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文化|李文跃、傅长敏2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走进陶大
为增强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了解,引导师生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10月28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文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傅长敏应邀来校,为师生带来精彩的非遗专题讲座。28日上午,李文跃作了题为《传统陶瓷变革——景德镇“珠山画派”崛起及其特色》的讲座;28日下午,傅长敏作了题为《粉润清逸》的讲座。此次讲座也是我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2021年)”研培班的一项内容。

讲座中,李文跃以“珠山”这一地名的由来为开端,引出珠山画派的发展历程并介绍相应时期的珠山画派画家及其作品,系统讲述了珠山画派的绘画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的不同特色,其创作手法、内容等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他表示,清末民初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具有创造力的时期,“珠山画派”即是清末民初异军崛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域性绘画流派,在中国陶瓷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他详细讲解了珠山画派的萌芽初创、成熟及发展时期,从开创浅绛彩瓷绘画到创立“新粉彩”瓷画,再到现如今青花瓷画的革新与高温色釉绘画,珠山画派始终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改良创新,发展进步。
李文跃指出,珠山画派的绘画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珠山画派“以瓷代纸,以画入瓷”;二是其作品由传统工艺装饰性向绘画艺术性表现转变;三是作品融诗书画印与绘画者个性特色为一体;四是作品富有时代性与典型地域性特征。他通过介绍“珠山八友”等具有代表性的珠山画派画家,赏析其创作特色,让大家更加了解珠山画派的绘画特色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讲座中,傅长敏首先讲述了其从事釉上粉彩装饰几十年的成长历程和心得。她就自己对粉彩仕女人物瓷画创作的研究,从恽寿平的“没骨”花卉、珠山八友的“新”粉彩陶瓷绘画以及文人画思想等方面,结合景德镇的制瓷工艺发展,阐述了粉彩自唐代以来的发展及粉彩仕女人物瓷画的时代审美语言魅力。她表示,粉彩效果粉嫩清逸,淡雅柔丽,是景德镇釉上彩绘形式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傅长敏就如何创造出符合大众审美特征的新粉彩提出两个建议:一是加强艺术修养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功课,应当阅尽名人大家的作品,并从中汲取营养。二是现代艺术创作要挖掘人们的内心世界,关注人文气息,用多角度的视野来观察生活。此次讲座她围绕粉彩瓷画的装饰艺术性,讲述了粉彩的历史与审美发展以及粉彩与新彩画的艺术特征,展示了众多优秀大家的粉彩瓷艺作品,并对粉彩瓷画的传承与创新进行了展望。

李文跃,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擅长粉彩与墨彩。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粉彩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景德镇陶瓷大学硕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泰国东方艺术大学博士生导师,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二级教授、研究员,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撰写出版《景德镇粉彩瓷绘艺术》《景德镇陶瓷史·现当代卷》《景德镇粉彩瓷》《图案与装饰基础》等学术理论专著与教材多部。李文跃的陶瓷艺术作品功力精深,语汇新颖,真情内蕴,古朴造化,在历史传统和现代艺术的时空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陶瓷语言,他将粉彩瓷的粉润柔和与墨彩瓷的清丽雅致融为一体,创立“粉墨彩瓷”瓷绘艺术。其瓷绘作品《十八罗汉图》获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并有《水乡》等作品在国内外艺术大展中多次获奖,《九老观画》《唐人诗意图》《丝绸之路》等陶瓷艺术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馆藏。

李文跃作品《伯乐相马》

李文跃作品《文姬归汉》傅长敏,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粉彩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二级教授,赣鄱英才555工程江西省文化领军人物、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景德镇市政协委员。其自幼在父亲、著名国画家、陶瓷美术家傅尧笙的艺术熏陶和严格指导下学习素描、水粉画、国画和陶瓷绘画。1986年又师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山水画家孔仲起、卓鹤君等学习山水绘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其人物画作品无论构图、色彩都表现得非常素雅、清淡。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格调高雅脱俗。山水用笔灵动、形神交融、山色氤氲、意境深邃。

傅长敏作品《斑斓》

傅长敏作品《风荷》

投稿&联系我们xywtg123@163.com文 | 徐观娣 史印妮刘虹燕图 | 徐观娣沈佳杰实习记者 |周真妃 苏婕路芸风 周志峰编辑 | 胡骏审核|计颖兰茜 姚梦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