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宣德官窑青花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烧造数量上也是空前的,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的任务。其中青花占大多数,由此可见其烧造规模、数量之大。产品不仅供宫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为商品大量行销海外,以及对国外入贡者的答赠,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1)胎釉
明宣德瓷器胎体比永乐朝厚重,胎质精密细腻、洁白坚硬。宣德青花瓷的胎体洁白细腻,凝重灵巧,轻重适度。釉面肥厚莹润,有“肥亮感”,釉层表面有较密的“橘皮纹”。梅瓶、大盘、大罐多是无釉白色细砂底,用手抚摸十分光滑,足边有火石红斑点。中小件器物是釉底。民窑器胎体使用瓷石加高岭土制成,白净,瓷化程度好,与永乐民窑器相比胎体减薄。
釉面多橘皮纹是宣德青花瓷的突出特征,釉质肥厚细润,釉面多白中泛青,在青花瓷器身器足的边际、棱角等转折处,常有呈水绿色的积釉。有的釉面气泡密集,大小不一,呈乳浊状。琢器的器里釉汁流淌不均,可见垂流痕。清代仿宣德器中,特别多乳浊现象。雍正时仿宣德器最多,但釉色青中泛白,釉泡大小一致而无层次,橘皮纹过于规整,也不自然,现代仿器的釉色过深,釉层却薄,有的没有橘皮纹。
(2)青料
青花用料有进口、国产两种,以进口苏麻离青料描绘为主。明万历年间王世懋《窥天外乘》一书记载:“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腙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也曾提到。绘制纹饰时既有单独使用,也有混合使用,往往是根据纹饰的不同而决定使用那种钴料描绘那个部位的纹饰。在绘制时常使用国产料淡描勾线,进口料渲染。
明宣德青花龙纹罐
苏麻离青这种进口青料,含铁量特别高,含锰量低,故称“高铁低锰”料。苏麻离青发色深沉浓艳,在炉火气氛好的情况下能烧出宝石般的色泽;含铁量高容易使发色呈现深蓝色,色料凝聚厚处会形成黑褐色的结晶斑点,在一定光线下有锡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结晶,用手抚摸釉面凹凸不平。如果此处釉层薄会出现干涩、无光的现象;国产钴料呈现一种色泽蓝中带灰,没有黑褐色铁锈结晶斑点;另一种发色清淡,有晕散现象,色泽幽雅;在进口和国产两种色料混合使用时,发色明快,呈色浓重与淡雅相间,具备两种钴料的特点。
(3)造型
宣德青花造型丰富,形体多种多样,十分富于变化。从几厘米的鸟食罐到几十厘米的大罐、大缸应有尽有。
瓶有梅瓶、玉壶春瓶、胆瓶、贯耳瓶、四方倭角瓶、折方瓶、天球瓶、宝月瓶、扁腹绶带葫芦瓶等。壶有执壶、葫芦口执壶、玉壶春执壶、方流执壶、军持、扁壶、背壶、梨形壶、僧帽壶等。
罐有壮罐、蟋蟀罐、盖罐、直口罐、出戟盖罐、鸟食罐、荷叶盖罐等。
碗有撇口碗、花口碗、墩式碗、菊瓣形碗、鸡心碗、合碗、卧足碗、高足碗、十棱高足碗等。
盘有敞口盘、撇口盘、折沿盘、菱花口盘等
(4)纹饰
宣德青花图案以线条流畅、纹饰豪放生动著称。夔龙纹样用于青花瓷始于宣德朝,至成化时已成为瓷器上的典型图案,后世亦多延用。画笔分实笔和勾勒渲染两种,实笔多为细线条,勾勒渲染多为粗线条和纹饰,线条流畅,纹路清晰,有一气呵成之感。纹饰粗犷、随意点绘没有轮廓,俗称“一笔点画”。
综观宣德青花纹饰是取材范围广泛,构图有新意,装饰手法丰富,绘画讲究恢弘壮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