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窑瓷器上的牵牛花纹
2021-12-10

       牵牛花因花朵外形酷似喇叭状,故俗称喇叭花,此外还有“朝颜”“勤娘子”等别名。花朵娇小玲珑,婀娜多姿,自古以来被人称颂。早在金代,瓷器上就出现了牵牛花纹,后历经元代发展,至明清时期尤为流行。

       清代(1644~1911年)由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景德镇制瓷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峰。凡是明代已有的工艺和技法多有提高和创新,并发明了很多彩绘新品种,为瓷器装饰艺术最后辉煌增添了异彩。

       牵牛花纹则主要见于彩绘图案中,且往往因装饰技法的不同而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雍正时期(1722~1735年)摹古之风盛行。其中,仿明代宣德器物所烧造的青花牵牛花纹四方倭角瓶就是典型例证。

图片

▌[清·雍正]景德镇官窑青花牵牛花纹四方倭角瓶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此瓶高16.9厘米,唇口,直颈,双象首耳,方腹折角,高圈足外撇,外底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双圈楷书款。

       该器胎釉精细洁白,造型端庄规整,绘画娴熟精湛,青花呈色艳丽,在不失富丽与华贵的同时透出几分典雅灵秀之气,为官窑仿古瓷器之代表作品。

       乾隆时期(1736~1795年),瓷器上的牵牛花纹主要是作为辅助图案,装饰工艺上分青花和黄地青花两个品种。

       其中青花牵牛花纹以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官窑九桃纹盘最具代表性。

图片

▌[清·乾隆]景德镇官窑青花牵牛花纹盘

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

       此盘口径27.2厘米,底径17.8厘米,高4.9厘米。圆唇,撇口,弧腹,大平底,圈足。内底绘九桃纹,外壁绘缠枝牵牛花纹,绘画精致细腻,层次分明,青花呈色浓淡有致,富有立体效果。外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黄地青花则是以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另一件官窑九桃纹盘为代表。

图片

▌[清·乾隆]景德镇官窑黄地青花牵牛花纹盘

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

       此盘口径26.7厘米,底径17.9厘米,高5.1厘米。撇口,斜腹,大平底,圈足,造型规整典雅。通体采用了黄地青花的装饰工艺,即先是以高温烧成青花纹饰,然后用黄釉填满纹饰以外的空间,再入低温炉进行二次烘烧而成。此盘的内底绘青花九桃纹,外壁绘青花缠枝牵牛花纹,满地施黄釉,娇嫩明亮的黄色衬托着青翠的青花图案,色调对比强烈,极具视觉冲击力。盘外底施黄釉,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为宫中御用珍品。

       除了官窑制品,清代景德镇民窑瓷器中也见有以牵牛花为饰者,造型有碗、盘、瓶、罐等。较比官窑瓷器上的牵牛花纹而言,民窑的装饰技法略显粗糙,风格粗犷,画意潦草,工艺水平稍逊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