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当年老外如何改造中国瓷器!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
2021-11-04

2021年10月28日至2022年1月16日,“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在上海博物馆举办。

这个展览讲述了16世纪至18世纪中国陶瓷在欧洲的流变,最具趣味性的就是欧洲工匠根据当时欧洲社会的需要,对中国瓷器进行了大肆改造。

图片

■18世纪孔雀绿釉弥勒像改装烛台一对

这让人很不忿:那么好的瓷器,我们当宝贝还来不及,却被欧洲人用到了生活中,把陈设器变成了日用器,档次跌了不是一点点。但是反过来,我们也很为欧洲人的创意感到新鲜有趣。

图片

这件清康熙釉里红加彩剑士狮子图瓶,中国工匠在瓶腹部绘出釉里红狮子三只,边上本来是留白的,但是荷兰的经销商请来当地彩绘师在狮子边上添加了三位穿粉紫色短袍的剑士,好像是神话故事的情节里剑士跟狮子在搏斗,还在瓶口、颈部以康熙五彩的纹样和配色添加了蕉叶、花卉。

图片

清康熙酱釉青花刻花杯。这种杯子配碟子,当年是从中国出口到欧洲,他们用来喝巧克力的。欧洲人采用刻玻璃的磨刻工艺,将杯子外壁的棕色釉磨去一部分,露出白胎,形成对比鲜明的纹饰。

图片

明万历五彩暗花八宝纹碗镶嵌黄金与红宝石。16世纪晚期,奥斯曼帝国宫廷匠人巧妙利用碗外原有纹饰,用金丝围出与碗外壁原有开光轮廓大致重合的花瓣形框,再以黄金枝叶连缀花朵中央的红宝石,在中国瓷碗上镶嵌出奥斯曼风格的华丽图样,美感独特。

图片

这件庭院仕女图化妆盒创作于1928年。化妆盒盖上的画面由各种珍宝玉石镶嵌而成,本质上这不是一件瓷器,但这件卡地亚工坊制作的盒盖嵌片的图样却来自卡地亚掌门人路易·卡地亚私人收藏的一件康熙五彩瓷盘,可见他对东方意境的生动诠释颇有考究。

图片

这是一个烟盒,但它的前身,却是清乾隆粉彩镂空人物故事图香笼。整个烟盒外形仿中式殿宇屋顶样式,与盒顶瓷片图案的内容相呼应。盒顶瓷片上绘有《西厢记》人物故事,元代以来,《西厢记》故事通过书籍、年画、瓷绘、雕刻等进行传播,而瓷器便是《西厢记》最早传入欧洲的媒介,可谓是这个中国故事的最佳承载。

图片

清康熙洒蓝地开光五彩莲池花鸟纹葫芦瓶,本来是一对,洒蓝地开光原本就十分醒目,但是到了欧洲人那里还嫌不够醒目,特地加装了镀金青铜附件,将之改装成了充满洛可可风格的单柄壶。人家加了手柄之后也不是拿来装水装酒的,也是当装饰用的。

图片

一对清乾隆的青釉碗,被上下合扣,镶嵌了金属附件,成了一件香薰。这些金属附件在法语中被称为“金地”,是一种在青铜、黄铜等低价金属上涂上软银,通过蒸发水银后,在器物表面留下一层金色的工艺。

图片

明嘉靖青花兔纹碗被英国工匠镶嵌改造后转变为盖杯。其金属镶嵌风格十分怪诞,是欧洲16世纪流行的装饰艺术风格。这件盖杯的盖子和底座上有着蕴含丰富信息的戳记,记录了这件盖杯制作于1569年至1570年的伦敦,它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有明确镶嵌年份的欧洲镶嵌青花瓷器。

图片

明崇祯青花博古图笔筒被改装成了一个盖杯。瓷器本身是博古纹饰,而改装后的翻盖表面浅浮雕上,也复刻了瓷器本身的博古纹饰,这种做法并不常见。【来源:周到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