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瞩目的“瓷的精神·2021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正在进行,206件入围作品与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120位知名艺术家代表作同馆展出,集中反映了当代陶艺创作的最新成果,及新材料、新工艺、新观念在新时代的全新表达。
为了带大家更全面地了解此次双年展以及当代陶艺发展趋势,华萃陶艺教育特别策划了参展艺术家系列访谈——与你一起走进作者的心路历程。

▲『苍玄』
孙学钧 / 中国
陶瓷,55x25x55cm
Q:对于展览主题“瓷的精神”,每位参展艺术家都有不同的见解。孙老师,您如何理解瓷的精神以及背后的文化底蕴与深意?
孙学钧:在人类造物文明中,陶瓷制作无疑是最早的技艺之一。世界各国,不同族群,都有一部鲜活的制陶历史,形制各异。面貌纷呈。或质朴粗犷,或雅致端庄,是窥透一个民族精神气质的重要端口。我的理解,“瓷的精神”正是基于此种不同的文化底蕴,籍用陶瓷语言,抒怀不同地域文明的现世表达。
陶瓷之于中国文化,在漫长的文明历史变迁中,在茶米为食、林泉为居的尘世生活中,在壶酒杯茗、烟云山水的文人情怀中,陶瓷始终是人们最为亲近、也是最深地濡染着人们生活气息的器物,进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格。
瓷的创烧,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领先欧洲一千余年。伴随与世界的互联互通,制瓷技艺远播海外,成为世界性语言,并藉由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发展成为各具面貌和风格的陶瓷艺术式样。总体而言,美洲绚丽烂漫,欧洲端庄典雅,亚洲质朴内敛。

▲ 孙学钧作品在双年展上
Q:这是本土举办的一场重要的国际性陶瓷艺术展,为国内陶瓷创作者拓宽了视野、打开了与国际对话的窗口,对您个人而言,会有哪些启发和感悟?
孙学钧:诚然,“瓷的精神”国际陶艺双年展在吕品昌先生及其策展团队的精诚努力下,在新冠大疫之年,用心布局,广泛征集,为广大陶艺创作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展现了“千年瓷都”景德镇的格局与胸怀。
双年展荟集海内外各个年龄层的陶艺家作品,不仅仅是对我,对所有的从艺者而言都是一场视觉盛宴、学习现场。从艺术观念、成型技法和烧成工艺,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对我个人而言,看到了自身的许多不足和需要追赶的方向。
Q:您的作品《苍玄》是展览中唯一一件青瓷作品,器型是传统的、青瓷是传统的、龙纹浮雕是传统的、黑檀也是传统的,但给人一种浑然天成、扑面而来的厚重感,在这场当代陶艺主导的展览中,显得难能可贵,您为什么选择了这类形式?您希望通过它传递哪些信息给观者?
孙学钧:青瓷是中国主要陶瓷类别之一,造型简约优美,釉色温润典雅,历史上有许多佳作。十余年来,我主要的作品是以青瓷载体,这与我时常往来于浙江龙泉不无关系。作品《苍玄》采用传统手工拉坯成型,以浮雕样式装饰器身,富有层次感。黑檀材质的运用,使整个作品在质感、色彩、造型等元素形成了一个对比与协调的视觉效果。

▲『苍玄』
Q:我们对于当代陶艺的理解是,艺术观赏性高于它的实用性,您觉得陶瓷作品的艺术语境与作品本身的关系是什么?
孙学钧: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有其所要表达的艺术语境或观念诉求,当代陶艺显然也不例外,我们今天所谓的当代陶艺源发欧美,在中国大陆的发展也只有近四十余年的历史。摒弃传统陶瓷的实用性并非是当代陶艺的唯一表达,兼具艺术性和实用功能的当代陶艺作品也不胜枚举,如此,才不至于把陶瓷材料仅仅作为一种表现介质,陶瓷的艺术语境便无从谈起。
Q:都说中国陶瓷创作最好的土壤在景德镇,这里的土壤指的是创作上的便捷性。您在杭州,您觉得环境对陶瓷创作影响大吗?能不能谈一下,陶瓷创作的地域性问题?
孙学钧:毫无疑问,景德镇是中国陶艺创作者的乐土,不仅仅是便捷,更是她有别于其它陶瓷产区的包容。近二十年来,全国甚或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常年生活创作于景德镇,由此有“景漂”一词闻世,足见景德镇的魅力。
我曾于九十年代末在景德镇进行毕业创作,得以细心观察一些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因为太过便利,很多工艺环节无需自己动手,只等作品烧成便可,也由此导致许多人动手能力弱化的问题,这种状况如今已经大为改观了。
杭州与景德镇相比,对陶艺创作者来说,她的不便和优势也是显见的。杭州作为美术强省浙江的省会,艺术门类齐全,文化活动频繁,陶艺创作者得以汲取更多的滋养,打磨自己的立学品味,无疑是受惠终生的。如今交通发达、物流便捷,陶艺创作地域上的边界已经趋向模糊。

▲『青池』
孙学钧 / 中国
陶瓷,Ø55cm,高5cm
Q:作为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陶艺系教师,您平时上课时会如何引导学生的创作?
孙学钧:中国美术学院的陶瓷艺术专业成立于1960年,历经六十余年的教育实践,前辈教师们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众多活跃在教学和创作一线的陶艺从业者。中国美术学院现有的教学模式是两段式,本科第一年在基础教学部,它的优势和弊端都是显见的。学生从大二年级才开始接触陶瓷材料,从纸面到立体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
审美趣格的养成,关乎所有艺术门类。陶艺是一个立体造型的专业,也是个综合多种艺术素养的专业,审美的“取法”十分重要,所谓“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足见审美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目标高远,才能获得良好的审美品质。
陶瓷这一古老的行业,至今仍能生机勃勃,总是与创新密不可分。除了造型式样,科技的进步也使得陶瓷艺术创新成为可能。近年来,3D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广泛应用,陶艺创作在造型语言、材料跨界、烧成工艺等领域获得了更多可能。

▲『春流』
孙学钧 / 中国
陶瓷,45x35x25cm
>>> 关于艺术家

1993年入读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
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博士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时间:AM 9:00-PM 17:00(周末不休)展览地点:景德镇陶瓷大学(湘湖校区)美术馆智华艺术中心温馨提示:入校须出示健康码、行程码,外地观众须按提供核酸检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