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美院陶瓷系2021届硕士毕业生(上)
2021-06-24

陶瓷艺术设计系          2021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共有9名硕士研究生:余梦彤、丘广宁、管文晶、刘达、付航、从琳、顾媛、刘孟为、黄尚于今年毕业。在韩美林、白明、章星、王辉、杨帆、刘润福、尹航几位导师的带领下,分别于景德镇、宜兴、德化、上虞等地完成创作。作品涉及现当代陶瓷艺术、传统陶瓷艺术和日用瓷设计三个方向以及陶塑、瓷塑、器皿、行为、影像、装置等多种表现形式,展现了硕士研究生结合当下社会现状与自身经验对陶瓷材料多样且深入的理解以及系统地展开创作研究、创新地探索展现方式的能力。

       本系列推送将分两期展现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创作状态与作品,本篇推送为上篇。

 系主任寄语  

       每年给毕业生写一段寄语我都极为用心和谨慎,因为形式上是写给你们的,其实是写给我自己。疫情使你们的身心不由自主地关心时代,并对生命产生更多的尊重和思考,这是大学课堂里给不了你们的。正因为如此,才让你们的表达和作品具有了不一样的面貌。你们作品中呈现的人文关怀和温暖比之你们的技术和观念更让老师感到欣慰。

       陶瓷是由人类发明的在物质形态上最接近“永恒”的材质,而“永恒”在我们的文明进程中,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都是不由自主捆绑在一起的话题,是“永恒”带来了我们对“脆弱”的理解,而陶瓷动人心魄的美恰恰体现在“高贵的脆弱”上。所以陶瓷艺术才具有了世界性的审美共性和超越于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语言方式。

      “人生最大的遗憾,是一个人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这是海明威的名言。而我却希望你们不仅拥有鲜活的青春,同时可以借助你们愿意追随的勇敢而富有创造精神的贤者和智者的人生和文字,提前获得对青春的感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仅是清华校训,更是这个时代弥足珍贵的品质和艺术家最重要的特质,这10个汉字的伟大内涵由你们通过各自富于才情的新的艺术形式来获得体现和传递,是老师对你们最深切温热的期盼和祝愿。

       陶瓷艺术是古老的艺术,却又是世界上最具活力且常葆青春的艺术,它与生活息息相关,而生活才是你们终生需要学习的。感谢你们!老师常常是借助你们获得对生命和希望的新的理解!

白明 教授

陶瓷艺术设计系主任

 

图片

余梦彤

导师:白明

废园日记

废,屋顿也;园,所以果树也。废园,田宅之废,荒野丛生而旧迹可循 ;  此中常度可弃,唯我与我之乐园。

01 “右旋”与“解旋”

       “右旋”与“解旋”两组作品都以陶瓷成型工艺中翻模注浆成型的过程及隐喻为思考原点进行延展,翻制原型均为真实的螺。螺是一种能够存留最为久远的生命构造之一,它们代表了一个生命自身产生的空间与生命长度的积淀,也是一个分割生命内在和外在的可视实体。经过陶瓷翻模注浆后得到的泥坯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对客观真实事物的置换,而当所置换的原型是一种真实的生命,就如同创作者拥有了所翻制生命的身体与生命特性并进行表达。

《右旋》

瓷/装置/尺寸可变/2021

图片

       右旋的翻制原型名为红翁戎螺,它的螺壳天然有一条缝隙,随着生长而生长,其作用是保证在螺身躲避在螺壳内时仍然可以与外界进行交流。这一组作品中我将其从缝隙生长的方向逆向打开,并由此将其反向旋转,达成一种生命内外空间的翻转。这意味着生命个体如何认识内在与外在,并与自身的这两部分相处。自然界中多为左旋的螺,同一螺种发现共有左旋与右旋的情况非常少见。

《解旋》 

瓷/装置/尺寸可变/2021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解旋是将螺的生命空间进行消解,对同一空间尝试了8组不同的拆解方式并保留了创作者当下的感受。每一次的拆解都是将一段生命绵延转录成为一种真实的物质存在。

02 

       瓷土是一种提纯的尘埃,对土地的重新认识。人,尤其是农耕文明的人是如此容易与土地产生情感连结,比如我们坐高铁,一路上看到最多的就是田地,田地里最醒目的是坟墓,可这却是人和土地发生的最常见的连结,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人们选择的自身生命与自然发生联系的方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精神上我们或可选择一种存在的方式,借助一种介质获得一种自由。

《瓷书》

瓷土/行为+影像/视频时长5min/2021 

图片

图片

视频截帧

(完整视频请戳文末线上展览链接)

       “瓷书”中我每日用未烧过的瓷泥条在冰面写“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莫能与之争”,中午气温回暖,冰的表面会融化一层,带走一部分文字,晚间又会冻住,每日早晨再书写一遍,日复一日直至气温转暖,每日冰融化得越来越多,一层层瓷泥书写的文字就融化在淤泥里。瓷的制作中泥与水的比例至关重要,这里颠倒了它们的常规比例,并借助水的另一种形态:冰,进行探讨。

《送别》 

瓷土/行为+影像/视频时长19min/2021

图片

图片

图片

视频截帧

完整视频请戳文末线上展览链接)

       “送别”是用40块未经烧成的瓷泥砖不断铺在地上,每铺下一块就意味着要踩碎前一块;隐喻我们生命中不断地告别,与当下告别,不容挽回。一个春天的梅雨与草长莺飞之后,这条痕迹就由雨水、河流完全消解。面对最终的虚空,这样短暂的自由和对自身灭失方式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影像本身是一种虚空,但却呈现曾经真实的时空。

《根》

瓷/装置/尺寸可变/2021     

图片

《丛》

瓷/装置/尺寸可变/2021

图片

图片

       这两组作品由一些瓷枝条按照冬季园中植物的生命形态与真实的枝条并置在一起。“根”的创作初衷来源于中国发展进程中几代人普遍复杂的姻亲血缘与迁移,很多人早已难觅家乡,更是在精神上流离失所。“丛”有一部分未经烧成的枝条,它们会随着时间分解并融进土地中。两组作品都完成于江南的冬季并随着植物的生长及雨水的作用而变化着。植物是连结地上地下两个世界的生命体,这种真实生命的季节性躁动、变化和瓷生命的永恒、宁静等等特性形成对比。作品替代创作者达成一种创作者生命个体所不能奢求的回归与存在。

《废园》  

瓷/装置/尺寸可变/2021

图片

图片

       “废园”将未经雕琢的上好玉泥直接高温烧成后与铁矿渣并置。同样是被人类从土地中开采的矿物,经过火的瞬间淬炼,在这样一个鲜有人问津的废园中起码会以这样一种稳定而平等的姿态共同经历一段命运。

付航

导师:章星

       将青铜器元素融入到现代陶瓷器皿设计中,体现“陶瓷与青铜”、“古代与现代”的碰撞;对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进行重构,设计体现青铜器的审美理想和其中蕴含的礼文化,又符合现代的审美和使用功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剖析古代工艺和完成设计再创造的过程中,探讨如何在陶瓷产品设计中处理“功用与审美”、“艺术与技术”、“传统与当代”、“民族与外来”等关系,并将自己的设计理论化、系统化。

《青铜时代系列文房用器》

白瓷/30*30*80cm/2021

图片

·设计灵感来源于古代青铜器中的“礼”。 

       ·礼器的意义在于以器明理,通过器物的造型和装饰,使人产生敬畏感,加上陈设和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仪式感,将人心凝聚到一起,并将这种“礼”带入到社会生活中。

图片

图片

《豆系列餐具组合》

白瓷/30*30*26cm/2021

图片

图片

图片

       疫情以来,越来越多的餐厅、酒店开始实行分餐制,用餐习惯的改变也将重新定义餐具的搭配及容量。

       本次设计来自古代的青铜器“豆”,将器造型分解成五个部分,其大小容量也符合日常的使用情况。除了满足使用功能,其造型也能组合摆放,做果盒,增加空间的美感。

《觚系列酒具组合》

白瓷/20*20*30cm/2021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以青铜器“觚”作为原型,借助青铜器的造型及其中蕴含的“礼”文化,使酒器的使用更有仪式感。将青铜器“觚”分解为酒壶、温酒碗与两只酒杯,此组合也借鉴了宋代温酒器的设计。四个部分组合起来是觚的造型,方便收纳,且保证其使用时的清洁卫生。分开使用时可随意摆放,组合后也可以作为空间陈设。

《尊系列茶具组合》

白瓷/15*15*60cm/2021

图片

图片

       作品借鉴了青铜器“尊”的造型,将青铜器的仪式感带入到饮茶过程中。

《镈系列酒瓶设计》

白瓷/15*15*40cm/2021

图片

       酒瓶和酒杯的设计借鉴了青铜器镈的造型,镈是古代宴飨乐器中的一种,在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乐器中也极为常见。设计时将镈在演奏时产生的秩序感和律动感与觥筹交错时发出的碰撞声联系到一起。使酒瓶和酒杯在使用时更具仪式感和趣味性。

《海上丝绸之路主题茶具设计》

白瓷/20*20*60cm/2020

图片

       外销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瓷器及其技艺传播亚、非、欧各国,为人类文明史谱写了辉煌的篇章。选择陶瓷作为产品材质,彰显历史厚度,色彩也选择外销中最为经典的青花瓷蓝白色作为主要色调。

       帆船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运输工具,搭建起了海上文明的桥梁。作品造型设计以帆船为原型,将盖钮、提梁、把手等细节部分设计为帆的形状。

       当凝视海面的波光,反复的描绘和凝练海边的感受,最终呈现出某种别样宁静的美。

       作品采用简洁的设计,清新雅致,蓝白相间的色调营造喝茶时的宁静与安闲。其作为礼品也有一帆风顺、扬帆起航的美好寓意。

丘广宁

导师:尹航

       作品受科幻作品中对于宇宙的各种幻想所启发,寄托了作者自身对于未知世界的幻想。创作的形象来源于现在已经被探索的生命科学领域和微观世界的构架原理,加之对于未知生命的形成可能性的设想。

《M-U-P》

白瓷/2021

图片

《M-U-P》/180*80*70cm

       作品名为《M-U-P》,其中“M” 是梅西叶星表(Messier Catalog)的首字母,“U”是未知(unknown)的首字母,“P”是星球(planet)的首字母,表达“宇宙中未知的某处”的意思。采用类似编码的命名方式,乍一看之下看不出意思的名字可以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图片

《M-U-P》/180*80*70cm

图片

《M-U-P》/60*60*60cm

图片

《M-U-P》/60*60*60cm

图片

《M-U-P》/60*60*60cm

图片

《M-U-P》/180*80*70cm

-创作构思-

        在作品的设定中,外星生命体最初的繁衍方式是类似植物的生长方式,具有类似种子发芽、成长、繁衍新的种子的生命轮回过程。而种群中不同个体之间也会存在信息交流,传递信息的方式类似于神经中枢的工作原理。个体之间的联系让整个种群聚合在一起,形成了如同丛林一样的规模,静静的生长在一颗未知的星球上。

       直到某一时刻,这颗未知星球上的原住生命,遇到了对于它们来说的“天外来客”——人类宇航员遇难后的残骸。人类在对宇宙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意外是无法避免的。在宇宙中不幸遇难后的宇航员的遗体很可能在经历了不知多长时间后,阴差阳错的漂流到了“它们”的星球附近,再被引力吸引到这个星球上,落在了“它们”的群落中间。外星生命体通过自己的方式解析了人类的残骸,融合了人类的特征,诞生了新的个体形态,呈现出一种“似人非人”的拟人形态。

图片

作品是将这样一个带有科幻元素的小故事中的场景具象化。

       依据故事中的设定,作品实体的呈现计划由多个个体组合成群落,由此构建出一个每个个体都不尽相同,却有相似特征的景观丛林的效果。

-创作过程-

图片

图片

图片

《脐》

瓷/15*15*20cm每件/组合尺寸可变/2019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创作过程-

图片

图片

管文晶

导师:王辉

       《竹编系列》是采用紫砂创作而成的茶器具,茶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茶器具,不仅要满足功能需求,也要满足当代人的精神需求。现代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城市的高楼大厦和工业产品带给人们的是紧绷感和秩序感。人们开始寻求轻松自然的生活方式,于是,本人希望通过在作品中融入“编织”元素,触发大家对田园生活,质朴生活的向往,通过情感的迁移引起大家的共情。

《东篱》

紫砂/15*12*18 cm/2021

图片

图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短短十个字营造了一个舒适的精神世界和世外桃源,正因作者“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然自得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轻松自然,那样地清新脱俗。本人设想将此句中描绘的东篱场景提取出来,联想到在田野乡村看到的篱笆墙,将“东篱”的元素运用在紫砂茶器上。结合紫砂竹编工艺,在作品上融入编织元素,实现更丰富的穿插效果和立体感,在紫砂茶器上将竹编纹样更艺术化地体现。

图片
图片

《岁月》

紫砂/15*15*10cm/2021

图片

图片

       对比已经完成的编织品带来的秩序性和完美性,未编织完成的编织品带来的是不规则性和未知性。就像每个人的人生都由自己编织而成,期间有高潮也有回落,而未来将要呈现何种状态,需要靠我们自己的双手去实现。“岁月”系列正是从这个灵感而来,系列由提梁壶,花插,香炉,和杯碟构成。设想做两种效果,一是在“东篱”纹样的基础上,把竖篾丝元素提取,采用不同宽度的篾丝刀在壶身上划刻,将不同形状篾丝排列而成;二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一层横篾丝,体现纵横交错,经纬相插的立体关系,丰富了层次。

图片

图片

-展览现场-

图片

《四方竹编》

紫砂/7*12*8cm/2020

图片

《一叶知春》

紫砂/6*11*9cm/2020

图片

《竹木行云》

紫砂、木/9*12*12cm/2020

图片

《竹编》

紫砂/6*13*10cm/2020

图片

       该组作品设想将紫砂的材质之美和造型之美与竹编纹样的韵律之美相结合,用不同的紫砂泥在不同的壶型上做装饰,根据特定的生活场景,创作集功能与审美于一体的茶器。

-创作过程-

图片

       在创作过程中,本人借鉴了传统竹编的部分工艺,在此基础上继承和保留了传统紫砂茶器精致质朴的艺术特征,同时也革新了固有工艺步骤,不再刻意强调形式上规则统一。工艺上通过3D建模技术,将科学技术和工艺相结合,以此来满足本人创作探索中工艺与美学的诉求。在展示效果上,尝试将紫砂和其他综合材料相结合,利用各种材料的不同特点,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