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湖田窑考察纪要(节选)
2022-07-22

五代遗存

仅发现两处,一在刘家坞东坡,一在龙头山西南。两处的堆积都极为稀薄,范围狭小。1976年,我们对后者作了清理,其遗物堆积可分上下两层,产品有碗、盘、壶三种,窑具仅为垫柱,未见匣钵。从每件产品的圈足和留在垫柱上的几个高岭土质的支钉来看,那时的碗盘均采用“重合叠烧”法烧成。下层产品皆为灰胎青釉器。上层除青瓷外,尚有白瓷,两类器物形制相同。
 

宋代遗存

在豪猪岭,1978年底试掘(开探沟一条)。该址除表土外,堆积可分七层(图1),上三层器物以影青仰烧刻花斗笠碗和弧壁浅碗为主,次为芒口平底碟和鼓腹碗。窑具有匣钵、垫饼和灰胎多级覆烧垫钵。第四、五两层中出现少量芒口盘与多级覆烧垫钵,但以仰烧高足碗为多。第六、七层不见芒口器,仅有仰烧足径较大的高足碗和匣钵垫饼,不见垫柱。
 

图片

图1 豪猪岭78T1北宋地层剖面图

 

宋末元初遗存

在乌泥岭东坡,1978年清理,得残窑一座,宽约2.9、残长13米,坡度14.5°,窑壁高0.6米。窑尾有一烟道(宽0.45、残高0.3、残长0.4米,坡度25°)。窑内堆积可分三层,上层有黑釉与白釉粗瓷残片,第二层为窑顶塌落的楔形窑砖层,第三层(即窑床上遗物)为覆烧支圈和黄褐釉芒口碗、盘,碗、盘的造型与南宋后期影青芒口碗、盘一致,但质地较粗。有一类外壁无釉的弧壁浅碗在四川重庆北碚大德元年墓曾有出土(现藏重庆市博物馆),故得知该窑为宋代末年或元初生产粗瓷的窑炉。
 

元代遗存

1.灰坑一处:在乌泥岭东的平地上,1973年清理。该坑积有淘洗瓷土的粗渣,渣中有黑釉碗盏、卵白釉印花器与九块元青花残片等,值得注意的是还有磁州窑黑彩罐残片一块。
2.水井两口:均在刘家坞北侧天门沟边,1977年清理。两井东西相距仅24米,井壁均为南宋时代覆烧窑具的底、盖砌成(图2)。东井井内堆积分三层,第一层为黄泥加石砾。第二层为细砂土,第三层淤泥中出土了白釉粗碗、单把罐、铁权以及木吊桶残片、棕绳等;西井井内多瓦砾沙泥,井底淤泥中出土一双系长腹陶罐。井底出土的粗瓷器为元后期墓中常见物,铁权和双系陶罐又与朝鲜新安海底沉船所出的同类遗物一致。
 

图片

图2 元代水井,井壁饼状物为南宋覆烧窑具的底盖

 
从水井的位置来看,其东侧与元代的残作坊遗迹毗邻,井内出土物当为元代陶工日常生活用品。如果把井底的陶工用瓷与离水井仅80米的刘家坞堆积的精致的枢府瓷器相比较,我们便能从一个侧面看到元代社会贫富悬殊的情景。
3.残窑一座,挡土墙一堵:在南河北岸的印刷机械厂院内,1979年春发掘,面积共159平方米。该窑除后窑壁部分被破坏外,底基完整(图3)。由于窑底出土的瓷器中有卵白釉折腰碗、高足杯,这类遗物曾见于元大都与磁县元代后期的沉船,故得知为元代后期窑炉。窑全长19.8、窑壁残高0.6~1.2、前室宽4.56、后室宽2.74米,坡度12°,窑尾尚有排列成组的完好的匣钵。该窑产品装匣时均采用带沙渣的粗垫饼,未见覆烧器物(有少量的青花涩底芒口杯也是采用仰烧法烧成的)。而南宋至元初曾大量流行的支圈组合式窑具的底盖则被用来加固窑壁和作挡土墙。
 

图片

图3 南河北岸元代后期瓷窑平、剖面图

 
挡土墙在窑北3.7米处,残长8.5米,东高西低(2~0.7米),与土坡斜度相合。墙为匣钵与覆烧窑具的底、盖砌成,一桶式匣底刻有“李记”字样。
遗物堆积在窑北侧,发掘面积62平方米,堆积厚1.6~3.4米,产品有卵白釉印花与青花高足杯、折腰碗、小足盘、小酒杯与大盘等,与窑床上出土的瓷器完全一致,为该窑的废品堆积。
我们在这次发掘中曾分区统计过单位堆积中的总产量(以只能使用一次的垫饼计)与废品量(以器物的底足计)以及青花残器在总废品中所占的比例,结果发现青花残器仅占总废品的0.45%。

明代遗存

1.明早中期瓷窑一座(图4)。在乌泥岭东90米处,1972年清理。窑长8.4米,除火膛保存较好之外,东窑壁已被破坏。就半壁窑墙来看,腰部内折,分前后两室,前宽后窄(3.7~1.8米),前短后长,形似葫芦,坡度4°~10°,与元后期窑炉相似,仅形体较小而已。如按窑墙绘制复原图,它与《天工开物》一书的瓷窑插图相同。在当年,窑的两侧很可能有投柴孔,但由于窑壁残存无几,已无法辨认。该窑叠压在元代地层之上,窑顶塌砖下为明早中期的青花瓷器,故为元以后至明早中期(约景泰、天顺之间)的窑炉。
 

图片

图4 明早中期葫芦形残窑平、剖面图

 
2.明代中期马蹄窑一座,在乌泥岭顶(图5),1977年清理。保存较为完好。该窑为半倒焰式窑,与北方的马蹄窑相似。长2.95、宽2.5~2.7米,坡度12.5°,东壁与后壁残高2.3米,有烟道6个,后烟室1个(图6)。该窑叠压在明初地层之上,其窑底基上出土器物90%都为素面白釉高足杯,只有少量的青花松竹梅弧壁碗残器,当为成化、弘治间的窑炉。由于窑壁保存较好,窑底基上尚有安放匣柱的“脚码”和少数略破的匣钵,据此推算,该窑可烧瓷碗2000个左右。印证明嘉靖间刊印的王宗沐的《江西大志·陶书》所述,其形制与所记之“青窑”相似。
 

图片

图5 明中期马蹄形残窑平、剖面图

 

图片

图6 明中期马蹄窑

 

 

本文摘选自刘新园、白焜《景德镇湖田窑考察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