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梅瓶引发的诗酒故事
2021-12-10

       国逢盛世,我有喜事。

       国庆前夕,江西省博物馆研究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吉州窑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品三大师送我一只他最新烧制的吉州窑黑釉剔刻梅花纹瓶。

       梅瓶造型朴素古拙而又精致高雅,小口,圆唇,短颈,丰肩,内凹足,底部镌刻行草“劉”字铭。梅瓶通体施黑釉,纹饰部分露黄色胎,瓶身剔刻折枝梅花一枝,花开五朵,花蕊用褐彩勾画,匠心营造出一种梅花“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美妙意境。

       梅瓶素有中国瓷器“第一造型”的美称,代表着中国古典审美的巅峰,它以颀长优美的体态,博得了上至达官显贵,中至文人墨客,下至市井小民的青睐。我能收藏到中国陶瓷历史名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获得者——刘品三大师的这只吉州窑梅瓶,可谓三生有幸。

刘品三大师作品《吉州窑梅瓶》

       在我看来,相互懂得最重要。

       刘大师是懂我的,梅瓶入室,或清供,或养花,或盛酒,只在以此慰藉一颗向往自然山水的心;我也懂刘大师,尽管已到耄耋之年,但他仍然拥有一颗“关注、肯定自己精神需求”的心,他分明是在汇爱入瓷,以瓷寄情,让生活的每一分钟都过得美而精彩。

       于是,我决定将这只梅瓶放到咱五粮液旗舰店里去,并请景德镇颂瓷坊的师傅设计制作了一个豆青釉的陶瓷莲花底座,然后将其与“肩缀菱花纹,宛若水晶带。晕染宫墙红,梅瓶盛酒来”的经典五粮液并列展示。

       事实上,作为一种经典的存在,梅瓶很早就成为一种盛酒重器,一直萦绕着梅香与酒香。因此,经典梅瓶当与经典酒为伍,梅瓶与酒,梅艳酒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刚好,两位好友下午来店里喝茶聊天,一位是《大美术》主编、知名评论家、收藏家、鉴赏家姚泽民,一位是安庆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知名风光摄影家吴志和。当他俩看到这两只梅酒共芬芳的梅瓶时,无不连声赞叹。

       作为《非遗之美》创始人,姚泽民非常认同五粮液在保护并弘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出的贡献,尤其是借助五粮液品牌文化专利《大国之酿》开辟“名人堂”和“非遗之美”等栏目持续报道刘品三、孙建兴、王素花、王津、陆光正、何华一、邬学强、段铖刚、洪建华、董巧兰等非遗大师、非遗技艺和非遗作品,为非遗的“中国经验”树立了典范。吴志和已不声不响地拿出他随身携带的专业相机,为我们实现了吉州窑梅瓶与川酒精华经典五粮液梅瓶的“亲密同框”,也为喜欢在朋友圈嘚瑟的我提供了美图。

       没想到,这一则朋友圈引出了一段诗酒故事。

刘晓玉《吉州窑梅瓶》

       朋友圈发出来时,刘大师的女儿、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刘晓玉正在嘉兴南至景德镇北的高铁上。她白天刚参加了在建党百年之际,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嘉兴举行的“‘器’象万千红船情——全国茶器具大师大作献展”。献展会上,她和刘大师的作品《吉州窑“燎原”瓶盏组合》《吉州窑“清廉”莲花纹瓶》分别荣获“一等奖”“特别荣誉奖”。看到我朋友圈发的两只梅瓶同框照片后,联想到“以梅而雅,因酒而兴”的梅瓶,有感于她今早在南湖上空看到的日月同辉景象,当即吟诗一首七绝《蜀客携酒寻吉州梅瓶有感》:

水华疏影两梅瓶,

日月交辉耀酒星。

古韵今风传美器,

吉州叙府醉娉婷。

       刘晓玉不愧为知名陶艺团体“冰蓝公社”成员,一群既将泥巴当艺术玩、又将艺术当泥巴玩的人,经常相约在景德镇“冰蓝公社”,除了玩泥、喝酒、清谈,还有诗和远方。所以,刘晓玉这首七绝蕴含了好几个陶艺情境和诗酒意象,显示出她旧体诗的功底。

       “调朱旋滴梅瓶水,读过唐诗再点看。”就在我和刘晓玉共同的好友姚泽民、吴志和一起欣赏她的诗并为她“两”字诗眼所折服时,她语音我——我按下了免提键:

       “你们看到我写的诗了吗?”她已从朋友圈得知我们仨在一起。

       “必须滴……”

       没等我把话说完,她便迫不及待地追问道:

       “您几-两-酒量?”

       她在“两”字上的延时,让我明白了她明知故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五-两。”我一语双关地回复道。

       “哪五-两?”咱俩心有灵犀,但她还是想知道我们对她诗意的理解。

       “两种花卉:水华(莲花别称,指五粮液莲花纹酒瓶)、疏影(梅花雅称,指剔刻梅花纹瓶);两个梅瓶:吉州窑梅瓶、五粮液梅瓶型酒瓶;两种颜色:黑釉瓷(月)、白玻璃(日);两种材质:陶瓷(古)、玻璃(今);两个地方:吉州(现吉安)、叙府(现宜宾)。”在两位好友的智力支持下,我扳着指头从“一两”数到“五两”。

       “阿立是半斤八两。”姚泽民一把夺过我的手机给刘晓玉解读道:“还有古今两个时空、日月两个星球、天上地下两枚酒星。”

       “你们真行,我服了。”她一边夸赞,一边补充道:

       “吴老师照片拍得真棒。阿立七律写得好,您赶紧和一首吧,几位好友都和了,最好在我抵达景德镇前写好,然后发朋友圈。我挂了,哈!”完全是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的口吻。

我拿起手机,看了看右上角的显示,现在离她夜里抵达景德镇北站还有两个多小时,我松了一口气。

       道别两位好友,我乘车穿行在华灯初上的北京城,凝视手机里那张两只梅瓶同框的照片,回味刘晓玉那首意境高远、语言细腻、情深意浓的七绝:一只小小的梅瓶,却凝聚着中国人的审美趣味与生命意识,既可以为我们的生活造境,又可以为我们的远方赋诗……

       我的思绪一下子由长江起点的宜宾飘移到了长江中下游的景德镇,飞到了吉安市永和镇,又由刘品三、刘晓玉父女穿越到了宋代吉州永和镇最负盛名的制瓷名匠舒翁、舒娇父女,我深深地为“新时代的‘舒翁’‘舒娇’”父女将吉州窑陶瓷事业接驳到100多公里之外的千年瓷都景德镇的传承与创新所吸摄了,我迅速打开脑洞、搜索枯肠,终于在约定时间内,和诗一首七律《当经典五粮液遇到吉州梅瓶》。

       写旧体诗就像做瓷器,是放在模子里烧出来的,而放在什么样的模子里就会烧出什么样的瓷器。 刘晓玉和我的七绝七律先后上传,遂引来陶艺大师、诗坛大家的一番热议,既有为刘品三大师的手作梅瓶和刘晓玉的即兴七绝而点赞的,也有为吉州窑梅瓶和五粮液同框“黑白配”照片而称道的,更多则是对我七律诗的提点——

       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书记梅仕灿老师委婉地指出了我原诗中首尾两句“五粮玉液蜀山青”“宝泥蕴玉见真经”中“玉液”“蕴玉”有“二玉重出”之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代表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文跃老师提醒我务必厘清吉州窑之“永和古镇”和景德镇之“瑶里古镇”的先后顺序。

       红色纪实作家、诗人、五粮液品牌文化专刊《大国之酿》“名人堂”名人余玮老师从读者的角度,希望我对诗中诸如“刘翁”(刘品三大师)“宝泥”(即宝泥坊,刘品三大师的工作室)“琼露”及其“镌雕”“剔刻”等名称、工艺或术语加以必要的注释……

       三人行,必有我师。最后,经过反复推敲,不断优化“瑶里镇”“永和亭”前面的动词,并将“玉液”改为“琼露”,这首七律《当经典五粮液遇到吉州梅瓶》才算大功告成:

五粮琼露蜀山青,

礼遇刘翁黑釉瓶。

百侣吟游瑶里镇,

千年邂逅永和亭。

镌雕莲萼晶晶亮,

剔刻梅花朵朵馨。

瓷韵酒香飘世界,

宝泥蕴玉见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