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古代传统泥塑佛像制作全过程
2022-04-24

佛像是造像数量最多的一类。包括、强巴佛、观音菩萨、阿弥陀佛等等。广义概念的佛像也包括菩萨等佛教所有造像。菩萨造像在佛教造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例如观音、文殊、普贤、地藏菩萨,他们的造像显得亲切、庄严,表现了慈祥、优美、宁静的审美情调。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泥塑是怎么从不起眼的泥巴变成金光闪闪的佛像的。

图片

传统佛像泥塑的主要材料是塑泥、麻绳、木材、断麻、棉花、稻草、海沙、稻草、糠、麦秸、马钉等。泥塑的主要工具是一种铅笔状的木棍子,也可称为“抹子”。这种工具两头各有一个铲面,铲面光滑。
 
泥塑佛像前先按一定比例、尺寸、动态、做一个木骨架,之后捆上麦秸和稻草以增大骨架体积,周围缠绕上麻绳结,之后在架子上涂抹泥浆,再用烂泥和谷壳拌好的粗泥在稻草捆好的骨架上用力紧压、将粗泥固定牢;接下来等粗泥干到五六分的样子再覆盖塑泥(塑泥用泥土、棉絮、沙子混合而成),塑造出所要的佛像的躯体和衣质每个细节,佛像就塑成了。
 
泥塑有个习惯,就是在塑造过程中,要用一块湿布盖住尚未完工的塑像,一是为了防止塑像干裂,二是为了隔天再做时,塑像表层也是潮湿的,有利于粘接新旧接口。
 
其它泥塑,较为著名的还有“擦擦”。这种泥塑大体分成两类:一类是佛陀,菩萨,上师,以及像征供品的浮雕;因为表面比较简单平整,用硬模挤压而成形或用单面模板压成;另一类是小型的佛像和带有佛塔的“佛塔小山”,就必须用到类似于软模的一种模子做成。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泥塑是怎么从不起眼的泥巴变成金光闪闪的佛像的。
 
 
 

图片

 
 
图片
 
细腻、黏性强的泥土即可,一般在冲积平原以及河流故道两侧的积土地都能找到,只是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黏土的细腻度和色泽都会有所区别。
 
图片
 
颗粒匀称,干净无杂质的细沙。
 
图片
 
田间地头已干燥的草梗、麦秸或已加工好的草垫。
 
图片
 
用做棉被的已弹好的棉花。
 
图片
 
将干稻草和到澄好的泥浆中。
 
图片
 
分成小团的粗泥团。
 
图片
 
澄好的泥浆。
 
图片
 
加入筛好的细纱。
 
图片
双手均匀的慢慢揉搓
 
图片
 
拍成方砖,仔细包好,备用。
 
图片
 
搅拌好的泥浆。
 
图片
加入棉絮。
 
图片
 
双手均匀的揉搓,并加入少量细沙。
 
图片
 
揉至棉花与泥、沙成分均匀,撕扯泥时有均匀棉絮。
 
图片
分成小袋,密封好,防止风干,备用。
 

图片

 
图片
 
传统泥塑的工具通常都是由工匠们根据不同的造型需要来制作的,以求达到完美的造型效果和更高的效率,一般分塑形工具和压光工具两种,以竹、木制成的最为适用。
 
图片
 
制作细节压光的小工具。
 
图片
 
钉制木架,传统工匠称之为“立骨”,大型彩塑的骨架通常使用整根的木材深插入地下,再夯实周围泥土固定,悬塑、壁塑则要把骨架固定在房架和墙面上,小型彩塑则直接固定在底座上。
 
图片
 
按照粉本搭构泥塑骨架,架子的搭建过程就已经是造型的开始。除力求结实并能很好的负重外,对体量的大小和姿态的把握就已经开始考虑了。
 
图片
 
第一层“糙泥”:根据粉本样式确定各部位体量的比例关系、形体的姿态以及衣纹的疏密排列。
 
图片
 
传统泥塑的堆泥塑型要经过层层附着积累而成,在制作过程中,每上一遍泥都不能太厚,都要为下道工序留有位置,并且要用工具压紧泥层。
 
图片
 
每次上新的一层时,还要注意上一层泥的干湿状况,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要让新旧泥层很好的衔接,以免出现离层、脱壳现象,导致前功尽弃。所以,每一层的塑造都有着明确的要求和目的。
 
图片
 
侧面与正面同样重要,掌握侧面头、胸、腿的节奏才能把握住佛祖的气度。
 
图片
 
第二层“中泥”:完善各部位的型体塑造。
 
图片
 
快速的塑造出衣纹的大致形态。
 
图片
 
除了参考粉本,侧面的处理也很重要。
 
图片
 
第三层“细泥”:做细致入微的刻划和塑造,并通过反复的压光处理使泥胎质密坚硬,从而达到工艺要求。
 
图片
 
用前面提到的小工具一边加泥一边压光。
 
图片
 
这个步骤是最费时费事的,一个佛脸也许就要压一个月。
 
图片
 
但这个步骤又是必须的,压光的表面呈现出一种各个角度的饱满,是泥塑后翻制石膏所无法比拟的。
 
图片
 
补缝封漆:泥胎在完全干燥后,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裂缝,需用细泥进行填补,直至干后再无裂痕,并罩漆加以密封,一般都使用大漆,均匀刷涂即可。
 
图片
所有的细节都不能放过,大漆能增加泥的强度。
 

图片

 
图片
 
 
为了防止塑像表面在日后的气候干湿变化过程中不出现裂纹,要在其表面贴一层皮棉纸或细纱布。
 
图片
 
一般方法是先将纸或布根据需要剪成大小不等的方块。
 
图片
 
水胶。
 
图片
 
用排刷蘸上预先调好的水胶刷在素胎上,随后将纸或布附着其上,再用排刷反复涂刷,以保证纸或布与素胎紧密粘合,这道工序需从局部开始,逐步完成。
 
图片
 
纸或布贴完以后,由于在接缝处会形成起伏,需打腻子做表面平整处理,另外,这样做还有助于颜色的附着。腻子要尽量打得均匀,薄厚适度。
 
图片
 
腻子的成分为:乳胶、滑石粉、水。
 
图片
 
大型的彩塑或相对平整的部位可用腻子铲均匀刮抹。
 
图片
 
小型的彩塑或造型变化复杂的部位可用板刷涂抹。
 
图片
 
待腻子干燥后,再用砂纸进行打磨,要求造型表面平顺无坑洼。另外,由于塑像贴金的部位对平整度以及硬度要求更高,所以需要在原有基础上涂漆,进行更细致的打磨,为使金箔色泽沉稳,一般选择黄色漆或棕色漆为宜。
 
图片
 
根据粉本图样,将图案勾描在素胎上。并标明所涂颜色,便于敷彩。
 
图片
 
整体图。
 
图片
 
沥粉工艺在宋代之后的彩塑上大量运用,虽然最初是为了模仿衣物的金丝织绣效果,但它在既起到分隔图案作用的同时,又使造型增添了一分层次。
 
图片
 
粉包。
 
图片
 
沥粉工艺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艺,古时都由团队中的壁画师傅来完成。
 
图片
 
古代五彩妆銮的颜料有矿石研磨的(也称石色)和植物提取的(也称水色)。矿物颜料一般有朱砂、银朱、石青、石绿、墨及钛白等色,特点是色彩较厚重,覆盖力强,不易退色。植物颜料有桃红、烟紫、藤黄、花青等色,特性是色彩鲜艳、明快、易调合、不耐日晒、易退色。
 
图片
 
上完彩之后,华丽丽的整体效果。
 
图片
 
贴金工艺是彩绘装銮中最后一道工序,在这道工序中,金胶的稀释比例以及干湿程度对金箔的平顺效果会产生一定影响。
 
图片
 
现在通常使用的金胶为:金胶混合汽油。
 
图片
 
正宗南京金箔厂的金箔。
 
图片
 
越怕费金越贴不好,贴金要大气舍得。
 
图片
整体完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