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伟光|从“天象”到“鸿蒙” ——说郅敏的艺术心象
2022-04-29

从“天象”到“鸿蒙”

——说郅敏的艺术心象

 
图片

       摘要:“天象”“鸿蒙”分别是著名艺术家郅敏所做的个展和艺术作品的名称。从“天象”到“鸿蒙”是郅敏的心理路程和艺术轨迹。其中显现出的艺术逻辑在向我们提出有关坚守人文理念,阐释思想观,突破艺术界域和追问现代性等诸多问题。本文从理论来源、构筑心象、体会本体等方面,对郅敏的艺术思维、艺术呈现做了深度阐释。

       关键词:一元、鸿蒙、量子、纠缠、心象。

引言

图片

郅敏《温度》2021,有机物无机物, 

单个瓷板22x22cm

整体1500x245x24cm 盛开拍摄

       艺术的产生从来都与精神诉求的对象化分不开。而独特的艺术形象必然是游离出现实去超越常规的心理展现。郅敏的艺术便是一种希冀超越平凡存在的艺术心象。是对于意识与存在之间的追问和博弈。

       从郅敏之前所展现的渺渺之“天象”到今日元气朦朦之“鸿蒙”(注释1)这之间始终在纠缠着一个问题,这就是有关真实与存在、经验与判断之间的问题。在他的艺术中,我们似乎发现了一种“物质”这就是他对于精神的反问;发现了一种“精神”这就是对物质的探究。因而,郅敏的艺术不能用诸如抽象、具象、现代、后现代这样的概念来“对号入座”。似乎应当去“读心”较为合适!

一、理论来源

图片

《星球桌面》 2021,陶瓷、金属,

直径80×高40cm,直径60×高45cm,

单件重量约为50公斤,盛开拍摄

       从郅敏艺术的轨迹来审度,笔者认为首先可以从形而上的视角去量度。因为郅敏思考和表现的事物,不是简单地为某一造型或某一说法而进行的。他的这一系列具有不可复制性的、宏观且又微观的“雕塑”,是一个正在生成的健硕的系统,充溢着一种“宇宙意识”。是他对于偶然与必然、短暂与永恒、确定与彷徨之间种种问题的思索与表达。他寻求的方向和表现的主体都与其理论支撑有关系。

图片

《大寒》局部 2021,陶瓷、金属,

490×130×210cm,盛开拍摄 

       郅敏的艺术思维,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上古时代的一元论哲学思想;一是现代科学思想的量子思维。

       先说中国一元论哲学思想。即关于“气”的学问。其本意是指所有具有运动性物质的存在,其引申意为物质与精神均为一种能量——气。从郅敏的艺术中可以看出,他以陶瓷为媒材所表达的艺术情感,聚合出一种强大的气场、辐射出一股经久不散的势能,乃至可以释放或转化为其他形态的能量。这就是郅敏由点到面、再到体积、空间以至涉及到有关时间维度的“雕塑艺术”。

图片

《大暑》局部 2021,陶瓷、金属,120×40×70cm,20x60x40cm,盛开拍摄 

       再说量子思维(注释2)。从现代科学发展的现象来看,东西方思想在某种维次重合在某一焦点问题上,这就是对意识与物质之间关系的再度论证。量子思维强调意识,物质世界与意识是分不开的,是意识在物质中的变显。如果将东西方哲学思想作一比较,就会认识到中国先秦哲学是个圆型结构,起点归于终点,自始一统,是一种线性方式。虽不是西方哲学发展的螺旋式结构,但却是人类最早认识到宇宙本体的智慧之识。

图片

《谷雨》 2021,陶瓷、金属、光、电子元件,

230×450×210 cm约2吨,盛开拍摄 

       由此联系到中国文化对“物”的认识,向来都是以主观的“心”为先导的。反映在艺术表现方面,从来均是以表达个人经验为主旨。对事物自然规律的认识,须以一种实践精神来探究,所以,中国文化又在以心感物的前提下,将已知之理探究到未知的领域。这反映在郅敏的艺术上,便呈现出那种不拘于形而下的唯实目的,而追寻超离象外的形而上的精神飞升。这是他主观参与事件,具有不确定性因素的艺术实践。

二、构筑心象

图片

《五色方位》(黄) 2021,

陶瓷原矿石、釉料、金属 

       郅敏艺术的轨迹呈现出的“痕迹”,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就是郅敏在追踪什么?他的艺术之目的是什么?笔者认为他的目的在于以当代艺术家的视野、视角、切点和人文知识来“构筑心象”。构筑他对于意识与存在之间的发问、意识与反映之间的质疑。这是反映论和先验思想之反映,绝不是反映论上的真实,而是具有主客观对立、纠缠、双生共存的艺术现象;也是心理现象引发的对艺术哲学或者对于后现代艺术问题的反思。从他最初的“双生”的纠缠,到之后的“河图洛书”“天象四神”物质与灵魂的对谈;再至当下的“立表测影”“观象授时”的时变可知;直至“鸿蒙”的含混一元。这一系列的呈现,折射出郅敏艺术逻辑的轨迹,体现出他对于时间与空间、一元到多维的宇宙意识。也是对物质存在度量谓之时间,幻化而为空间的思考。

图片

《小雪》 2021,陶瓷、金属,80×80×60cm,

盛开拍摄 

       可以认为,郅敏的艺术轨迹就是一个构筑心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很注意场域和体验、很注重过程与呈现。当中,他对采用的陶瓷材料进行了具有精神性的介入。集合又分散,偶然含必然、驻留且远播。犹如“元气鸿蒙”之心体一元,灵魂兹始。其艺术捕捉的混沌当中,产生了好多现象,沉积而成组织,组织而成现象,然后就有了属于郅敏的“世界”,正所谓鸿蒙之气象。

三、体会本体

图片

郅敏《惊蛰》 2021,陶瓷、金属,

200×200×310cm,盛开拍摄

       陶瓷这种材料,可以把很多“心思”吸纳进去,是一种具有一定自由度、跨界性;直接经验与偶然效果同时呈现的,更容易与当代性发生关系的材料,其随机性可以衍生出多种可能。从塑造上来说,它更适于进入到当代艺术的语境之中。

       当代雕塑,在很大程度上是用材料来思考,用体验来造物。采用的手法自然而然,发现和运用“物质”理所当然。它使得我们多了一点认识世界的方法,激发了我们想要表现自我的欲望。

图片

郅敏《五色方位》(蓝) 2021,陶瓷原矿石、

釉料、金属,120x120x160cm  盛开拍摄 

       在此,郅敏往往是把个人作为方法,从远处观察自己,把自我当作日常。对于他钟爱的雕塑材料——陶瓷,郅敏有深度的体悟,一是对于其工艺的体悟;一是对于其材质的体悟。对于陶瓷工艺和材质,郅敏下大力气地在守恒与瞬失过程里与物质触摸、纠缠,寻找可能性和突破点。笔者曾论及:“当代,材料已成为具有独立表现意义的视觉手段。它可以独立于主题之外,直接成为一种表现语言,甚至可以说当代性的雕塑,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到了材料等于表现、材料等于语言、材料等于艺术主张的地步了。”(注释3)此说,正可印合郅敏的陶瓷雕塑。

图片

郅敏《五色方位》(白) 2021,陶瓷原矿石、釉料、金属,220x220x50cm 

       郅敏在体会什么呢?他在体会工艺的深度,而不是诸如形色,表现内容等常规之事。他在体会如何深度阐发材料的表现性,这是有关“用工艺”与“用材料”的学问。两者虽互为表里,但作为艺术家而言,其出发点和着眼点是与工艺师有很大不同的。因而,郅敏的作品里面自然就产生了具有量子思维方式和一元论哲学观的造型呈现。他的艺术当然是物质的呈现,但却是意识演化到陶瓷里面的一种心理呈现。

四、三个方面

图片

郅敏《岩石循环》(1)(局部)2021,

纸 20×14×10cm 盛开拍摄 

       郅敏的艺术思维具有古典精神,但他的手法却很年轻。这就来了一个问题,即思想追得越远,其手法则往往可以出新。笔者认为郅敏的艺术思维和实践有三个方面:

       1·坚守了中国人的人文理念,阐释了中国人的思想观。

       2·突破了瓷塑的概念,突破了器物制造而成为造物之观。

       3·具有当代知识分子对问题的追问精神,具有反现代性的可能,具有形而上思维的深远。

五、结语

图片

郅敏《鸿蒙》2021,陶瓷、金属、光、雾、电子元件,直径715cm约1吨约5000W

       古典艺术可以与受众产生共鸣的原因是其借助历史、文学等知识得以解读。共鸣的原因是因为古典艺术有其丰厚的人文背景。而当代艺术是一种自我性很强的艺术,若与受众产生共鸣,则需要“口与手的颠倒”即所谓诠释之学。这是一种解读和了解文本的哲学技术,是解决作者、作品与受众之间如何看待艺术的手段。对此,郅敏认为:“艺术,是人类参与讨论世界的一场行动。雕塑,是人类参与探讨世界的一团物质或能量。”

图片
       郅敏《五色方位》(红) 2021,陶瓷原矿石、釉料、金属,380x260x80cm 盛开拍摄 
雕塑艺术,当产生之时,就以其物质特性来诠释精神价值。当落地于空间场域时,即刻,其精神价值便投射出来与场域产生了交互,即所谓“场”。郅敏的“场”是物性决定了功能,功能决定了作用。当物性与生命意识、宇宙意识相关联时,就会使“物质”演化出多彩的“精神”,而彼此又可相互调转,以至生成“纠缠”。因而,发掘物质的精神性,是直指艺术灵魂的“绿色道”。郅敏当属此通道上的精勤者,因此,也必然是一个硕果累累者┈

图片

图片
 
图片

郅敏《鸿蒙》2021,陶瓷、金属、光、雾、电子元件,直径715cm约1吨约5000W


注释:

       1·鸿蒙,宇宙初始之状态。

       2·量子思维,量子思维强调事物的结果是不确定性的,若将不确定的结果变成确定的结果,这中间起了重要作用的是意识的参与,有意识地去选择结果,有意识地去实现想要的结果。

       3·见宋伟光《材料与视觉及触觉——对雕塑本体的探讨》一文。

图片

       文章作者:宋伟光,美术史论家。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陶瓷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评审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最终学位论文答辩评审委员。安徽师范大学教授、硕导。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央视《奋斗》栏目观察员。北京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咨询专家。国家大剧院咨询专家等。2016年获“中国雕塑史论奖”。主要著作有美术史论方面的《追问》;文化人类学方面的《考古学的发展脉络及东西方联系》;美学与诗论方面《迟读阴翳》《迟读拾遗》等。在《新华社每日电讯》、国家核刊、报纸等重要媒体上,发表艺术理论与艺术评论文章已逾百万字。

图片

       郅敏,1975年出生。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常务副院长(主持工作)、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委员会委员、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国家画院特聘研究员;韩国诚信女子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陶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委员;2021年作品《舟》获“2022北京冬奥会国际公共艺术大赛优秀奖”;2020年作品《鸿蒙》获“明天雕塑奖”金奖、年度大奖;2012年作品《地方》获住建部“2012年度全国城市雕塑建设优秀奖”;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法国巴黎文化中心、北京壹美美术馆等重要学术机构举办过10次个人展览。

图片

郅敏作品展《点》正在展出

免费观展(1月23日——5月10日)

开馆时间:10:00-17:00(每周一闭馆)

地点:壹美美术馆

(北京市 海淀区 北清路 中关村壹号D4)

扫描下方二维码预约参观

图片

       因北京市疫情防控要求,观众进入场馆须规范佩戴口罩,按要求出示“双码”(北京居民健康码和通讯大数据行程卡)以及展览预约码,“弹窗”及非“绿码”一律不得入馆。展览期间实行实名制预约、错峰、限流参观。预约方式:搜索壹美美术馆小程序,点击展览预约并发送真实姓名+电话号码。

图片

郅敏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