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cm×115cm×4cm 2021年
这些作品基本代表了中国今日陶艺的创作风貌,体现了中国在现当代陶艺创作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与变化。特别让人感到振奋和喜悦的是,这些作品几乎涵盖所有陶瓷艺术创作的工艺、样式,覆盖所有传统产区,也囊括各大高校的主要创作群体,并且已经初步形成了中国式的陶艺创作生态:综合材料和3D打印及电子雕刻技术、复合翻模注浆技术的创新类作品有了较成熟的表现;泥条盘筑这一古老技艺也被运用到瓷质材料的大体量单件作品的创作之中;传统白瓷材料已经成为陶艺创作的主流材质,出现了有系统性拓展的好作品;主题性创作、装饰绘画性作品、综合材料、烧成和更具工艺难度的创作手法,充分表达陶瓷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独特风格的作品比例也有提高;装置形式的表现手法较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凸显了因陶艺自身材料、工艺约束所形成的独有方式和魅力;手作容器性创作更加向着个性化、生活化与观念化相融合的方向发展,年轻陶艺家群体涌现。这种广泛的代表性使本次展览具有呈现中国今日陶艺创作最重要的档案性的存在价值。
这次展览虽然可能难以找到让我们觉得惊艳的、在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突破的“先锋性”作品,但我们却可以从整体面貌上看到一种广泛的倾向——那就是中国的陶艺人已经自觉地将陶瓷艺术的创作更加转向对个人情感和对时代敏锐感受的靠近,也更多地赋予作品一种符合中国传统陶瓷审美回归的趋势。这种回归已经不再是以一种外在的形式呈现,而是一种更加内在的、本质的,与中国的文脉、中国陶艺人对各大产区不同的材料、技艺、烧成方式,与现代科技和新材料相结合的“自觉”。它使得展览在这种广泛的倾向当中呈现出了鲜明的、与以往展览不同的那一点点“中国样子”。在这些作品当中,我们仍能找到表面上感觉源于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借鉴,但它们开始有了与中国陶瓷语言的融合,而且这种融合不再突兀、生硬,拘泥于外在的样式。我们可以从这样新颖、具有探索精神的艺术作品中,看到、感受到源于中国、源于东方的那种鲜活气息和审美逻辑,这是本次展览中最令人欣慰的现象。这些作品的创作者和实践者大部分都是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年轻艺术家,这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着高于原本期许的、让人倍感鼓舞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