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tional and Modern Styles of Chinese Modern Pottery:
Appreciation of the Pottery Painting Works by Lv Jinquan
中国现代陶艺的传统与现代
——读吕金泉现代陶艺绘画创作
吕金泉,1964年出生。1990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系获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首届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部分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馆、希腊亚洲艺术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等机构和私人收藏。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比较研究、陶瓷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现代陶艺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对审美的强调,并在内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层面和时代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是工艺性对现代审美的满足和现代性对传统工艺的促动。[1]一方面,中国现代陶艺提倡陶瓷材料的多种艺术可能性,是艺术家当代审美的心理反映;另一方面,在求新、求异、求美的同时,深化传统陶瓷工艺,尤其是陶瓷绘画工艺所涵盖的特殊人文特性。中国瓷绘艺术有着悠远的历史,无论是釉上彩还是釉下彩都形成了中国绘画与装饰统合的形态,且追求的境界与书画是相通的。将中国传统陶瓷绘画艺术与现代艺术理念相结合、尊重传统陶瓷工艺的价值与地位,才能形成中国现代陶艺的风格与风貌。
吕金泉自幼喜欢绘画,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系。在1983年至1990年的本科和研究生学习中深受学院派的影响,师从施于人。施老师对民族绘画风格的借鉴及对传统装饰构成方式的打破对吕金泉影响很大,以至于他的创作既具有朴质欢快的中国民间艺术审美特色,又具有强烈的现代表达方式。研究生毕业后吕金泉留校作为一名教师,多年来在教授和艺术家这两个身份之间相互转换,在教学与创作中不断尝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理念。长年的教学与创作让吕金泉对陶艺有了更深的思考。于是,在师从张道一攻读东南大学博士学位期间,张老师关于造物艺术的观点使吕金泉就陶艺创作如何表达物与艺术的关系产生了极大研究兴趣,并在此后的艺术创作中他不仅更加关注造型艺术,还通过不同的装饰技法、程式对陶瓷器物进行表达。老一代艺术家、教育家的思想与品质深深感染了他,使他认识到无论是作为一名艺术家还是教学工作者都应该在世界文化大背景中去认识中国艺术的发展,这才能形成民族文化自信。
相对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现代陶艺的前卫艺术创作不同,吕金泉的现代陶艺在努力尝试中国传统陶瓷绘画在现代艺术中的介入与表现。中国传统陶瓷绘画工艺被认为是工匠在进行陶瓷造物时经过日积月累、师徒相授而形成的特有绘画技法,不仅是个人叙事作品,还是借助社会大语境而创造出来的文化符号。这些绘画工艺在现代陶艺中却被艺术家,尤其是标榜“抽象”、“个性”的西方现代艺术家所摒弃。因为他们的创作原则就是实现艺术家内心情感的自由表达,方法是摆脱传统陶瓷的工艺性与绘画性。然而,传统绘画工艺是中国工艺体系之物,是传统陶瓷文化内生的,而现代陶艺绘画是现代美术派生的。前者是中国艺术体系的产物,后者则是由西方现代艺术造就的。吕金泉注重现代陶艺创作中对中国传统绘画现代力量的表现,这种对传统绘画工艺的关注与运用恰印证了“工艺的美是日复一日的共同生活所产生的不能分离,并非高高在上,是传统文化‘亲切感’的表达”[2]这一论题。
在随后的综合装饰创作中,可以看出艺术家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即在不断发挥陶瓷工艺和材料的基础上追求中国艺术境界的展现,追求主流现代陶艺风格与中国艺术的时代融合。从其《飘逝的记忆》《花的诉说》等一系列作品可以看出,吕金泉在他的现代陶艺创作中一直为彰显“中国工艺美术的现代陶艺语言”努力实践。如《飘逝的记忆》在开光处以中国传统青花绘画装饰技法进行创作,即体现了现代艺术的装饰感、抽象感,同时又具有中国陶瓷的符号语言;《花的诉说》以常见器形为基础,依靠手工盘筑的无限可能性和相互叠加挤压的偶然性创造出随意统一的装饰效果,在刻花装饰中又充分显示了对中国传统绘画刻花工艺的赞扬。绘画与刻花工艺作为中国传统陶瓷的代表性工艺是对中国书画艺术的现代继承。中国书画艺术的“点线面”、“韵味”、“气势”等与其他中国文化是一个大体系,如书画与陶瓷、造物、工艺等相连,所以中国书画艺术体系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继承具有天然的联系。
吕金泉《飘逝的记忆》陶艺 52cm×52cm×10cm 1998年
现代陶艺创作通常是剥离和转换其已被固定下来的造型、观念和形态,最终被赋予当代的文化与审美意义。吕金泉的这些作品在造型和装饰上体现了现代陶艺运用材质肌理、色彩对比形成的强烈韵律感,并综合运用了中国传统的绘画装饰程式和技法,反映了艺术家对中国现代陶艺时代语言的反思。然而,吕金泉关注更多的则是中国传统绘画与工艺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作用,以及中国现代陶艺与西方现代陶艺的异同。
在景德镇常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决定了吕金泉创作的基本格局和形式。景德镇不仅具有悠久的制瓷历史,且一直保有较为完整的手工陶瓷生产地,且景德镇陶瓷大学是最早进行陶瓷教学改革的中国高等艺术院校之一。由于景德镇具有大量的手工绘画陶瓷工匠,使其近代陶瓷绘画与工艺能够在仿古及怀旧创作中独树一帜,但也因缺少新形式和新题材的突破,造成新的现代陶艺艺术观念无法运用其中。同时,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艺术教育经历民族化的过程后进入了如何本土化的困境。[3]因此,中国现代艺术高校教育须与中国传统陶瓷文化、传统工艺学习结合在一起,以传统为基础,创造性地扩展传统陶艺的范围和工艺技法。值得注意的是,陶瓷彩绘是门艺术,不仅需要把握陶瓷工艺的装饰性与绘画性,在瓷中尽显画的线条与着墨的稳健与笔力;同时,与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匠行制作不同,贵在独特的艺术品质、品格,与绘画一样要有境界,不会因材质、颜料、加工方法的不同而降低艺术的尺度和衡量标准。
面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处境,吕金泉有着深刻的反思意识,在他看来“中国的现代陶艺在学习西方的同时应该有自身文化意识,要挖掘传统工艺的现代艺术创作价值”。具体来说,吕金泉一是集中借用传统陶瓷绘画工艺进行新的艺术创作,他从中国传统陶瓷装饰程式中寻找创作灵感,运用中国文人绘画、民间装饰元素、山水之景等进行现代抽象艺术再创作,形成独特的中国现代陶艺装饰符号和语言。二是他利用中国传统陶瓷绘画题材、内容进行元素提取,以书画意境结合现代抽象艺术突破近代陶瓷艺术的桎梏,既恢复了陶瓷本质的力量和存在感,又契合了现代陶艺对个性化与抽象化的追求。三是其基于传统陶瓷的造物理念进行重新演绎,以传统器物经典造型为原型,通过对细节、比例的调整,配合陶瓷绘画与其他工艺,形成装饰性与绘画性相结合的创作风格。吕金泉的《闹春图》《读书图》等作品就是基于上述艺术思想而创作的。如青花瓷板画《读书图》,作者充分运用青花的素净与雅致,吸收以中国传统哲思为支撑的水墨画意境。传统中国画靠笔墨来体现画家情感意趣,用笔讲求顿挫、转折、方圆、粗细等变化,用墨讲求干、湿、浓、淡的合理调配,而青花用笔和料的内在追求也是一样的。吕金泉的现代陶艺绘画创作中很难割舍对传统陶艺技法的运用,这是不自觉的行为,因为这是他对中国文化思想深处精髓的继承,是文化意境、思想的体现。童子形象写形写神,着墨不多却传神传意,画面中的家居、陈设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与惬意生活。这不仅是对书画艺术“神妙能逸”的体现,更从古装古貌中彰显了现代艺术表现力,形成了中国学院派现代陶艺的独特风格。[4]
与西方现代陶艺所强调的探索艺术家创作主体如何在超于物象中认识客体的理念不同,吕金泉作品中崇尚民族传统工艺的当代性是显而易见的。他的作品不仅突出了艺术家的创作力,并探索了在深受陶瓷文化历史影响下中国艺术家的现代陶艺表现力。在《闲情童子》《午后的阳光》《春风吹》等作品中都彰显着现代陶艺的魅力。如作品《春风吹》青花盖罐基于陶瓷艺术所具有的“用”与“美”的特性,注重陶艺创作中造型的表达,从传统实用器皿中寻找创作灵感,以中国传统陶瓷器物为核心,结合时代精神和大众审美,形成了艺术家中国当代陶艺的个人风格。
吕金泉作为中国现代陶艺涌入中国的第一批学院派代表,一方面,把中国传统陶瓷绘画艺术与现代艺术创作理念相结合,在现代艺术创作中尊重传统陶瓷工艺的价值与地位,即艺术创作的主观性、即时性与绘画的技术性、适用性等存在矛盾,但这并不是摒弃传统陶瓷绘画技法的理由,而是艺术家进行调和创作的原则。毫无疑问,他的作品印证了中国现代陶艺创作者的艺术理想;另一方面,作为一位高校艺术学院的硕、博导师,吕金泉从哲学层面思考“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辩证关系,并在创作中标注了自己的风格,那就是在充分认识传统陶瓷艺术的人文精神、工艺文化和艺术思想中寻找中国现代陶艺的独特点。这才能树立起中国陶瓷艺术的文化自信,而吕金泉所作的努力已经在作品中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彭勃.从实用与审美看工艺美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127-131.
[2][日]柳宗悦.工艺文化桂林[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
[3]杭间.语焉不详的中国“现代陶艺”——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陶艺的现实和问题[J].文艺研究,2003(1):87.
[4]李砚祖.婴戏青花别样红——吕金泉现代瓷艺赏析[J].美术观察,2010(6):61.
吕金泉 《花的诉说》 陶艺 60cmx60cmx12cm 2000年
吕金泉 《闹春图》 陶艺 110cmx30cm 2014年
吕金泉 《读书图》 陶艺 110cmx30cm 2014年
吕金泉 《春风吹》 陶艺 45cmx23cm 2020年
孟蕾,设计学博士(师从吕金泉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后(师从蔺宝钢教授),副教授,主持2021年国家社科(艺术学)基金“丝路沿线传统陶瓷技艺谱系构建与创新应用研究”1项,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第66批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等多项省部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