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王晓丽:融会贯通,塑造“紫砂语言”
2022-07-13

图片

王晓丽(现用名王潇笠),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紫砂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北省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正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全国陶瓷行业技术能手,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河北省三八红旗手,江苏省首批乡土人才“三带”能手,无锡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无锡市“巾帼建功”标兵。
 
1971年生于“中国雕刻之乡”河北曲阳,后考入曲阳雕刻学校,得工艺美术大师卢进桥老师指教,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后被推荐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1993年拜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储立之为师,2012年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増收为入室弟子,2018年拜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罗小平为师。
从艺三十余年来,王晓丽继承传统,锐意创新,打破传统观念束缚,将紫砂与石雕相结合,将南北方的传统风格融入现代文化理念,并深入挖掘,融汇贯通,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她的作品既蕴含了江南的典雅传统,又兼具北派石雕艺术的大气恢弘,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紫砂语言”。作品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奖,并被中国美术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南京博物院、美国克瑞顿大学等多家艺术机构和个人收藏。其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并获奖。2009年在苏州嘉应美术馆举办“曼妙紫砂”个展,2010年在大觉寺举办“倾情紫砂”个展。
王晓丽的作品以喜闻乐见人物、佛造像和紫砂壶为主。这些内容丰富、样式多变的手工艺作品是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和解释,也是再造的现实。透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她的独立思考、锐意创新,颇具燕赵之风。
她的紫砂作品擅长表现佛造像。在创作中力求在形体塑造上融入人物的心灵思想,表达终极关怀,给人精神上的放松、抚慰,表现佛教哲学中的空无与实有、轮回与大爱。她不拘固定形式,既深谙传统佛造像的严谨工则,也偶尔大胆尝试现代艺术样式的夸张变形。在雕塑形式语言的探索上她抱有不输须眉男子的胆气和热情,这在她的《无形》《药师琉璃光如来》《菩提达摩》《吃茶去》《南无大准提观世音菩萨》《四大天王》《对话——神会》等优秀作品中得以一一展现。
 

图片

作品:无形

《无形》以佛祖释迦牟尼为原型,既显站姿、双腿盘坐之姿,亦显单膝盘坐之态,三种状态都是佛祖的显像,表现其悟道成佛的永恒瞬间。
 

图片

作品: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中的四大天王为原型,威严怒目,各持宝器,比例结构协调,静中寓动,既有力量的显现,更有一种内在精气神的蕴含。寓意风调雨顺,护佑人们安居乐业。
 

图片

作品:对话——神会

《对话——神会》就像一场智者的无声对白,人物雕塑对比明显,极具视觉张力,工艺巧拙恰如其分,重在让人于此心领神会。
 

图片

作品:药师琉璃光如来

《药师琉璃光如来》突破了传统相关佛像对细节的过分雕琢,强调以艺术效果来传递精神力,达到人与雕塑的共鸣。在这件作品里,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形象显得出世亦入世,没有繁缛的法器装饰,仿佛俗世里的一位过客。
 

图片

作品: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整体采用仿生创意,结合紫砂工艺中的堆、雕、刻、泥绘等多种手法,力求完美演绎禅宗初祖——达摩。
 

图片

作品:吃茶去

《吃茶去》由一大一小两个和尚独立组合成型,两尊人物形态栩栩如生,表情丰富夸张,诙谐有趣,结合“根雕”艺术的自然形态与本真趣味,刻画人文背景,道出了“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的禅宗智慧。
 

图片

作品:南无大准提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准提观世音菩萨》的设计以汉文化地区常见的十八臂准提佛母像为模板,她的十八臂以九臂为界,对称分布,在胸前双手合十,寓意布施众生,作品将辩证观融入其中,也将人性的光辉与佛像的气场合二为一。
艺术因创新而有了生命力,艺术家凭借自己对现实的独特领悟,打破传统造型的思维定势,建立了一种新的紫砂艺术表达形式。王潇笠把雕塑的形式语言,借由紫砂壶表达了出来,在紫砂壶的造型上作出变造与创新。紫砂壶《太极》《云龙》《和谐》等无不让人耳目一新,在根植传统的基础上,转化出全新的视觉陈述。
 

图片

作品:太极

《太极》虚实结合,融刚柔并济之色,两壶象征一阴一阳,阴壶与阳壶交相对应,又互为彼此。两种泥料,两种色泽,壶的身、盖、钮的交替律动,嘴把勾连,每一处皆传达对万事万物、阴阳两性的思考。
 

图片

作品:云龙

《云龙》深入传统龙文化内涵,却也从传统龙题材壶型的规范中“出走”,它强调装饰元素与主题效果的一致性,大胆构造异于常规的审美风格,使紫砂雕塑和紫砂壶这两种艺术门类达成心照不宣的默契。
 

图片

作品:金玉满堂

《金玉满堂》追求一种“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意境,结合紫砂花器制作技巧,将雕塑中诸如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镂空雕等装饰手法充分表现于作品之中,使之生趣盎然。
目前,围绕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和生态振兴等要点领域的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正有序开展,作为一名有担当的手艺人,王晓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加速相关紫砂艺术人才的培养,不遗余力地将自身所知、所学、所长传授给学生,积极带徒若干人,其中多人曾荣获全国轻工技术能手等奖项,也培养出了多位中高级工艺美术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薪火相传,这些优秀的紫砂新青年亦由此开始了他们的在紫砂艺术之路的探索,活跃在当地紫砂创作领域,推动文化、艺术与经济发展的融合,促进产业增收致富。
近年来,河北省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组织非遗传承人、大师工匠等走进校园。王晓丽多次应邀走进高校,向师生传授技艺,提高产教融合,同时展开非遗文化技艺的研究、学术研讨、实践探索等工作项目,推动非遗人才的培养,让“传承”的血液在燕赵故里继续流淌,造福一方。

图片

王晓丽向学生授课中

她的努力付出也得到了各界认可,先后被聘为中国非遗艺术设计研究院研究员、河北省陶瓷艺术文化研究中心专家组副组长、南京大学紫砂文化校友会艺术顾问、南京师范大学第二期宜兴紫砂陶技艺雕塑研修班授课教师、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瓷学院美术专业(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顾景舟紫砂艺术学院兼职讲师、2019年宜兴市工艺美术初级资格评审委员会执行委员、宜兴市青年陶艺人才提升班授课老师等。2022年,其工作室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评定为“首批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三十余年的坚持与探索,紫砂艺术已然成为了王晓丽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将在她的艺术世界里,不断探索、砥砺前行,成就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