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品昌 | 论“瓷的精神”
2022-11-11

The Spirit of Ceramics

论“瓷的精神”

吕品昌

 

尽管受到国际范围新冠疫情的影响,“瓷的精神——2021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仍然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与关注下隆重开幕,共计收到了全世界2344件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陶瓷的力量和温暖。不同国家、不同界别和身份的国内外评审专家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过初评、复评、终评三轮线上和一轮线下实物评审,对器皿、雕塑、绘画、装置、影像五大类陶瓷作品作出独立评判和学术把关,评出206件入围作品,来源于亚洲4个国家、欧洲11个国家、美洲2个国家、非洲1个国家,国内入围作品遍及北京、上海、广州等21个城市和地区。入围作品反映了传承与创新、新材料与新工艺的时代表达,以及工艺技术的当代转换等感性特征与美学特征的释放;突出了跨文化、跨区域反映各自所属的文化以及区域材料的文化传承属性;体现了包容和视角的独特性以及对传统的尊重。
 
大家知道,“在世界范围内,以‘双年展’的形式展现当代陶艺成果的案例有很多,如韩国的‘京畿道国际陶瓷双年展’、日本的‘美浓国际陶瓷展’等。但中国还从未举办过国际性陶瓷艺术双年展,本届‘瓷的精神’——2021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在填补了这一空白的同时,旨在充分展现当下中国陶瓷艺术的时代气息,呈现东方独特的艺术内在精神,寻求与世界陶瓷艺术建立广泛的沟通平台,实现文化间的良性沟通”。[1]所以,我要特别感谢所有参与“双年展”的世界各国艺术家!
 
基于此,虽然我已在《修远之路》策展人语和《“瓷的精神”前言》里多次表达我的激动与欣慰,但仍有言犹未尽之感。而在这里我想要表达的正是关乎“瓷的精神”本身,是对瓷的精神和“瓷的精神”双年展的一种诠释与解读,也是从不同视角对展览本体、内在和背后所蕴含哲理的重新梳理,同时,也承载着我对中国优良传统陶瓷艺术当代复兴的希冀与思考。

 

一、秉承传统、放眼世界的认知精神

 

“大地以其厚德载物的宽广胸怀,用泥土滋养万物;上天以其好生之德的人文关怀,用火种带来光明。当上万年前的人类偶然发现泥火交融的奥秘,便由此拉开了人类文明恢宏篇章的序曲。”(原文有删减)这是我在“策展人语”里开篇的一句话,它有着特别的寓意。陶瓷在人类文明史上的意义自不必说,几乎是与人类发展历史相伴随。但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能够了解的人就不多了。老子《道德经》有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即有“天地滋养万物而不言”之意。泥与火之萃的陶瓷何尝不是?这要求我们对待自然、对待传统要有敬畏之心,不能因为其与人们的生活离得太近了,就心生怠慢;不能因为西方的前沿艺术观念而妄自菲薄、自我迷失,也不能因为我们陶瓷文化的深厚底蕴而洋洋自得、故步自封。关键是要守得住,并有所传承和进步,同时,还需要听听别人的声音,或许你认为最平常无奇的东西,却是人家趋之若鹜的。这不仅需要我们对待自己的优秀传统有足够的认知,而且还需具有放眼世界的魄力和胸怀。
 
事实上,陶瓷是一本深厚的书,读懂陶瓷便参透了博大的中国文明史。粗旷质朴的新石器时期的陶器记载着人类历史刀耕火种的孩童记忆;气势雄浑的陶兵马俑镌刻着开疆拓土的秦汉雄风;青如天色的天青釉色、纯净如雪的青花瓷器诉说着宋元繁盛的陶瓷高度;满载出航的外销瓷器见证着明清海上丝路的文化传播。陶瓷上面有江山千里,有典故历史,有祥瑞夙愿,有国泰民安……陶瓷艺术在古代时间维度及传统社会结构下,更多地以其实用性功用在历史舞台上熠熠生辉。
 
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也在经历着一场世界性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变化,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但这种变化是与时俱进的还是有悖于自然的,尚且处于未明状态。此时,我们要回溯人类艺术历史的本元、传统艺术的意匠精神、古代艺术哲学与美学的特别意味,重新审视天地之间泥与火之态,再次在艺术表达上搭建自然-环境-心灵之间的可持续关系,让世界各国的陶瓷艺术家消除地域旧念,确立持久、广泛、彼此理解的对自然资源的感悟与兴发关系。
 
陶瓷艺术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当今社会观念和艺术思潮相伴随,其中,西方现代艺术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也进一步说明我国现代陶艺的兴起,不仅具有别于传统陶瓷艺术的崭新面貌,也在形式语言上对西方现代艺术有意或无意地跟随,而这一特征在短时期内很难自行消除,直到属于我们自己的艺术价值观念体系的最终确立。尽管现代陶艺处处呈现出一种前瞻性、叛逆性、具有国际化倾向的美学姿态,但传统审美观念、工艺特征、价值体系也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左右现当代陶艺评判的标准。此外,现代陶瓷艺术也在长期的进退维谷和审时度势纠结中,慢慢生成一种出于本能的自我突围,不再拘泥于对物质功能的纯粹造型表现及陶瓷艺术自身的单一物质材料局限和有限的相对恒定的欣赏空间范围,而更倾向于跨区域文化、生态环境功能和现代科技、信息、资讯之间的结合。

 

二、回归本位、探索未知的创新精神

 

“如今,陶瓷艺术的意义远不止于古代工匠已经开创的实用品质和精神品质,陶艺家散发着自由精神和艺术造诣,进一步开掘陶瓷的品质,建立起体合现代审美要求和趋势的艺术形态。现代陶瓷艺术家赋予当代陶艺以一种未曾有过的意义,去重新认识和发现陶瓷的价值。”(吕品昌——“瓷的精神”双年展前言)不仅道出了陶瓷辉煌的过去,更道出了发扬陶瓷文化传统的当代责任。此次“双年展”的举办,正是这一陶瓷发展观的实践验证。除了“瓷的精神”主题展以外,还有其他几场重要的平行展与之呼应,例如:“融合——景德镇国际当代陶瓷绘画提名展”展示了中外陶瓷绘画艺术家作品的当代面貌和成就,关注陶瓷艺术的当代突破与重构,旨在陶瓷绘画本体语言的探索;“万物生长——国际陶瓷电影展播”则是以陶瓷为主题创作的影像、动画、电影和纪录片等,是当代陶瓷艺术从静态到动态的转换表达;同时,还有由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景德镇陶瓷大学、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白——意大利当代艺术展”,是中意社会文化艺术、中意人民之间友好交流的重要见证。
 
传统意义上的陶瓷艺术,无论是在创作章法还是审美形态上,都具有一定的“标准”。这种“标准”可能是官方赋予的,也可能是民间自然形成的某种大众审美默契。诚然,“标准”造就了古代陶瓷艺术的精美、严谨,亦培养了一大批陶瓷艺术创作团队。然而,艺术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发展的。当代陶瓷艺术家们突破了“标准”的桎梏,不断尝试新的表达,甚至突破了物的边界,将时间、思想、影像等因素融入创作中,赋予了陶瓷艺术更为深刻、多元的艺术价值。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艺术家有能力利用媒体技术去拓展陶瓷这种物质材料的表达纬度。在这种创新精神的引导下,陶瓷艺术不断生长,文化内涵变得更为开阔和丰富。我们相信,陶瓷艺术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仍有许多未知的精彩等待着艺术家去挖掘、去谱写。
 
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书记李良智同志曾提出“回归本位”的概念,我认为很有启发意义。我来景德镇陶瓷大学后对行政与教学人员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各尽其责,各负其责,把教学服务、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放在第一位,其他任何希望走捷径或满世界旮旯地混水文凭的行径,都是要被坚决杜绝的。所以我要求行政人员要熟知自己的业务,在行业内是专家级别;专业教师要回归教学,要有创作实践,要有学术研究,不仅要做艺术创作个展,还要定期做学术讲座。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是有压力的,但一旦习惯养成,压力就化作了动力,学校整体教学和学术的氛围也将充满活力与朝气。
 
在艺术创作上,我一直提倡活用传统、创新致远,探索未知的世界。不仅体现在艺术语言的表达上,更重要的是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科技上。在此次“双年展”上,就有不少具有突破性创新的陶艺作品,给人印象深刻。像陆斌的《备忘录》、孟胡蝶的《找碴对缝——回望“高岭”》等即是对新材料与新工艺的探索;朱乐耕的《生命之廊桥》、郅敏的《天象四神系列》、黄山的《汉风·列传系列》、刘丹华的《锦灰堆》等是对陶瓷“尚器”限制的突破;白明的《域∙卷轴墙》、刘建华的《水中倒影》、方力均的《2019》、钞氏兄弟的《史迹》、黄春茂的《“约翰·曼德维尔爵士”的中国空间》、张琨的《画像系列》等是对陶瓷艺术观念表达的思考;而耿雪的《金色之名》、阳蕾的《生生不息》等则是采取影像的形式语言,极大丰富了展览的艺术现场效果。

 

三、开拓视野、兼容并包的融合精神

 

文化交流是艺术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古代,纵使中西方相隔万里,也没能阻碍彼此文化的交流。中国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世界各地,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中国也因瓷而得名“China”。也正是因为文化的交流,陶瓷艺术才得以展现不同的面貌。佛教题材的装饰图案,以及青花、珐琅、粉古彩、颜色釉等制瓷工艺,都在不断丰富着陶瓷艺术的呈现。因此,陶瓷艺术的创新与发展,绝不是固步自封地自我审视,应当拓展视野、放眼国际,以包容、谦逊的姿态与新风尚进行学习和交流。如今,在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引导下,陶瓷作为我国传承千年的国粹文化,承担着国家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责任,同时,也发挥着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亲善友邦的重要作用。
 
本届“双年展”突出了“融合”的主题,将世界各地艺术家的作品并置展览,在直观的对比中增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双年展”另一个重要论坛则是“当代陶瓷艺术教育发展趋势”,来自世界各地艺术院校的专家学者,共同研讨未来陶瓷艺术教育的方向与挑战。而且,由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陶艺学会、美国Alfred大学共同发起成立国际陶瓷教育联盟,由中西方国家的大学轮值主办活动,进行广泛联系与深度合作,共同谋求陶瓷教育的发展之路。
 
“双年展”活动还邀请了国内不同瓷区身怀绝技的陶瓷艺人、工艺匠人、非遗传承人在景德镇陶瓷大学进行为期一周的技艺表演,向人们展示来自各个瓷区窑口的优秀传统工艺和技能。此外,组委会也邀请陶瓷历史、文化、艺术研究领域卓有建树专家学者举办多场学术讲座,分享他们的学术理念、研究经验和最新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学术研究与交流氛围的形成与提高。
 
陶瓷艺术的地域化和民族化,则间接验证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地域(地质)面貌,为现代陶艺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表达方式与观察视角。陶瓷作为工具与方法指向精确;作为历史与媒介记录文明;作为表达与共情传递关怀。因此,陶瓷不仅在文明档案中得以持续留存,同时还生成了相对独立的本体。20世纪以来,材料科学的发展带动了陶瓷艺术在技术层面的革新,这种系统性提升对促进现当代陶瓷艺术有着积极的意义。跨学科协作使现代陶艺最终发展为血肉丰腴、精神丰沛的艺术体系,并以块茎生长的模式反哺至各学科领域,使之发展成为当下艺术的又一个重要实验场。由此看来,现当代陶艺不仅实现了陶瓷形态语言的革命,也让艺术家摆脱了传统的思维桎梏,创造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掘。他们多层面、多角度地研发和创新之路,从整体上丰富了陶瓷艺术的形态结构,建立起符合时代审美要求的新图式、新符号,“陶瓷”这一跨越时空绵延至今的文化载体被赋予一种全新的价值!作为艺术家群体,我们试图以陶瓷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同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建立起更为广泛、密切的联系,建立起促进彼此理解、关照以及共同进步的陶艺交流机制。

 

四、把握机遇、思考当下的时代精神

 

作为此次“双年展”活动的主要发起者和承办者,景德镇陶瓷大学一直在为世界陶瓷艺术事业做着努力和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得到了社会的极大肯定。挪威著名陶艺家、现任国际陶艺学会(IAC)主席托比恩∙克瓦斯博也说:“经过百十年的发展,景德镇陶瓷大学已成为陶瓷技术创新、陶瓷文化和艺术交流领域中最重要的基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陶瓷人才,为中国陶瓷工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景德镇陶瓷大学探索了一条国际陶瓷教育与陶瓷文化交流与合作相结合的独特方式。中国是陶瓷的母国,景德镇是中国瓷都和世界陶瓷文化的中心。景德镇为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承载着陶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托比恩——“瓷的精神”双年展序言四)
 
中国作为陶瓷的发源地,其肥沃的土壤配合华夏子民的勤劳双手,孕育了延绵数千年而不断的陶瓷文化。从这方面看来,中国理应成为世界陶瓷艺术发展的引领者。然而,在现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中,中国与世界陶瓷文化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脱节。
 
2019年,国务院批复设立了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实验区,反映了国家对推动陶瓷文化发展的重视和决心。在此之际,景德镇人民政府把握机遇,联合景德镇陶瓷大学共同策划并启动了“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旨在加强景德镇与世界陶瓷文化的良性交流,推动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实验区蓬勃发展,打造以陶瓷文化为载体的国际文化交流新平台。
 
我们以景德镇作为当代陶瓷艺术实验的“根据地”,号召全世界的陶瓷艺术家共同参与,携手打造国际化、多元化的陶瓷艺术“双年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和使命,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千年古镇为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我们的积极作为,将为景德镇的历史创造新的财富。特别是随着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获批建设,景德镇的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刘峰——“瓷的精神”双年展序言一)

 

五、结 语

 
我很荣幸和自豪能和我的朋友,国际陶艺学会(IAC)现任主席Torbjørn Kvasbø先生一起策划此次重大的“双年展”。它将弘扬人类与泥火交互生成的人文情怀和精神力量,延续艺术与科学无尽愉悦的生命体验,强化陶瓷在多元文化交融中的纽带作用,以开放的视野、嬗变的智慧、兼容并蓄的胸襟,坚毅的勇气面向陶瓷艺术的挑战与未来。“瓷的精神”和IAC的宗旨:“友谊与交流、保持并代表陶瓷文化、艺术领域的最高水平……”这是我们和世界各国艺术家共同的追求和努力的目标,也是未来两年一届的景德镇国际陶瓷双年展将秉承的精神。从策展构思到团队执行不到一年的时间,语言、时差、疫情、经费等给团队带来巨大的挑战,但是,我们得到国内外许多同行、朋友的帮助和鼓励,也得到国内外许多知名机构、院校和企业的支持,这是对疫情下陶瓷未来的共同思考和责任的认同,也是基于我们彼此的信任和激情。
 
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绵延的路口,重新审视文明的内在脉络。我们聚焦“陶瓷母邦”、文明古国——中国,相聚千年古都、陶瓷名城——景德镇,相会在“海上丝路”起点之地——昌南,努力弘扬人类与泥火交互生成的人文情怀和精神力量。作为世界陶瓷的文化圣地、中国传统艺术的神圣土地——景德镇承载着陶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千年不灭的窑火烧制着东方的质感和审美,同时将“瓷的精神”永久流淌在景德镇的血脉之中。

 

注释:

[1]吕品昌, 朱仲鱼. 回归与重构——“瓷的精神——2021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述评[J]. 美术研究, 2022(3): 8-10, 89-91.

 

(本文原载《中国陶瓷工业》“陶瓷艺术研究”专刊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