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吉州窑陶瓷产业发展传承创新型人才培养》高研班系列讲座之七
2022-08-24
       2022年8月13日上午9点,2022年度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吉州窑陶瓷产业发展传承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组邀请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文江老师,为学员们讲授《窑变坯胎器,街存瓦砾墙——手铲下的吉州窑研究》讲座。
       本次讲座以吉州窑陶瓷考古为切入点,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吉州窑的考古历程、手铲下的吉州窑和吉州窑的历史地位。

图片

       首先,张老师介绍了吉州窑的考古历程。吉州窑和景德镇窑是宋元时期江西并驾齐驱的两个大窑,一个以生产彩绘瓷和黑釉瓷独步一时,一个以生产晶莹如玉的青白瓷而闻名。张老师通过大量的考古文献、实物与研究数据梳理其考古研究历程,并将其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对于早期关于吉州窑的文献记录的研究阶段,大致可以归纳为5个方面:1. 关于地名的记载 2. 关于生产历史和原料的记载 3. 关于市镇业态的记载 4.关于吉州窑户的记载 5.吉州窑衰落原因的记载。
       第二个时期,是考古调查发掘阶段。从1937年代至今,由于考古学科的引进,尤其是陶瓷考古的兴起,吉州窑的研究工作开始从田野考古着手,并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37年代到1980年代,这是吉州窑考古调查的早期阶段,特征是断断续续的、零星的、局部的。这些早期有益的探索,开启了吉州窑的研究,积累了一些相关的资料,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第二阶段,是从1980年代到2006年代,这时吉州窑的考古调查开始全面进行,也是吉州窑考古研究较为深入的阶段。这阶段吉州窑遗址的调查、试掘和与吉州窑相关的研究以及实验性生产呈现齐头并进的特征。第三阶段,是从2006年代至今,此时,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吉州窑,促进和加强吉州窑遗址的保护,相关单位采用更先进的设备,运用全新的考古理念对吉州窑遗址进行了更全面的调查、研究和保护,呈现出研究与保护、保护与展示共同发展的局面。

图片

       其次,张老师介绍了手铲下的吉州窑,主要内容为相关的考古细节。纵观吉州窑遗址的考古发掘,自1937年代至2021年,总计揭露面积7371平方米。清理龙窑3组、马蹄窑2座、辘轳车基座12个、釉缸29处、砖砌长方形池16个、砖砌圆形池10个、砖地面7处、匣钵地面2处、路面11处、天井2处、匣钵墙5道、排水沟8条、墙基88条、铜钱堆1处、石柱础9个、墓葬16座、挡土墙24条、灰坑44个以及1980年清理的作坊遗迹群。
这些遗迹平面布局清楚,叠压打破关系明晰,功能基本明了,分属宋代、元代、明清等不同时期。这些丰富成组的制瓷作坊遗迹,为研究宋元时期吉州窑的制作流程、烧造流程,甚至可能是销售流程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也有助于研究吉州窑的制瓷文化内涵。

图片

       最后,张老师总结了吉州窑的历史地位。吉州窑以多变的釉色、优美的造型、丰富的装饰、独特的工艺和浓郁的民间气息独树一帜,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古代中国陶瓷发展的见证。并在推动我国古代瓷业生产,积累制瓷经验,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研究我国陶瓷制造工艺、陶瓷发展史乃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史具有重大价值。  
张老师通过大量的考古现场和实物图片介绍了他14年来在吉州窑进行的田野工作和研究成果,使学员们在学习吉州窑制瓷史的同时,也开拓了陶瓷考古工作的新视野,同时感受到作为考古研究者的艰辛与严谨的治学态度。

专家简介

张文江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古陶瓷研究中心主任,文博研究馆员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校外硕士生导师
       2015年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2016年入选江西省文化名家
       中国古陶瓷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江西省考古学会副秘书长
       江西省文物鉴定组成员
       《南方文物》编委
       《陶瓷考古通讯》编委

学术成果

       主要从事陶瓷考古发掘、研究和文物保护工作。主持的景德镇南窑考古发掘项目荣获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参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国家文物局项目等。出版有《洪州窑作品集》、《中国历史名窑•洪州窑》、《丰城洪州窑址》、《景德镇湖田窑址》、《江西古陶瓷文化线路》等专著合著,发表论文报告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