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伟:继陶艺传统、开时代前卫
2022-10-12

       石湾陶艺是岭南文化中一张亮眼的文化名片,在中国所有传统陶艺分支中,石湾陶艺以其自成一派的美术风格和人物形象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人文精神和美学价值。

       石湾陶艺文化的传承人黄志伟,在继承石湾传统陶艺文化的基础上,在技法、题材、风格等方面做出多种创新,为石湾陶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片

黄志伟

高促会创新创业顾问

佛山市黄志伟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共和国杰出艺术家”称号获得者

“中华传统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获得者

 

家庭与童年

     2018年,黄志伟获评为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个始于1979年、由当时中国轻工业部发起的评选,是授予国内工艺美术创作者的国家级荣誉称号,也是国内工艺美术创作行业最具含金量的一项荣誉。

     取得这个称号,对于黄志伟来说不仅是一个崇高的荣誉,这更意味着他和父亲一样,从事的艺术工作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认可。

图片

黄志伟获评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黄志伟在1966年出生于一个陶艺世家,父亲是著名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松坚,是第四届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黄志伟的童年记忆中,父亲总是在工作间里捏着泥巴,在安静中构思和创作,而父亲手中的泥巴也会在他神奇的双手中变成一个个鲜活的形象。

     受到家庭氛围的熏陶,和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黄志伟自幼也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儿时最大的爱好就是临摹连环画中的人物形象,用画笔充实自己的童年生活。

 

从制作到创作

     1983年,当时的石湾美术陶瓷厂与南海中专合办陶艺培训班,全佛山只有十个名额,黄志伟通过考试,以优异成绩拿到了入学机会。

     “当时我们的学习安排是上午在课堂学理论和文化课,下午就到车间跟着师傅进行陶艺生产实操,我们从烧窑、练泥、制作石膏模具、修坯、上釉等……每一个环节都要学足三个月。”这段宝贵的经历让黄志伟得以透彻了解一件陶器从陶土到成品的每一个环节,这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如我做一个黄飞鸿踢无影脚的形象,在塑坯的时候就要考虑好在一千多度的高温情况下,我这个坯料要怎么弄才不会变形甚至烧裂。所以在制作的时候就要考虑好重心、厚度等,这个时候讲的就不是创作的艺术,而是制作的工艺了。”

图片

黄志伟接受高促会采访,并赠书题字

     毕业后,黄志伟被吸收到创作室,开始了陶艺创作的工作,把爱好与工作结合,这个是他的理想,所以,他下班后总会多呆一些时间在工作室里继续捣腾一些小创作,以“多、快、准”的创作方式来磨练自己、提升自己。时间在这样的日子里走到了1989年,这时,他渐渐感觉到之前所学的专业知识不够用了,就决定趁还年轻,多接受更多更深入的高等美术专业学习,同年,通过美术统考和高考,顺利如愿考上了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雕塑专业。

     美院的众多教授名师的系统授课让黄志伟如鱼得水、受益良多,美学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他有机会参与许多大型雕塑项目的创作和制作。使他积累了很多宝贵的艺术理论与创作实践的经验。在课余的陶艺探索作品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有来自港澳台的藏家特意来佛山购买他的作品。

     受益于陶艺世家的文化熏陶和高校科班的美术理论教育,黄志伟得以将传统中国艺术的古典美学和现代雕塑美术理论融合,这两者碰撞出绚丽的火花,在他的探索过程中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创新思路。

 

在创作中成长

     从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的“十八描”技法得到灵感,用笔墨线条的技法融汇到陶塑的造型里,这个被黄志伟命名为“线塑”的技法是他在广州美术学院学习期间就萌生出的创意。“线塑”主要以搓捏的泥条作为坯体上塑形的结构,用以塑面、塑形、塑神,经过数年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他的“线塑”技法日臻醇熟。

     1998年,黄志伟创作了作品《悠闲老子》,他在这个作品中一反传统的老子形象,转而以盘卧的牛和老子相倚而憩的场景表达对传统题材的新诠释。“这个灵感来自我一次下农村写生时捕捉到的一个画面,当时是看到一个小孩子在放牛,牛累了,娃也累了,一人一牛就这样相互倚靠着,这个画面我就感受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

图片

黄志伟作品《悠闲老子》

     次年,《悠闲老子》被评为国家珍品,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由父亲带入陶艺的世界,在陶艺厂中通过实践制作技巧,进入学院学习美术创作,黄志伟从传统的陶艺中汲取并传承了石湾陶艺雕塑,又通过雕塑、浮雕、国画等艺术形式中的技巧为新时代的陶艺注入新思。

     黄志伟在创新上的尝试不局限于线塑技艺,他还从釉色、题材、造型、材料等方面做大胆探索,他还尝试过表演创作的场景“跨界混搭”。在一次雕塑创作表演中,黄志伟邀请佛山古琴协会的古筝名家现场弹奏《行云流水》,他则在徐徐弹奏的乐声中现场表演陶艺的创作。

图片

黄志伟使用线塑技法创作出的第一款作品《怡情达摩》

     黄志伟使用线塑技法创作出的第一款作品是《怡情达摩》,这也是线塑技法的开山之作,作品一经问世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高度评价。中国雕塑界泰斗潘鹤评价这件作品——“继传统、开前卫”,而这也是黄志伟一直所追求的境界。

     2016年,黄志伟的“线塑”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证书,为石湾陶塑探索出一种全新的表达形式,也开辟了现代石湾陶塑表现技法的新天地。

 

用创新为传统赋予时代意义

     创新二字,对于黄志伟来说绝不意味着单纯的标新立异,创新要坚持守正的原则,是用以倡导我们身处的时代所追求的品格,是在传统文化的脉络上融入符合时代的元素,是对我们当代生活和审美的提炼,是在传统美学的骨骼上,包裹上创新技法的肌肉,用题材的皮肤在作品上烙印时代的意义。

图片

黄志伟向钟南山赠予《致敬英雄》

     “武汉封城的那天,我看着电视和网络里像潮水一样涌来的新闻,看着武汉“封城”的悲壮决定,看着火神山医院建设指令的下达,看着钟南山和无数个最勇敢的人逆行去武汉支援,在我们身处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那一个个最可敬的英雄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感动。”

     在武汉封城的当晚,在心情还在震撼中久久不能平复,黄志伟就开始了《致敬英雄》的制作,这个作品以钟南山院士和抗疫期间无数个向着危险逆行的无名英雄为形象主体,用这种方式向抗疫英雄们致以最高的敬意,这个作品也代表中国获得亚太区“疫情期间创作手工艺品大赛奖”。

 

为作品注入灵魂

     石湾陶艺的核心是人物,世人惯称之为“石湾公仔”。在中国所有的传统陶艺分支中,石湾陶艺以其自成一派的人物形象风格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人文精神和美学价值。

     人物是陶艺创作中最难的部分,也是黄志伟最喜欢做的部分:他会在构思人物形象时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人物的故事背景,让形象在脑海中酝酿;再以解剖学的知识支撑人物的肢体动作,用人物的形象特征构建面容神态;在坯土上精雕细琢每一个细节,以釉色将形象描画得生动饱满、细腻逼真;用恰到好处的火候将人物的姿态神情永远封存。。。黄志伟享受这个在泥-釉-火中为作品注入灵魂的过程。

 

图片

《娴情》

 

图片

《独钓寒江雪》

 

图片

《王者之风》

 

图片

《致敬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