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三代瓷器受广大人民的喜爱,现在越来越多人的收藏方向都在往清三代瓷器靠往,原因是因为清三代瓷器做工精细,且代表的寓意都是目前中国人最喜欢的平安喜乐。下面我们来说一下怎么鉴别瓷器之乾隆篇。
1、口、腹、底
首先我们要注意口、腹、底这三个部分。很多瓷器的外表都十分相似,当我们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就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皇家聚集了大量人才和能工巧匠,使乾隆时期的烧瓷水平又进了一步。外观造型大部分比较完整。

此时盛行在琢器上使用转心、转颈等技艺手段,制作工艺极其精致。象生瓷技术高超,仿木纹、仿竹器、仿漆器、仿金属器等等,几可乱真。这与当时制瓷艺人的高超技术密不可分,他们高度准确地掌握了釉料的配制和火候的控制,以至惟妙惟肖地模仿别的物质效果。
乾隆时期,粉彩完全代取代了五彩,但产品质量不如前代。在粉彩器皿上讲究用镂空、堆塑的装饰手段,辅以“轧道工艺”和开光、剔刻等等。有署“古月轩”款的珍贵瓷器,是以乾隆宫中古月轩命名的,从景德镇挑选制造精良的素胎进京,命内庭供奉绘画高手绘画,于京城设炉烘烤而成。

2、底款
乾隆朝瓷产量极大,官窑款用得最多的是“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款字一般以青花书写为主,但亦有抹红写款,在白瓷、茶叶末、珊瑚红等特殊器物上往往用“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刻款。
乾隆民窑款形式也极丰富,堂名款和花押款多大体与正朝相同,故鉴定时有一定的难度。乾隆朝首次出现草记款。
乾隆朝款,字体最多,书写排列形式也最多,且官民窑款字体易混淆。一般来讲,官款比民款精、秀、细、润,而民窑款大都较为粗糙、草率,亦有仿宣德、成化款。
正品乾隆年制底款

三、工艺
乾隆一朝,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景德镇荟萃了一代名师巧匠,在总结和发扬康熙、雍正瓷器工艺的基础上,把清代制瓷业推向创造性的阶段,无论数量或质量都达到了历史的顶峰。但同时亦是清代制瓷业盛极转衰的转折点。乾隆中期唐英病逝,御窑管理混乱,官窑瓷器质量日渐下降。乾隆五十一年后,“督陶官”体制终结,官窑制瓷业逐渐滑坡。乾隆年制瓷器多数造型端庄规整,但雄浑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造型更加丰富,转心瓶、镂空套瓶、鹿头尊等皆是乾隆时期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