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纵观河南陶瓷发展的历史,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萌发期:新郑出土的陶器距今约有1万年,之后的仰韶陶器、大河村陶器、庙底沟陶器、原始青瓷,代表了河南陶瓷的诞生和早期发展。第二个阶段是辉煌期。以唐宋时期为主,唐代洛阳巩义的三彩、鲁山的花瓷,宋代禹州的钧瓷、汝州宝丰的汝瓷、开封的官瓷、焦作的绞胎瓷、登封的白瓷等,中国五大名窑中河南占其三。第三个阶段是沉寂期。自北宋灭亡,南宋定都杭州,元、明、清至民国,河南陶瓷进入低谷期。第四个阶段是复兴期。新中国成立之后,洛阳、开封、禹州、汝州等地建立了国营陶瓷厂,开始恢复陶瓷生产,原有的传统得以延续。第五个阶段是发展期。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了大大小小的个体作坊和工厂,市场活力呈现出来,同时政府主导的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小镇、项目蓬勃发展,郏县、禹州、汝州、宝丰及洛阳、开封、郑州等地成为重要的陶瓷产区和传承地。
可以说,一部河南陶瓷史就是半部中国陶瓷史。特别是近100年来,河南陶瓷生产经历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今天,面对国内外陶瓷产业的飞速发展,如何实现中原陶瓷的伟大复兴?
陶瓷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体现的不仅是生活的实用,还有艺术的审美,包含着中国的礼乐、诗词、书法、绘画及审美、精神。考察当今河南陶瓷文化的现状,自认为守成有余、创新不足,复制的多、创新的少,缺少时代气息,这也是河南陶瓷发展遇到的最大瓶颈。河南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必须经过创意、创新、创造,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生机,才能真正实现陶瓷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因此,每年有必要举办河南陶瓷艺术优秀作品大赛,突出文化传承与创新,不断推出新作品、新产品。
从古到今,正是陶瓷技术的不断创新改变了陶瓷产业的生产方式和产品样式。从过去的馒头窑到今天的轨道窑,从过去的柴烧、煤烧到今天的电烧、气烧,从过去的钧不盈尺的小器型到今天可以烧两米高的大器型,每一次改变都体现了科技的进步。从我省陶瓷的发展现状看,目前大多还是个体化的生产方式,规模比较小、投入比较少、产量比较低、成本比较高、技术比较落后。而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改变产业形态,实现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
因此,我们有必要设立河南陶瓷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河南陶瓷科技创新奖,重点支持大项目和大企业,通过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促进河南陶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陶瓷既是艺术,也是产业。历史上河南的钧瓷、汝瓷、官瓷、三彩曾经达到全国最高水平。如今,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浙江龙泉、广东佛山、山东淄博的陶瓷产业发展很快,大有超越之势。 河南陶瓷产业要做大做强,得从过去单纯生产艺术品观赏瓷向日用瓷、实用瓷转型,从小众转向大众,融入“审美生活化”的理念,将艺术和实用结合起来,做好茶具、餐具、酒具、花器,让产品占领广大市场,形成品牌。
同时,通过文旅融合,建设有特色的产业园区和陶瓷小镇,比如禹州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和神垕钧瓷小镇、汝州汝瓷小镇、洛宁三彩小镇、孟津南石山三彩特色村、沁阳黑陶小镇、新安甘泉陶瓷小镇、渑池仰韶彩陶小镇等,每年在郑州举办陶瓷产业博览会,将中原陶瓷推向全国。
在陶瓷产业诸多要素中,人才是陶瓷产业发展的第一因素,人才的文化程度和艺术素质将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目前,中原陶瓷产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是人才不多、人才不强,缺少创意设计、技术、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各类人才、各层次人才,特别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应该大力发展陶瓷专业教育,培养专业人才,建议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开设陶瓷专业,设立硕士、博士学位点,源源不断地为河南陶瓷产业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传承与传播是陶瓷文化发展的两个车轮和两个翅膀,需要两轮驱动,比翼齐飞。陶瓷艺术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是传承,也是传播,电视上、网络上年轻人传播陶瓷文化、体验陶瓷文化也是传承。河南电视台《唐宫夜宴》对唐三彩文物的“活化”,电视剧《大河儿女》中钧瓷故事的讲述,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宋代官瓷的陈设,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的传唱,都说明大众传播可以为陶瓷文化发展助力。随着网络直播带货的兴起,陶瓷销售已经从线下店铺向线上店铺转变。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举办河南陶瓷行业短视频大赛以及对陶瓷网络直播带货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陶瓷行业人员的媒介素养和传播能力,助推产业向新媒介、新业态、新领域发展。
作者简介:
汪振军,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二级教授、教授委员会主任委员、郑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创意产业协会副会长、河南省文化产业智库专家、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建设专家库成员、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郑州市文化产业协会智库专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