥想感受植物的叶子奉献出的自然的启迪,而所有的这些都只能是个体的,非共性的。在这个点上,中国的茶艺是符合艺术高度的,中国的茶艺之所以不可能如此代代传承得象日本茶道那么系统,是因为中国茶艺从诞生开始的美学规范里面,从陆羽的手上就被赋予了适度的自由。自由是最符合茶的生命的,因为茶本身是有生命的,一旦一个东西具有了艺术的特质,它便会一定程度上偏离程式与规范的“道”的属性,日本的茶道更多的是仪式上的,与中国对境界上的大“道”的理解就不太一样。因为日本的“茶道”是需要程式化的,所以才需要家元制,才需要掌门人。这样的制度有好处也有不足,不足就是在这样的仪式里属于个人的自由不够,降解了人在茶里面所能享受的冥想的快乐和感受。

中国人喝茶是有自我冥想的自由度的。我在这里喝茶,你们在那里聊天,我是可以走神的,走神是个多么美妙的事情啊!但是在日本的茶道里,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规范好自己的行为。茶人中有尊长者,每个人需要用余光观察他捧茶碗的时候手的位置,我捧茶碗的时候也要捧在那个位置。凡是集中精力注意礼仪就远离了品茶的本质意义,缺少冥想的个体感受,也就缺少了茶人的自由。另一方面,有了规范就有了传承的可推广性,日本茶道有系统,可以帮助传承;但是过于系统化,又约束了茶道,减少了品茶当中真正个人私密化享受和茶道里面最了不起的想象。这本应是茶的生命里面最有魅力与伟大的物我两忘。
黒楽茶碗(16世纪 山桃时代)|长次郎Chojiro | MOA museum|图片来源[7]
白楽茶碗 | 光悦Kōetsu|Sanritsu Hattori Museum | 图片来源[8]
日本茶道境界最高的人都是独自一个人品茶的禅师,我认为这样的茶道达到了道的境界。因为他一个人喝,不需要仪式,他面对的是自己的小空间,面对的是自己内心的世界,对应的是窗外的小景,焕发的却是宇宙般的思绪,所以他们才会在禅的“侘寂”中获得觉悟。而这种个体化的饮茶方式在中国才是茶的正脉。中国的茶艺在文人士大夫和今天的真正茶人里还是非常的地道。茶艺和茶道的区别,就是在这样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上体现出来的。中国地域广大,不同于日本,地理结构又非常神奇地有三级阶梯,有干燥的气候,有潮湿的气候,有从热带到寒温带的气候跨度,有季风洋流,土壤种类和山脉构造更是不同,这就使产于不同地域和海拔的茶拥有了完全不同的性格与教养,茶的品类更是浩若繁星。六大茶类各有品饮的讲究,更不要说用于品茶的器物之多样之不同,中国伟大的陶瓷窑系更是为中国的茶艺贡献了这世界上最让人惊叹和让人羡慕的精美卫生而又极具审美引领的茶器。这样的多样性如何能一统为规范的程式化?还有一个方面许多人没有认真去思考,茶艺也好茶道也好,只是对品茶有文化认知和审美要求的人才会在这个领域里去深入,中国的饮茶还有一大类人只是对茶具有生理和口感上的依赖,依照中医里的寒热温平和个人修为与喜好来选择茶的种类,一部分人和特殊年龄段的人基本不喝绿茶,所以类似抹茶这样的点茶方式在中国很难获得跨朝代的流行。日本的茶道,其实是“抹茶道”,别的茶类和喝茶的方法也不在这种规范之内。

中国现在到处有喝茶的地方,命名为“茶馆”,基本是个公共的交流场所,许多人在这样的地方喝茶,还发明了许多新方式,如果将这样的热闹方式也叫“茶道”,当然就不如日本茶道的讲究高度。日本这样的茶馆少见,凡与茶道相关的饮茶都比较正式且比较私密化。
如果没有茶道的系统与传承和极大的普及,茶室与庭院艺术不会如此成为体系,枯山水的极致禅意与民众意识也很难得到普及。虽然枯山水在日本的出现比千利休的茶道要早几百年。日本在这一点上非常奇特,从他的文化里面就看得出来,他们同时有浮世绘和禅宗的枯山水,这是两个极端。枯山水表面上完全是没有生命力的景象,但是从这个只有石子石头景象里其实是向往永恒的;而浮世绘讲究活色生香,迷于物欲与享乐,这极端的两类都是对生与死的思考有理想化情结的。两极对应也存在于艺术的规律之中,整个的艺术流派也是这样,当年有了崇高就一定有了卑俗;有了古典主义后面一定会有浪漫主义;有了抽象的就一定会有具象的反弹;当贵族化、规范化的审美越来越强大,就有了田园诗派和风俗画;当都市的生活压力挤压了人性时,隐士生活就成为了向往。我们的时代、审美都是这样,中国的文化就是这么过来的。
河井宽次郎 | 日本民艺运动时期的关键人物之一 |茶室、作品、与朋友送的圆石合影 |图片来源[2]
日本的包容性很强,他们知道如何处理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之间的关系、他们向强者学习的能力让日本走到了今天。通过了解日本的茶道和审美,还有浮世绘和枯山水这两个完全两极的艺术形式,可以了解日本民族的生活观,也能更好的了解今天的日本艺术。
茶艺与茶道的本质是一致的:都是借助茶与水与器与用与享与人的关系体察生命的意义和感知生命的变化。是从微小而至广大,从物质的形、色、味转为精神的提升进而在冥想中发酵为气象万千,由享用至美妙直至澄明。
图片来源
[1]|https://zh.wikipedia.org/
[2]|https://mp.weixin.qq.com/s/mNZJoB9tAsk-v8sPnNw_SQ
[3]|https://kknews.cc/culture/b2bpxgn.html
[4]|https://www.miriaurasarchitetto.com/post/la-bellezza-nell-imperfetto-e-wabi-sabi
[5]|https://www.metmuseum.org/
[6]|http://shachublog.meisenkai.jp/20150919/
[7]|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asset/tea-bowl-raku-ware-name-ayame-chojiro/mQH-csNYbCMY6A
[8]|https://chano-yu.com/japanese-museum-antiques/japans-national-treasure-shirorakuchawan-fujisan/
[9]|https://xw.qq.com/cmsid/20200424A06PK800?f=new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