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邢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越瓷类玉邢瓷类冰”。所谓“南青北白”,越窑是南方青瓷代表,邢窑是北方白瓷代表。
越窑窑址主要在越州境内,即今浙江绍兴、宁波两地。越窑自东汉起,于北宋末、南宋初停烧,是我国烧制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之一。
越窑瓷器除具有温润如玉的釉质和苍翠可人的青绿釉色外,造型亦丰富多样。装饰方法有刻花、划花、印花和堆贴等多种。初唐时器物以素面无纹者居多,晚唐时花纹增多,图案题材广泛,常见的纹饰是花鸟、水草和人物等,线条流畅简洁,纤细生动。由于初唐时普遍使用垫烧方法,因此在器底部往往有四五处支钉痕迹。其中,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就是越窑青瓷的上品。

南朝越窑莲纹六系盘口壶


唐代越窑兽鸟纹三足洗


唐代越窑飞天纹三足洗


宋早期越窑青釉双龙戏珠三足洗

唐代越窑青釉狮钮兽耳三足熏香炉
邢窑在河北省邢台市的内丘、临城两县境内,是我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创烧于隋代,衰于五代,在唐代有着“南青北白”之说,是隋唐时期七大名窑之一。
邢瓷的胎质和釉质是经过1380℃以上的高温烧成的,其物理性能与现代最先进的“硬质瓷”的烧成物理要求十分接近。
邢窑白瓷分细白瓷、粗白瓷两种。细白瓷是专供皇室、贵族的上等白瓷,没有化妆土,有些底部刻“盈”字款、“翰林”款,为皇室和翰林院定烧;粗白瓷一般有化妆土,行销市场,无贵贱通用之。
唐代邢窑生产的细白瓷,其技术登峰造极,质量十分精美,釉色洁白如雪,造型规范如月,器壁轻薄如云,扣之音脆而妙如方响。器型有盘、碗、杯、托子、瓶、壶、罐和注子等多素面无装饰,到了唐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晚唐五代,邢窑器中也出现了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花口等装饰方法。

唐邢窑白瓷唾盂

唐邢窑白瓷渣斗

唐邢窑穿带瓶

唐邢窑长颈瓶

唐邢窑净手瓶


唐邢窑盈字款白釉罐1


唐邢窑翰林字款白釉罐1


唐邢窑盈字款白釉长颈瓶


唐邢窑盈字款侈口穿带瓶


唐“盈”字款兽柄壶1
“泉石藏古”位于石家庄世界湾古玩城六楼(6C-35),随时恭候各界朋友来此品茗、交流、赏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