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古今窑口,总计238个。东汉伊始,制瓷窑口,相继诞生。经长时间大小窑口互相竞争模仿,至宋代,中国陶瓷已形成“八大窑系”的鼎足局面,直至今日。了解窑口,对收藏鉴赏甄别瓷器具有很大益处,今天就为广大藏家奉上这份史上最全窑口汇总,满满的干货,值得收藏!
【江西省】景德镇窑
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
景德镇窑实际上由多个窑口组成,故又称景德镇窑系。
景德镇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完备的陶瓷产业体系,广泛的国际影响,是一座因瓷而生、因瓷而兴、因瓷而名的城市,也是一座“因开放而生,因开放而兴”的深度开放城市。
湖田窑
宋 湖田窑青白釉洗
湖田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位于今景德镇市东南湖田村。是中国宋、元两代各大制瓷规模最大 ,延续烧造时间最长、生产的瓷器最精美著名的古代窑场。遗址保存的遗物非常丰富,历代古窑遍地,有宋末的“马蹄窑”,明早中期的“葫芦窑”等。在该遗址上建立起来的湖田古窑址陈列馆,展示了在这里出土各种窑具和瓷器。1982年,湖田古瓷窑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里镇窑
七里镇窑宋代瓷枕
位于江西赣州东郊七里镇而名。窑址范围在东西宽约一公里的范围内,有窑址堆积十六处,面积达三千多平方米,是江西省南目前发现的一处规模最大,烧制历史最长的宋元古窑场。始烧于晚唐,盛于两宋,终于元。前后延续三百多年历史。
七里镇的产品有青釉,白釉,影青釉和黑釉等品种。青釉胎质坚细,胎色灰暗,釉呈蟹壳青,有细小开片,带有砂粒。白釉,影青瓷胎质细腻,火候甚高,叩之声脆;釉厚呈乳白色,釉面光泽晶莹。黑瓷制品较复杂,有黑釉,酱红釉,酱褐釉,茶青釉,黑釉窑变等。但真正乌黑发亮的黑釉不多,窑兔毫,玳瑁等斑纹也不太成功;胎呈暗红或紫灰色。七里镇窑生产的器型多为碗、盘、盏、碟、罐、钵、壶等日用器,产品中还有部分外销瓷。器体厚重,大多为实圈足,施釉不及底,足部露胎。
永和窑
宋吉州永和窑木叶纹盏
宋代南方著名民间瓷窑。窑址在江西吉安永和镇。隋至宋,吉安称吉州,故名。又因烧造地点在永和镇,也称“永和窑”。永和窑产品胎质有"似陶非陶"的特征,因胎土中含砂较多,使胎质粗松、吸水率高,粗看似陶,击之有金属声,成为区别其他窑口的显著特征。集北宋各窑制瓷技术之大成,是永和窑对中国陶瓷发展史的重要贡献。永和窑以黑釉瓷和彩绘瓷为代表,黑釉瓷中的各种釉斑、木叶纹、刻花和剔花等独树一帜,尤具特色。从南宋起,永和窑的黑釉窑变瓷器深受各国欢迎,成为外销瓷的主力军,这在世界各国的考古发现和藏品中可见一斑。
洪州窑
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洪州窑青釉盏托
中国古代重要的青瓷窑场,属于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窑址分布在现江西省丰城市一带,此地唐代属洪州,故称洪州窑。洪州窑从东汉晚期开始,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约有800年的历史。以烧青瓷为主胎色较深,施化妆土,釉色多为褐色,与唐代陆羽《茶经》描述的:“洪州瓷褐”相吻合。另还有一种青绿釉瓷,色调较深,灰青明亮。
吉州窑
南宋 吉州窑奔鹿纹盖罐一对
吉州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作为江南地区(江西吉安)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它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汉民族艺术特色。吉州窑的丰富烧瓷,经验和名工巧匠对江西地区瓷业的发展提高,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吉州古窑兴于晚唐,盛于两宋,衰于元末,因地命名,因当时永和又为东昌县治,故又名东昌窑、永和窑。吉州窑产品精美丰富,尤以黑釉瓷(亦称天目釉瓷)产品著称,其独创的“木叶天目”、“剪纸贴花天目”和“玳瑁天目”饮誉中外。洒釉、虎皮天目等也是吉州窑的标志性品种。
杨梅亭窑
杨梅亭窑白釉高足碗
杨梅亭窑亦即“胜梅亭窑”,在江西胜梅亭村。始烧于五代。是目前发现的南方地区烧造白瓷的最早窑址之一。烧青瓷、白瓷。青瓷釉色偏灰,其显亮部分,微带绿色。白瓷色调纯正,洁白度达70°。器型的壶、盆、水盂、盘、碗等,造型与五代墓出土的白瓷相同。青瓷、白瓷都用支烧方法,碗的外底及碗心均有支烧痕。胜梅亭窑和这里的石虎湾窑,黄泥头窑白瓷的烧造成功,对于景德镇地区宋代青白瓷的制作,以及元、明、清时期瓷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宋以后,胜梅亭窑改烧青白瓷。
郎窑
清康熙 郎窑红釉梅瓶
清代康熙后期景德镇官窑。康熙四十四年到五十一年(1705-1712),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瓷器,故名。釉色以宝石红、宝石蓝、宝石绿最佳,宝石红有“郎窑红”之称。法国人称“牛血红”。在红釉中最杰出。洒蓝和霁蓝瓷,再上一道极薄釉子,然后加绘金花金彩,华丽静穆,匠心独运。素三彩创于此时。青花和斗彩也很有名。
白舍窑
白舍窑刻花碗
宋、元瓷窑。窑址在江西南丰县。《南丰县志》:“白舍,宋时置官监造瓷窑,窑数处,望之如山。”产品有白瓷和青白瓷,还有少量薄胎瓷。造型、釉色与景德镇窑大体相似。白瓷精者胎质洁白细腻,釉汁晶莹润泽;粗者胎质较粗糙,色泽白中泛黄,呈蛋壳色。白舍窑产品主要是民用瓷,有碗、壶、瓶、杯、碟等器型。
乐平窑
乐平窑青花人物花卉图罐
在今江西省乐平县,故称乐平窑。该窑始烧于明代中期,以烧青花瓷器为主,产品分精、粗两类,精细者胎质轻簿,胎色洁白,釉质晶莹明亮,青花色调明快,粗者胎体厚重,胎色白中泛灰,釉色兰灰、青花色淡。
产品主要有碗、盘、杯、碟、盅、合、罐、高足杯等日用器,其中碗的产量最多。纹饰图案计有人物、奔马、花鸟、云、鱼纹、云鹤、海螺、白菜、菊花、变形梵文等。碗心有“福”、“寿”、“善”、“绿”、“光”、“正”、“梅岗”等字样,碗底有“大明年造”、“万福攸同”、“富贵佳器”、“长命富贵”、“长寿”、“福”等款识。乐平窑距景德镇很近。所产青花瓷器与景德镇窑青花瓷风格相似。
石虎湾窑
石虎湾窑青釉刻蕉叶纹碗
五代景德镇瓷窑之一。烧制青瓷和白瓷。青瓷胎灰色,釉色青中带黄,器皿多为盘碗。白瓷器皿有壶、盆、水盂、盘、碗等。青瓷、白瓷均用支烧法。
柳家湾窑
柳家湾窑粉青釉刻花盏
柳家湾窑在江西景德镇东南二十公里的寿安乡柳家湾村,故名。为景德柳家湾窑镇古窑场之一。瓷器烧制在北宋中、晚期。器物以碗、杯、盏等日用品为大宗,盏、碗均为敝口,圈足;杯为直口,喇叭状高足。还有直口注壶和高圈足的盏托。器型规整,器壁平薄可以透光;胎骨坚致细密,釉面滋润,釉层有透明感;釉色多呈淡青,也有湖绿、粉青、浅绿、米黄等色。
清亮光洁,幽倩雅淡。有的釉面作开片,纹理均匀细密,多为素色器。装饰以刻花为主,纹饰中有牡丹、百合、莲瓣及各种团花;图案一般集中在器心或内壁,线条自如,很有规则。早期的碗、盏,一般作六弧或八弧瓜棱状,葵口,作为一种装饰。烧造方法,采用单件仰烧。器底垫泥饼,与匣钵相隔;饼径均小于器物圈足内。使烧出的瓷器,圈足光洁而有釉。
湘湖窑
宋湘湖窑影青釉刻花笔洗
宋代景德镇窑场之一。有两处:1、在窑前山,制品胎骨坚致,釉作灰青色;2、在窑栏山,制品有胎骨细腻洁白、施釉匀净的白瓷及青瓷等。
小南窑
明代景德镇著名民窑之一。《景德镇陶录》:“镇有小南窑,明末烧造,窑独小,制如蛙伏,当时呼虾蟆窑。器粗整,土埴黄,体颇薄而坚。惟小碗一式,色白带青,有青花,花止兰朵、竹叶两种。其不画花,惟碗口周描一二青圈者,称白饭碗。又有撇坦而浅,全白者仿宋碗,皆盛行一时。”
周公窑
明代景德镇著名民窑之一。据记载,隆庆、万历年间,苏州人周丹泉为当时著名烧瓷高手,在景德镇烧造瓷器,人长“周公窑”和“周窑”。善仿古瓷,所仿宋代定窑非常逼真。又能烧制陶印、文具、辟邪和瓦钮等,都用火范,成色如“白定”,文体古雅,很受欢迎。
崔公窑
崔公窑青花折枝花抱月瓶
根据《景德镇陶录》纪载:崔公窑瓷多仿宣德窑、成化窑遗法制造瓷器,“当时以为盛,号其器曰‘崔公窑瓷’,四方争售……为民窑之冠。”崔公窑制造的瓷盏较宣德、成化两窑为大,而精美程度比美宣德、成化两窑;所制青花彩色瓷器和宣德、成化两窑相同。
据记载,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崔国懋,善仿宣德、成化年间瓷器,著名一时。他所仿的宣、成器物,盏式较宣、成窑为大,颇为精美。其它青花和彩色也一样。为当时民窑之冠。世称“崔公窑”。
周窑
周窑,指的是明朝仿古瓷专家周丹泉烧制的瓷窑。周丹泉,字时道,号丹泉,苏州人氏,卒年九十三。明朝隆庆、万历年间在景德镇烧瓷,为当时制瓷名手。周丹泉的仿古瓷,海内闻名,他烧制的瓷窑,被后人称作为“周窑”。
历代都仿古瓷,周丹泉是历史上制造仿古瓷的名家,他所制的仿古瓷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因而客商多出重金争相购买,以至千金争市,供不应求。
白浒窑
白浒窑 青釉瓜棱罐
1950和1960年,白浒窑在江西省博物馆文物调查工作中被发现。经过实地调查,白浒窑遗址绵亘2公里,包括毛家村、一甲村与二甲村。整个窑址除有几座遭到破坏外,仍有七座较为完整。废墟上散布的瓷片、窑具等遗物甚多。
白浒窑与丰城罗湖窑在隋唐时期同属洪州较大的窑业基地。主要产品有碗、罐、缸等,以碗为主。器物多为平底,底心稍内凹,也有部分圈足器。大多胎骨粗糙、厚重,胎土灰色。釉色多呈青绿、酱褐,也有少量豆青色。器内施全釉,外施釉多不及底。釉面常开细冰裂纹,釉水不均匀者呈泪痕状。纹饰较简单,多为葵花形纹,罐类器物的肩部,常以“铺首”为饰。所产器物古朴大方,技艺纯熟,釉汁光润,具有时代特征,而制作造型、工艺纹饰又具地方特色而著称江西。
盏窑
南宋民间瓷窑。在江西铅山县新安乡盏窑里。“盏窑里”应是古代沿用下来的乡里名称。盛产黑釉茶碗,古代称茶盏,故名盏窑。除茶盏外,也烧制一些与茶具有关的器具,如茶罐、汤壶和储水坛等。
横峰窑
横峰窑青釉印花菊纹碗
明代瓷窑。在今江西横峰。传为明初浙江处州移民瞿志高创烧,产品全为仿龙泉青釉,一般比较粗厚。以碗、盘、碟、盅为大宗一纹饰以折枝花卉为主 有的盘心花卉间有“吉”、“俞”、“青荷俞”、“广信余吉”等款。并有褐色点彩高足杯、明成化、弘治间为其兴盛期。嘉靖年间(1522-1566),由于当地饥民反抗,设兴安县以便镇压,将窑场移至弋阳之湖两马坑烧造,一般仍称“横峰窑”,亦称“弋阳窑”、“弋器”,终明继续生产。
丰城窑
丰城窑蛇柄高足杯
在今江西丰城寺前山一带,故名。始烧于东晋,历经南朝至唐代,早期所烧器物与江西地区东晋、南朝墓葬出土物近似。隋代高足盘心印有多种花叶纹饰,其造型纹饰与各地青瓷大体相同。唐代釉有青、褐二色,与陆羽《茶经》记载“洪州窑瓷褐”基本一致;唐时丰城属洪州,故此窑即唐代的洪州窑。
临川窑
元临川窑花觚
①宋元瓷窑。蒋祈《陶记》列为与景德镇的竞争者。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谓元初烧造,属抚州府之临川县,今属江西。产品特点为胎薄质细,色多白中微黄,有粗花者。尚待证实。
②窑址在江西临川县白浒渡一带,也称“白浒窑”。1963年发现。烧造年代为南朝至宋代。主要产品有碗、罐、缸等,以碗为主。器物多为平底,底心稍内凹,也有部分圈足器。大多胎骨粗糙、厚重,胎土灰色。釉色多呈青绿、酱褐,也有少量豆青色。器内施全釉,外施釉不及底。釉面常开细冰裂纹,釉水不均匀者呈泪痕状。纹饰较简单,多为葵花形纹,罐类器物的肩部,常以铺首为饰。
赣州窑
元 赣州窑渣斗
赣州窑,是位于今江西赣州的窑洞,故名,始烧于宋代,烧青白瓷,有刻花纹饰;元代烧青白瓷、黑釉及龙泉釉。
发现的高足怀与柳斗杯有地区特色;杯里施釉,外部划刻柳斗纹,不施袖,颈部有凸起白色乳丁一周。1976年南朝鲜新安海底打捞元代沉船一艘,打捞元代瓷器一万七千余件,其中不能判明窑口者二千余件,还有赣州窑柳斗杯及吉州窑白地黑花瓶等。
壶公窑
壶公窑卵幕杯
壶公窑明代万历年间著名的民窑。万历年间浮梁人吴昊十九所烧,故名。善仿永乐、宣德和成化瓷器,精美逼真。所作卵幕杯和流霞盏等,最为著名。故宫博物院有他作的娇黄釉凸雕九龙流霞小方盂盏,精致美观。
南丰窑
南宋 南丰窑影青釉刻篦花纹碗
南丰窑起始于晚唐五代,兴盛于北宋中期,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南丰窑以烧制影青瓷、白瓷而著称,制作工艺精湛,产品不仅销往国内市场,还远销日本等东南亚地区,得到当时朝廷“民办官助”式的扶持。
在元代蒋祁《陶纪略》一书中有记载:“谓与景德镇竞争者有白舍窑也”。可见当时白舍窑制瓷生产工艺水平之高、产销之旺。历史上也因此把南丰白舍窑与景德镇窑、吉州窑、洪州窑、赣州七里镇窑并称为“江西五大名窑”。至今,在南丰县白舍镇白舍村仍保存着古窑遗址34座,窑体堆积物20余座。
新干窑
窑址位于新干县城的吴家村,南岸即为新干县窑里水库,堆积瓷器残片为青白瓷、黑釉瓷和少量仿龙泉瓷、土窑烧制的青花瓷。
御土窑
御土窑白釉洗
元代景德镇烧造贡瓷之窑。见于元孔齐《至丘直记》“饶州御土”条云,“饶州御土,其色白如粉垩,每岁差官监造器皿以贡,谓之御土窑。烧罢即封土不敢私也,或有贡余上作盘、盂、碗、碟、壶、注、怀、盏之类,白而莹色可爱,底色未着油药处,犹如白粉,甚雅薄难爱护,世亦难得佳者。”
元世祖中统元年,以这种神秘瓷土为原料生产的陶瓷器颇受皇家欢迎,并为朝迁所垄断,成为专门烧造皇家御用器皿的专用土,被封为“御土”。
陶窑
唐代景德镇陶玉主持的瓷窑。始见于《景德镇陶录》卷五:""陶窑,初唐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钟秀里人陶氏所烧也。邑志云: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但景德镇发现古瓷窑遗址,最早为五代时期,未发现唐代遗址《景德镇陶录》所记陶窑尚待证实,是否果有其人其事,只能存疑。
唐窑
黄地青花缠枝花纹转心瓶
清代乾隆元年至十四年(1736—1749)、十七年于二十一年(1752—1756)九江关监督英所监督的江西景德镇御窑厂及其督造的瓷器之代称。其器有仿古各釉色,悉能巧合,又创制洋紫、冻青、银洋彩、水墨鸟金、珐琅、洋彩、黑地五彩、蓝花、黑花描金、窑变等,集釉色美之大成。其制瓷特技如搂空转心、天地交泰、玲咙透雕等,已臻妙境;所制各类工艺品及蟹螺等象生瓷形神兼备。且有自制诗、画及各体书;制成屏对,颇为精雅。
【浙江省】龙泉窑系
明初 龙泉窑龙纹画缸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宋代六大窑系。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
哥窑
清咸丰 哥窑贯耳方瓶
“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
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炉、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见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规整,釉面常见缩釉和棕眼。
婺州窑
三国婺州窑双耳罐
婺州窑,位于今浙江金华地区,在金华、兰溪、义乌、东阳、永康、武义、衢州、江山等地均发现遗址。唐代属婺州,故名婺州窑。婺州窑瓷器以青瓷为主,还烧黑、褐、花釉、乳浊釉和采绘瓷。婺州窑始烧于汉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到元,盛于唐、宋,终于元代。
东阳窑
在今浙江东阳,故名。六十年代发现窑址九处,七十年代后期又续有发现。始烧于唐而终于宋,其地属婺州,所烧瓷器属婺州窑系。
弟窑
弟窑梅子青釉福广品茗杯
相传宋代在龙泉兄弟二人各主窑事,弟者称弟窑,因名。习惯上所谓的弟窑即龙泉窑,亦称章窑。相传为弟弟章生二所主之窑。《处州府志》记载:“章生二,不知何时人,尝主琉田窑,凡器之出于生二窑者,极青莹,纯粹不暇,如美玉。然一瓶一钵,动辄十数金。”
琉田在龙泉县大梅村。弟窑器以无纹者为贵,粉青釉为最佳。粉青色正是铁还原的标准色。由于釉药下注,往往在转折部分釉药较薄,露出白色胎骨,成一条白线,即就是所谓的“出筋”,这种出筋,也往往出现在凸雕的花纹上。弟窑还有翠青色,浓淡不一,豆绿色,颜色与汝窑器大致相同,往往不易分辨。
兰溪窑
窑址在浙江省兰溪县寮仔山一带。五代烧造具有越窑风格的青釉器物,宋代烧青白瓷。器物胎呈浅灰色,致使釉色青中偏淡,玻璃质感强,具有独特风格.主要品种有碗、盘、杯、炉、水注之类,器形、花纹规整,连窑具都很规整,宋代注壶的腹部多饰六组双凸线,造型稳重之中透出秀美感。
越窑
五代 越窑六棱刻花大碗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之一。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越窑瓷青瓷与唐代的饮茶风尚关系十分密切,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饮茶风尚又影响了越窑青瓷的型制。
德清窑
德清窑魏晋鸡首壶
德清窑,在今浙江省德清县,故名。窑址在德清县境内已发现几十处之多,是以黑瓷与青瓷兼烧,以青瓷为主而以黑瓷闻名的古窑场。是浙江地区最早发现黑瓷产地之一。烧造历史较长,上溯商周,历经汉、六朝直至唐宋才停烧,影响很大。
上虞小仙
小仙坛窑址,位于上虞市上浦镇石浦村。东汉时期。发现于上世纪70 年代,为世界上最早的越窑青瓷遗址,上虞因而被誉为世界青瓷文化的发源地。
该窑址位于上浦镇石浦村北200米。面积约800平方米,窑炉破坏严重。产品制作规整,质量甚高。器形以碗为主,兼有壶、洗、罐等。胎质致密,胎色灰白,釉色青绿。器表饰蓖纹、席纹、水波纹、弦纹等。窑具有垫饼、喇叭形支座等。小仙坛窑址的发现表明早在东汉时期成熟的瓷器已在浙江烧造成功。
永康窑
窑址在浙江省永康县境内。几处为宋代窑址,器物有碗、盘、杯、壶、盒、炉等。装饰方法有印花、划花、篦划、刻花等一篦划纹碗中有外刻复线的“珠光青瓷”。壶身以线条分为六等分,与慈溪窑等风格相同。
江山窑
在今浙江江山,故名。烧瓷从宋代到清代,因地距江西较近,受景德镇、南丰两窑一定影响。宋元时期以青白瓷为主,造型纹饰与江西有近似之处,同时兼烧少量青瓷、黑瓷。元末以至明清两代烧青花瓷,经过测定分析,所用钻矿与江山县产者近似。
宋、元时期烧制的青白瓷,造型、纹饰与江西产品相近,较多的是划花碗,胎较厚重,釉色偏灰。其次有印折枝花菊瓣盒、三兽足八卦炉、花口瓶、盘、壶。青釉制品有光素、划花及珠光青瓷碗;还有器内刮釉叠烧的盘,盘的胎体薄而脆。黑釉器物有碗、瓶、罐,部分碗有灰白口。
元末到明、清时期,烧青花瓷器,使用当地的钴颜料。明清时期也烧青釉薄胎碗、盘,碗外有的用铁质彩料描绘草率的文字,还有类似三组竹纹的图案,彩呈黑色。
上虞窑
古代窑场。在今浙江上虞县,故名。已发现从西周至宋代的窑址七百多处,是国内发现窑址最多的县。烧瓷自东汉迄于宋。东汉小仙坛窑址出上标本,已具备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
当时除烧青瓷外,还烧黑瓷。三国、两晋、南朝窑址也发现很多,江苏墓葬出土有上虞窑带纪年铭文的瓷器。五代到宋代窑址最多,所烧瓷器与邻近地区余姚、宁波、勤县等窑关系密切,造型、纹饰有共同点,同属以余姚上林湖越窑为主的越州窑系,吴越王钱氏用以供奉的瓷器,绝大部分都取给于这些瓷窑。
云和窑
云和窑百条纹荷叶式盖罐
在浙江省南部云和县,故名。瓷器烧制于宋至明代。发现窑址多处,分布在梓坊、赤石镇、水堆坑、大田坪、张畈、光石等外。云和县毗邻龙泉县,烧制龙泉窑系的青釉瓷器。
萧山窑
萧山窑青釉划莲瓣纹盘
东晋瓷窑。在今浙江杭州萧山,故名。1954年7月发现,共有窑址三处,一在进化区茅湾里,是浙江地区战国时期原始瓷产地,碗里有螺旋纹,江浙地区战国墓葬出土的不少这类器物中,即有茅湾里的产品;其余两处在戴村区上董村、石盖村,遗物有褐斑及划花莲瓣纹装饰,具有东晋、南朝时期特征。
萧山窑以烧青瓷为主。胎灰色,盘碗为平底足,下有大块支烧痕。器物以盆、碗、盂等大口器为多,此外有天鸡壶、四耳双铺百衔环壶、灯和盏等。特征是在盆、碗、盂等口沿上,有排列整齐的褐色斑点;有的在器物内壁或外壁釉内瓷坯上,刻划着粗健有力的莲瓣图案,线条细而有力。
绍兴窑
绍兴窑在今浙江绍兴,故名。已发现窑址两处:一在富盛区长竹园一带,时代属春秋战国,遗物有原始瓷碗钵等器,器里有螺旋纹,是浙江早期窑址之一;一在下蒲西一带,出土罐壶等遗物多印有带状网纹及铺首装饰,具有吴、西晋时期典型特征。
衢州窑
衢州窑青釉褐彩碗口瓶
在浙江衢州河东乡上叶村也叫“冬瓜潭窑”,烧制于唐、宋时期。发现三处唐代窑址,烧制乳光釉、月白釉、天青釉,器物有壶、罐、注子、施釉仅及口下的碗和盏等。
宋代有冬瓜潭窑,烧青釉、青釉褐彩、黑酱釉等品种。青釉敞口圈足碗内划复线纹,采用叠烧工艺,碗里有支烧痕。划花盘采用满釉支烧,釉为深青色。罐、壶胎质较粗。青釉褐彩器釉薄,为青灰色,饰酱褐色彩。
浦江窑
一江春水 浅绿釉敛口碗
在浙江金华地区浦江境内,瓷器烧制于宋、元时期。专烧青瓷。
宋代青瓷釉色青绿,有各式盘、碗、钵,大多装饰细线划花纹,釉色精美。此种器物胎较白,因而釉色浅绿,比越窑釉色鲜艳。多采用裹足支烧。另一类胎为灰色,釉的呈色比白胎器浓重,制作稍粗。还有印双荷叶、荷花纹梅花式小杯,与东阳窑产品相近。青釉壶壶身为六等分瓜棱形,线有凹、凸两种。元代烧制钧釉各式盘、碗,折沿盘大小与龙泉窑盘略同。均采用叠烧工艺,质地较粗,圈足较厚。
瓯窑
瓯窑青釉刻鱼纹瓜棱执壶
瓯窑在浙江南部温州一带,迄今为止已发现瓯窑古窑址200余处,是我国古代又一个规模很大的瓷窑体系。瓯窑是浙江主要瓷窑之一,唐代窑址分布于浙江的有温州、永嘉、瑞安、苍南、瓯海等地 。
晋人潘岳在《笙赋》中说:“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说文》云:“缥,帛青白色也。”说的是用青白色瓷器喝美酒。同时代的杜育在《荈赋》中说:“器泽陶简,出自东隅。”唐人陆羽所著的《茶经》里转引《荈赋》时为:“晋杜毓《荈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明、清沿袭此说,并进一步的发挥。如《景德镇陶录》:“瓯,越也,昔属闽地,今为浙江温州府,自晋已陶。”《陶说》:“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亦越地,‘后来翠峰’、‘天青’于此开其发矣,是先越州而知名者也。”
永嘉窑
古代瓷窑。在浙江永嘉县。始于东晋,经唐朝迄于宋初。生产青瓷,属瓯窑系统。
余姚窑
南宋余姚窑花口盘
窑址在今浙江余姚县。东晋开始烧制青瓷,终于南宋、唐、五代时最兴盛。窑址分布在上林湖湖滨一带,遗物相当丰富。唐代器物层较厚,中唐以后出现划花、印花装饰,五代至宋时刻划花盛行,代表了越窑的烧造水平,是吴越钱氏烧造贡瓷的主要窑场之一。南宋时期烧造乳浊釉青瓷及青釉划花、篦划花青瓷。
西山窑
古代瓷窑。在浙江温州西山。东晋时烧制青瓷,胎为灰色和淡土黄色,质较松。釉肥厚,以淡青为主,少细开片。装饰上多在器物内外刻划莲瓣纹,也有青褐加褐彩的。深口宽底高碗为其典型作品。西山窑在唐、五代和宋时,继续烧造青瓷。
黄岩窑
在今浙江黄岩,故名。属越窑系统。烧瓷于五代末到北宋,已发现五代时期窑址。
五十年代发现竺家岭、牌坊山等八处窑址,以生家岭窑遗址面积最大,遗物最为丰富。产品多为青绿釉瓷,器物纹饰题材以刻花花卉为主,鹦鹉纹在越窑系瓷窑中比较常见,但多为细线条划花,黄岩窑为刻花线条粗放,纹饰生动,富有特色。
吴兴窑
吴兴窑高足敛口龙纹酒杯
东晋瓷窑。在浙江吴兴,故名。瓷胎色灰白。器多平底。青釉,釉色内呈黄色,有的在釉上加褐彩,釉有开片。
泰顺窑
泰顺窑 绳纹叠装罐
在今浙江泰顺,故名。烧青白瓷,复烧窑具口大底小,是完整的整体,装坯时先装小器,依大小可装九件,上面一件口径最大。所烧器物釉色偏灰,器里有简练的刻花纹饰。
丽水窑
泰顺窑 青釉莲瓣纹碗
丽水窑在今浙江省丽水市而名。属龙泉窑系统,已发现窑址堆积二十余处。主要烧造年代为元代。瓷质较粗。釉有青釉、灰青釉、黑釉。灰青釉的釉色接近影青。
余杭窑
余杭窑黑釉鸡头壶
在今浙江余杭,故名。是继德清窑之后发现的又一处早期黑瓷产地。窑址共发现两处,所烧器皿与德清窑近似;黑釉鸡头壶地面遗留较多,有大中小三种形式,当时产量较大。
宁波窑
在今浙江宁波,故名。已发现郭堂岙、云湖及小洞岙三处窑址,以郭堂岙窑烧瓷历史最早,东汉后期即烧青瓷、黑瓷,与上虞、小仙坛窑近似。云湖与郭堂岙隔岭相望,烧瓷始于东晋终于南朝,以青瓷为主,有少量褐釉。小洞岙窑标本具唐代特征,以碗为主,光素无纹者多,少数印有双鱼纹;有于碗口里外饰以半圆形褐色斑点者,与金华地区唐婺州窑有相同处。
奉化窑
奉化窑 青釉罐
浙江沿海地区南朝至宋代瓷窑,1958年在奉化白杜乡孙候村发现窑址,采集到南朝至五代时期青釉标本。70年代又陆续发现几处五代至宋初窑址。主要分布在西圩、尚桥等处。标本有南朝青釉碗、唐代青釉罂瓶,五代注壶、莲花盘等。奉化窑在一定程度上受越窑影响,烧制的青釉瓷器具有越窑风格。
金华窑
窑址在浙江省金华县,是唐代婺州窑所在地。共发现窑址十多处,宋代以烧造青瓷为主,兼烧黑釉瓷。、青釉以碗为多,碗里多刻划花或篦点纹,外多刻直线纹。元代金华铁店窑还烧钧釉器物,器形有碗、盘、高足碗、鼓钉洗、花盆、罐等。
龙游窑
龙游窑乳浊釉白色瓷土胎
唐代瓷窑。窑址在浙江省龙游县上圩头乡方坦村。烧造乳浊釉,兼烧少量褐釉器物器形有壶、碗、盆、盏、罐等,胎分两类:一类为红色紫砂胎;另一类为白色瓷土胎,胎质细腻,呈白色或灰白色。釉色有天蓝、月白、青色等釉层较青瓷肥厚,釉面失透,含蓄深沉;口沿釉薄,口下有蜡泪状。有的是在酱褐釉上再施乳浊釉,也有的在器物腹部饰褐斑。
临海窑
临海窑盏拖
在今浙江临海,故名。共发现窑址两处;均烧青瓷。一在五孔岙,烧瓷在南朝到初唐之间,所烧瓷器以碗为主;一在许市,烧瓷在五代到北宋之间,器物胎簿,釉色青绿,有雕镂极精的香薰,属越窑系。
鄞县窑
鄞县窑青釉唾壶
在今浙江鄞县,故名。已发现小白市、沙叶河、郭家峙等多处窑址。
以小白市窑历史为早,烧瓷在东晋、南朝时期;沙叶河、郭家峙、花园山等处均为五代、北宋时期。烧青釉碗、盘、盏托、洗、瓶、壶、盒、撇足小杯。釉色有青黄、青绿色。装饰以细线条划花居多,有鹦鹉纹、水波纹、荷叶纹、缠枝花纹、四瓣花纹。碗底多留有四个长条形支烧痕。还有浮雕莲瓣纹,饰于卧足盘、碗、杯上。有的碗里划“供养”二字。花园山等窑的器物造型、纹饰及支烧方法与余姚上林湖越窑极其近似,所烧瓷器多供吴越王钱氏进贡之用。
温州窑
在今浙江温州西山一带,故名。遗址面积较大,烧瓷在唐宋时期。所烧瓷器受到瓯窑和越窑一定影响,胎釉色调较浅,保留了早期缥瓷固有传统;粗线条划花以及支烧方法与越窑有共同点。宋代盘碗多带刻花划花装饰,支烧工具亦与越窑系大体相似。
慈溪窑
慈溪窑 莲瓣碗托
在今浙江慈溪杜湖滨湖地带,故名。为新发现的一处青瓷产地,与余姚毗邻。产品以壶类较多,壶有多种式样,腹部多有刻花与划花装饰,肩部多带双系,系面也有多种纹饰;釉色多呈青灰,色调特殊,但瓷质松脆易破。
武义窑
在今浙江武义,故名。文献未见记载,近年经调查在境内发现青瓷窑址数十处,绝大部分均属宋代,烧瓷以碗较多,碗里多刻花篦点纹装饰,外部刻复线纹,这类碗盛行于宋元时期,在浙闽瓷窑发现最多。元代遗址多烧龙泉釉盘碗,器里中心多印阴纹花卉,偶有带八思巴文者,为数不多。武义窑名存青史,归于婺州古窑系列。
乐清窑
南朝至宋代瓷窑二窑址在浙江省乐清县馒头山窑是南朝瓷窑,烧青瓷。屿后村窑是宋代瓷窑,烧褐釉彩绘青瓷、青釉瓷和黑褐釉瓷。器形有壶、瓶、罐等。纹饰常见褐彩云霞、花草、褐斑等。
象山窑
象山窑三足蛇柄碗
在今浙江象山,故名。据明清著录谓烧白瓷,似定窑瓷器而粗;经查,判明唐已烧青瓷。遗址面积不大,遗留标本不多,所烧以盘碗为主,直口平底碗的造型与浙江丽水、吴兴、余姚等窑相同,属唐代前期流行式样。
【福建省】德化窑
德化窑白瓷象耳活环瓶
德化窑位于今福建德化,故名。作为著名的瓷窑,是福建沿海地区古外销瓷重要产地之一。发现由宋到清历代窑址达一百八十处,重点发掘了屈斗宫、碗坪仑两处窑址。
德化瓷器是中华陶瓷烧造中的艺术珍品,始于宋代,明代后得到巨大发展。以白瓷塑佛像闻名。其制作细腻,雕刻精美,造型生动,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艺术创造力。
漳州窑
明中期 漳州窑 五彩人物纹大盘
漳州是中国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陶瓷文化源远流长。明清时期,漳州月港兴起,漳州窑瓷器成为重要的输出产品,其独特的文化韵味和艺术魅力蜚声海内外。
曾被国内外学者称为“SWATOW(汕头器)”、“克拉克瓷”、“交趾瓷”、“华南三彩”等瓷器,经调查与考古发掘,被证实其产地就在漳州。漳州窑是对明清时期漳州地区窑业的总称,其窑址分布于平和、漳浦、南靖、云霄、诏安、华安等县,以平和的南胜、五寨地区窑址最为集中和具代表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多次考古调查,发现明清时期窑址十余处。福建省博物馆先后对南胜的花仔楼窑址、五寨的大垅、二垅窑址(1994年),南胜田坑窑址(1997年),五寨洞口窑址(1998年)进行了考古发掘,获得大批实物资料,取得了重大的发现与收获。目前,漳州窑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溪窑
安溪窑青釉君持
该窑窑址位于福建省安溪县境内。发现宋元青白瓷窑址二十余处,以垵园遗址面积最大,遗留标本也最丰富,有各式盘碗、瓶、壶、盒子、军持等。装饰有刻花、印花、堆贴花、釉上加酱褐彩绘等。
该窑产品装饰多样,碗有六辨花口的造型,有饰划花间篦刻纹,有些外刻复线、中心刻团菊纹,还有光素的、饰大小菊辨纹或唇口较宽的,盒内有大小多种形式,多饰阳纹卷枝纹。明代青花以碗盘为主。纹饰有莲池、水草、变形龙纹、山水等。有的盘心书写:“一叶得秋意,新春再芳菲”诗句。青花盘底足满釉,粘有砂粒,有些盘口沿无釉。
建窑
元 建窑 供御兔毫建盏
建窑以产黑瓷而著称。唐代始创烧,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为极盛时期,至清代而终。.建窑原是江南地区的民窑,北宋晚期由于“斗茶”的特殊需要,烧制了专供宫廷用的黑盏,部分茶盏底部刻印有“供御”或“进盏”字样。这种瓷器在日本被称为:天目釉。日本和韩国的茶道都非常重视此物。它的胎体厚实、坚致,色呈浅黑或紫黑,器型以碗、盏为主。
同安窑
宋 同安窑 青釉刻花式碗
唐代瓷窑。在福建同安县。同安窑青瓷窑址是1956年在福建省同安县(现属厦门市同安区)的汀溪水库首次发现的,窑址包括许坑窑、新民窑等等。同安窑青瓷传到日本后,受到日本茶汤之祖珠光文琳的青睐,故日本学者把同安青瓷誉称为“珠光青瓷”。
同安窑青瓷产品釉色以淡褐黄釉为主,其次为青釉、青白或灰白釉。器形有碗、碟、瓶、罐、洗、钵等。胎体灰白或白色。装饰使用刻、划、印等技术。常见的纹饰有卷草纹、篦点纹、菊瓣纹、莲瓣纹等,印有双鱼或屈前肢的小鹿图案,其烧造年代为南宋至元代。
永春窑
永春窑陶瓷 残件
永春窑窑址位于福建省永春境内。永春与德化邻近,烧造器物也受德化窑影响很大,已发现窑址20多处。主要烧制碗、杯、瓶、盘、洗、碟、盒、罐、盅等,其中碗类占90%以上。
浦城窑
在今福建浦城,故名。烧瓷约在南宋到元代前期。共发现窑址两处:一在碗窑背,烧青瓷,遗物以碗最多,瓶、罐等器少量发现,有双耳活环扁瓶,瓶身两面印福寿字,这种瓶在距浦城较近的浙江龙泉窑有大量烧制,可见受龙泉窑一定影响;一在大口村,以青白瓷为主,器身多印有阳纹装饰。
泉州窑
泉州窑青釉碗
泉州窑在今福建泉州,故名。窑址有两处,一在碗窑乡,一在磁灶。碗窑乡窑址面积较大,遗存丰富,产品以青白瓷为主,也烧青釉器。烧造时代为宋代。磁灶窑窑址包括许山、官仔山等九处,烧造青釉,黑釉器,装饰繁杂,持续时间较长,南宋至元代是其兴旺时期。泉州窑产品颇具地方特色,如青釉壶,胎薄形小,与江南青瓷壶造型不同。在出土标本中,还有少量不带印纹装饰的瓶、罐、盒等器物的素烧坯,其正品要在上绿釉之后二次烧成。泉州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对外港口,泉州窑的兴旺是海外贸易发展的结果。
磁灶窑
磁灶窑 翠绿釉玉壶春瓶
磁灶窑址位于福建省泉州之南的古镇晋江市磁灶镇。是宋元时期泉州重要的陶瓷外销窑口。于1956年被发现。各窑址都出土了大批瓷器和窑具。
窑址多分布于梅溪两岸,计有26处。其中南朝窑址1处,唐、五代窑址6处,宋、元窑址12处、清代窑址7处,和最有代表性的金交椅山窑址,其年代为五代至南宋时期,出土有多种器形的青瓷和酱黑器。
磁灶窑产品在日本和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均有发现,从而证实磁灶是闽南地区生产外销陶瓷的重要窑场。磁灶窑址为研究磁灶窑的发展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邵武窑
在今福建省邵武四都青云山。始于宋,终于清。发现窑址三处。以烧青白瓷、白瓷为主,兼烧黑瓷,后来又烧青花瓷,以元代白瓷产量大、质量好。
窑上村后门山窑与巴掌山窑烧青白釉小杯、高足杯、碗、碟、盘、罐等,杯、高足杯有八方形,小盘有折腰形,造型精美。拳头山窑即为文献上记载的白瓷产地,有碟、杯、盘、高足杯等。器物成型规矩,足部处理一致,底足心出脐,为典型的元代风格。釉白而滋润,光泽感强,有的盘里印菊花、牡丹等花卉纹。枢府型盘这里亦有烧造。从地域关系考察,闽北白瓷窑受景德镇的影响较大。从标本中可以看出,枢府型盘、高足杯及印花装饰与景德镇窑瓷器有一定关系。
南安窑
南安窑 百条碗
南安窑窑址位于福建省南安县东北、西南部。宋代瓷窑。已发现窑址53处。烧制青瓷及青白瓷。以盘碗器皿最多。青白瓷碗里多刻花和篦划纹饰,胎较细洁致密。
罗源窑
罗源窑 青瓷粉盒
宋至清代瓷窑。窑址在罗源县八井村碗窑里宋代烧青瓷、青白瓷及黑瓷。青瓷数量较多,有内饰划花间篦划纹、外刻复线纹的珠光青瓷碗;青白瓷有碗、盘、碟、钵及执壶等,装饰有篦划牡丹等花卉纹;黑釉标本仅见小碗一种,清代标本所占比重很大,器物以青花碗居多。
建瓯窑
建瓯窑在福建北部建瓯,瓷器烧制于宋代,已发现六处,分别在小松乡东北渔村周围的上栏门山、渔山、后坑仔山、推印山、郭际村、徐墩乡等。主要烧瓷品种有青白瓷、黑瓷。
青白瓷器有盘、碗、壶、盏托、罐、高足杯、花口碟。釉色有湖蓝色和灰白釉两种,装饰印花与划花。黑釉器数量很多,釉色漆黑,印花装饰,印纹凸起呈白色,如印花盒。
光泽窑
光泽窑 青釉茶碗
在今福建光泽,故名。五十年代在茅店发现宋代窑址一处,遗物有青白瓷及黑瓷两类,青白瓷数量多,胎洁白,造型多种多样,装饰仅印花一种,纹饰题材有双凤、飞鹤、蝴蝶、双鱼、水藻及花卉,釉色有的偏灰,有的偏黄;黑瓷多为各式茶盏,有兔毫与酱斑,但为数不多。在我国已经存在种类不多了。
宁德窑
宁德窑青白釉茶碗
窑址在福建省宁德县。主要品种有黑釉、青白釉两大类。黑釉碗与建阳水吉窑风格相似,青白釉器较粗糙,釉色偏灰,胎体厚重,部分碗足较高。有黑釉、青白釉相粘连的标本,说明两种釉色的器物是在同一窑中烧造的。
南平窑
南平窑 茶盏
宋元瓷窑。窑址在福建省南平县境内。烧瓷品种有青釉、青白釉、白釉、黑釉、绿釉瓷等。福建地区烧造绿釉器物的窑此前发现有浦城大口窑、泉州磁灶窑。
宁化窑
宁化窑 青黄釉茶碗
唐代瓷窑。也称“淮土窑”。窑址在福建省宁化县淮土乡黄家山,在方圆约一平方公里的山包上,1988年发现,圆形窑炉基。主要产品有执壶、罐、盖、擂钵、海碗等。釉色有青釉、青黄、酱褐等,还采集到大小不等的桶形支座,器物烧制方法多为支烧。
莆田窑
玫茵堂 元 莆田窑 褐釉刻剔犀纹瓶
莆田窑是位于福建莆田境内,宋、元时期外销瓷产地之一的窑。窑址范围较大,遗物丰富。器物以青釉为主,还有青白釉。该窑装饰器物种类丰富,有光素与划花、印花、贴花,印花装饰的折沿盘中心印阴纹折枝花,花纹外一周刮釉支烧。青釉盘、碗装饰划花间篦点纹,一部分是外刻复线纹的珠光青瓷。贴花装饰在缠枝莲纹瓶上。莲辨或刻、或划、或浮雕。
常见有平底莲花纹小盘、折沿盘、莲辨盘、印花盘、莲辨纹缸、乳钉三足炉、贴花瓶、划花碗、刻意摹仿的珠光青瓷。采用覆烧法。口沿无釉。
连江窑
连江窑仿龙泉窑笔洗
连江窑在今福建连江,故名。是闽东沿海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建国初在浦口、魁歧发现宋元时期窑址群。
连江窑位于闽东沿海地区,建国初在浦口、魁歧发现窑址群,是宋元时期重要外销瓷产地之一。其中连江浦口窑入围了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的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中,在挖出150吨龙泉青瓷外,就有浦口窑的身影。证明了浦口窑在当时大量外销,影响巨大。
闽清窑
元代闽清窑 青白釉浅灰茶碗
在今福建闽清,故名。烧瓷于宋元两代,共发现遗址四处,专烧青白瓷,胎质坚细,造型多样,纹饰较丰富,釉星浅灰色,青的色调少,有福建地区特色。
闽侯窑
闽侯窑 乌黑釉盏
主要分布在闽侯县青口、鸿尾、白沙、南屿、小箬五个乡镇。以生产黑釉瓷器为主,兼烧青釉、青白釉瓷器。生产有碗、碟、罐、盘、洗、炉、壶、杯等十几种器型,单黑器物釉色就有乌黑、铁绣、桔皮、酱釉、灰褐等多种。
漳浦窑
漳浦窑茶碗
窑址位于福建省漳浦县。始于北宋,南宋达到全盛时期,明代晚期开始衰落。两宋之间,仅漳浦县就先后出现了罗宛井窑、竹树山窑、赤土窑、南山窑、石步溪窑、南门坑窑、仙洞窑、祖妈林窑、碗窑坑窑、石寨窑、英山窑等十多座有相当规模的窑场一最大的占地十万平方米,小的也五百平方米以上。
主要产品有碗、盘、罐、钵、壶、杯等。采用匣钵仰烧,环形垫饼胎色灰白,质地致密。釉色有青灰、青绿、梅子青等,釉层较薄,满釉露底,不流釉或有小开片。碗、盘纹饰较少,壶类较多。有鱼鳞纹、瓜棱纹、莲瓣纹一般采用刻花,刻划线条细长均衡;少量印花,所见有鹿纹印于碗心者,由于窑址不同,胎质、釉色、装饰纹饰也有差异。明代烧青花瓷。
建宁窑
宋代 青白釉葵花口碗(福建建宁窑)
窑址位于福建省建宁县西南伊家乡澜溪村汪家铺一带,包括梦窠山、窑岭庙后山和岭头山三处窑址。也称“建宁澜溪窑”。创烧于北宋中晚期,盛于南宋至元代。1958年发现。器物有碗、盘、罐、壶、盏、钵、洗、粉盒等二以青白瓷为主,兼有少量青瓷、酱釉瓷、装饰有划花、刻花、印花堆贴和捏塑几种。
崇安窑
崇安窑 黑釉盏
在今福建崇安,故名。已发现窑址十一处,属宋代者八处。因距建阳较近,发现有专烧黑瓷的窑址,造型与建窑相似;烧青白瓷者发现两处,出土器物有盘、碗、杯、碟、洗及盒,质量以苑埂窑所烧者为精。因地邻江西,青白瓷受景德镇、南丰两窑一定影响。
厦门窑
厦门窑 古瓷碎片
厦门窑在今福建省厦门市东瑶一带。瓷器烧制于宋代。主要器物有青瓷、青白瓷、黑瓷。
青瓷以盘、碗为主,也有少量的缸、钵等。装饰有划花间篦划纹与划花间篦点纹,篦点纹有“之”字形及竖向平行排列的。厦门窑烧制的篦划纹小盘质量比较好,只是釉色偏黄。青白瓷主要有划花碗、起线纹瓶。黑瓷数量极少,目前仅见于小碗,碗外施半釉,胎色为灰白色。
泰宁窑
北宋 泰宁窑酱釉窑变盏
在闽西北泰宁境内,已发现窑下、东窑、西窑、灯盏窑等。宋、元时期瓷窑。
主要生产青白瓷、青瓷及黑瓷。青瓷中有内饰划花间篦划纹、外刻复线纹的球光青瓷和仿龙泉窑香炉;青白瓷有菊瓣盘、高足杯、香炉、灯等,炉中有的饰刻花,有的盘、碗里印“寿”、“用”等字;黑釉器物有小碗、白口碗。东窑为文献中记载的际口窑,但未发现其中提到的白瓷,明《八闽通志》、清《邵武府志》中都记载泰宁产白瓷,而且比邵武青云窑、建宁兰溪窑的白瓷精美。文献所记是否属实,有待于对窑址做进一步调查。
来源: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