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石湾杯”访谈——魏华谈大赛的前世今生
2022-08-24
图片

 

“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是一项面向年轻陶艺工作者举办的全国性赛事,如今已成功举办9届,是目前国内陶瓷艺术领域中以持续关注青年创作者为主要任务的优秀文化品牌之一。目前,2022年“石湾杯”现正在火热报名中。

 

【报名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QXVWktmU2ZCOJpNrBAGMg(请复制报名链接在浏览器中打开)
 

【报名时间】截止到2022年8月31日

 

图片

扫一扫下载报名表进行报名

 

 
 
 
 

 

近日,就2022石湾杯青年陶瓷大赛的相关问题,我馆采访了魏华教授,让我们听听他对今年赛事的展望。

(访谈内容如下)

 

图片

 

 

No.

01

 

Q:2020年“石湾杯”的主题是生活之美,2021年的主题是“青春如歌”,今年石湾杯主题是“美美与共”,这个题目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关于中华文明内在精神的经典表述。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指各个文明之间要互相欣赏、达到和谐。石湾陶艺在大湾区岭南文脉建设中,与大湾区文化一脉相承,它依托岭南之地的广府文化核心,文脉绵延不绝,又表现出文化事业与产业发展的齐头并进。从2008年到现在,您也担任了多次全国大学生大赛和石湾杯的策展人,您认为石湾杯应该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延展性?

 

魏华:石湾杯缘起2008年“三国演义·中日韩陶艺交流展”,这一展览集合了亚洲高校陶艺专业的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的优秀陶艺作品。通过那次交流展,我们发现中国的学生与日韩的学生在陶瓷差距技术、材料的运用、创作观念上很大,于是我萌生了举办一个全国大学生陶艺大赛(“石湾杯”)的想法。通过比赛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获奖者将获得参与中日韩展览资格,并邀请他们到日韩游学。

 

我策划了这么多届的全国大学生陶艺(石湾杯青年)陶艺大赛,大赛的目标就是希望全国高校学习陶艺的学生能更多的接受世界先进的陶瓷技术与创新的观念,更多地关注地域文化与因素,通过更多的国际国内陶艺学术交流宏观的认识地域文化。而不是举办一个泛泛而谈的大学生陶艺比赛,这个目标从未改变。我们鼓励更多年轻人大胆实验与创新并积极参与。

 

图片

《和风》肖秋生

2021“石湾杯”新锐奖

 

图片

《我和他》邹可

2021“石湾杯”优秀奖

 

今年石湾杯以“美美与共”为主题,我理解一方面是联系地域文化文脉与产业,另一方面链接国际国内艺术资源。这几年石湾杯越来越有影响力,在全国各地各种高奖金额的陶艺大赛频繁涌现的情况下“石湾杯”仍然保持较好的口碑,仍然是全国青年陶艺家积极参与的也有一定分量赛事,我认为与它积极创新与鼓励学术探索的精神有关系。但石湾杯还有很宽广的前景,这个前景就在于如何让石湾地域文化和现代前沿的未来更紧密地联系起来。石湾陶艺是岭南文化的名片,岭南文化又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核心。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要更积极地探索如何在保留地域文化文脉特性机理的基础上将石湾陶瓷文化推向更前沿、更国际化,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注入内核。所以“石湾杯”的定位就是要打造出更具实验性、创造性、在地性的的青年陶瓷大赛。

 

图片

《牛比比》谭燕华 

2021“石湾杯”优秀奖

 

图片

《毛男汉子》梁洪

2021“石湾杯”评委特别奖

 

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可以成为未来“石湾杯”一个很重要的线索,把它做成一个更国际化的展览。最近禅城区在积极推动美陶湾国家级示范园区的建设,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美陶湾将变成一个更高文化密度、更国际化的社区。我也在思考陶瓷文化与产业、产业与城市的关系的一些问题:全国以陶瓷文化为自己城市背书的很多,这些议题都可以作为以后的题材做更深入的讨论,今天不再做更深的探讨。国际化视野是我们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让我们必须考量的。还有比如陶瓷产业与建筑的关联都有可能进行拓展,或是做成一个艺术与建筑的展览单元,石湾杯可以把这些主题展逐步独立出来。

 

 

No.

02

 

Q:今年的石湾杯大赛有几个重要的变化,大赛的展览奖励措施里增加了为获奖作品实现作品市场转化和发展的机会,也是希望将佛山陶瓷强大的产业链与具有丰富创意的陶瓷作品实现某种结合。另外,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依然作为大赛的主办方之一,手工艺是石湾的特色,工艺美术曾经在一定历史时期为新中国的产业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时至今日,手工艺的概念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的各大美院也都在慢慢加重新民艺、手工艺、工艺美术的分量。通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大家对手工艺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您能再谈谈一下手工艺或者工艺的概念,它对石湾杯大赛有什么深刻意义?透露出主办方哪方面的侧重点呢?

 

魏华:手工艺作为一种伴随人类成长的生活方式在高度发达的今天并没有失去它的意义,愈发显现它的作用。手工艺是城市的肌理、手工艺是构筑我们城市建设与乡村发展的文脉。在教育部研究生学科目录里也叫手工艺术理论研究与设计,全国艺术院校又纷纷成立了工艺美术学院或手工艺术学院。手工艺也越来越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年广东省研究生暑期学校由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开设了一门叫“手工艺的边界”的研学生游学课程。我们把“手工艺的边界”这个问题拎出来,并加重了新材料课程,例如数码扫描、雕刻、喷墨打印、发泡陶瓷、3D打印等新兴陶瓷新技术的分量,广泛地让学生与企业接触,看见最前沿的陶瓷企业现在的产品,让他们产生直观的印象,就是希望学生能够更加广泛与深入地介入到这些领域去开阔视野。

 

图片

2020“石湾杯”一等奖 《拥梦》赵淋

 

我认为可从有两个维度谈谈手工艺或工艺美术的概念:第一个维度,它可以充分地挖掘传统手工艺,充分挖掘这种具有农耕文化特色的审美趣味、人的感知和感受;另一个维度,今天的社会有了另外一种可能性,手工艺艺术还可以借助数码技术来发展。新颖的现代数码技术不仅仅实现手工艺创造的转换,深挖传统手工艺的内核,它还可以借助数码技术实现手工艺创造。探讨这个问题是蛮有意思的,现在的青年在对待手工艺术的想法上,更多地把它理解为一个类型或类别。其实,手工艺术早就已经远离了原来传统的概念,手工艺的这种类型或类别已经创造出了更加新颖的艺术形式,借助现代的科技手段原有的手工艺术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延展与转换。释放了一种与手工艺术关联的产品设计和创造的巨大能量。

 

图片

2022“石湾杯”二等奖 《融器》 于洋

 

石湾杯举办了这么多届,在全国已经树立了一定的口碑。现在我到外面参观,就能发现有很多年轻的学生都参加过石湾杯展览。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往年的石湾杯都没有太大的延展性。今年的新思路是推动获奖者的作品体现价值,帮助他们链接企业资源,助力市场转化与发展。同时通过石湾镇街道的奖补政策吸引人才,让他们能够落地石湾。这些都是一些好的举措。但我还是强调学术与文化的包容力仍然是搞好石湾杯的核心竞争力。

 

 

No.

03

 

Q:越来越清晰的手工艺的文化定位,一定会增加对于青年人才的需求,而您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长期与年轻人打交道,可以谈谈您在创新性陶瓷人才培养方面的想法吗?

 

魏华:严格来说,陶瓷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原有的传统工艺范畴里面发展。以我在广州美院的陶瓷专业教学的经验,构建人才培养系统我们非常清晰地界定人才培养的三个方向:第一,以手工艺为载体的陶瓷艺术设计,首先强调学生必须掌握陶瓷的材料工艺、成型工艺、然后再谈设计;第二,强调以空间为载体,如公共艺术、室内外陈设等、为空间服务;第三,以当代艺术观念为载体的当代陶艺创作。学陶瓷艺术的人,不仅仅只局限在一个很窄的文化范畴和领域,也要具备当代批判精神、实验精神,对当代艺术创意观念、艺术史的演变都要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具有实践能力。

 

图片

2020“石湾杯”优秀奖《香羽》胡淑慧

 

广州美院工艺美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向,跟陶瓷艺术设计基本一致。在这个时代,我们现有的新兴工艺美术概念跟我们理解的传统工艺美术范畴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时代的工艺美术,确实是多元化和与时俱进的,它不是我们所认为的传统、纯手工的手艺,它一定负载新的格局和新的艺术类别。从这些角度来谈石湾杯,我们希望学生们的作品创作有更多的思考维度,不仅仅要掌握好的手工艺的能力,更要有新技术手段与新颖的创新思想。

 

 

No.

04

 

Q:我注意到您在以前的访谈中,您曾多次提到需要建立一个东方审美趣味的中国式美学教育系统,请问您的教学方式是否一直跟随这种思路进行的呢?

 

魏华:这是近几年大家一直在酝酿和讨论的问题。基于地域文化的立场,我们积极的讨论关于中国雕塑的概念。我很认同胡博老师的观点:石湾陶塑是中国传统原生态雕塑最后的一个标本。我认为这可从很多维度来论证:中国传统雕塑从帝王用于祭祀式雕塑、墓葬雕塑的没落,再到宋以后的民间雕塑、文人雕塑,直到明清案头雕塑的兴起是一条好的线索。

 

石湾曾经有一次很好的与学院接触的机会。1961年,刘传被邀请到中央美术学院讲学,刘传以系统性的陶瓷雕塑演示和授课,让中央美院的先生们耳目一新,并改变了他们对民间工艺的固化想法。比如刘传的“宜起不宜止、宜藏不宜露、丑而不陋、奇而不怪、人物形象十字决”等,这些是中央美院的先生们可能从未想到的。刘传带着他的审美体系和审美思想传递给中央美院的先生们。他的作品都是精神很饱满的艺术品,也是这次授课之后,石湾陶塑开始以雕塑艺术的类别参加全国美展。石湾从而诞生了很多具有时代性、思想深刻、技艺精湛的陶塑名作。

 

图片

2020“石湾杯”二等奖 《云朵的形状》宋鹏飞

 

可惜的是到了现代,许多民间艺术品被归类成工艺品,这就把它们退化到一个没有情感、没有个人意志表达的工艺摆件。从这种意义来说传统的代表农耕文明的艺术形式在今天不再承担精神审美意义。

这么多年来,获得石湾杯大奖的获得作品,体现出一以贯之的大赛比赛评审标准:他们在传统技艺的理解基础上,有自己对当代思想情感的表达,但并不仅局限于某种地域性技艺。他们对传统技艺的理解更加深刻,这个是非常可喜的变化。

 

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把石湾杯做得更加完美。我一直强调两点:第一,要把传统挖得更深,挖到传统的根、传统的源,这样我们的陶文化传统与中国文化、岭南文脉就能建立联系;第二,石湾陶瓷艺术有产业、有科技、有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这必然让石湾陶艺探索的方向更加具有传承性、时代性、科技前沿性与国际性。这些在我看来都是未来“石湾杯”可以继续承载美陶湾建设的一个支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