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程就像盛夏的篝火晚会一样炫酷!将上好釉的素坯放入窑中,快速升温至1000℃左右时,坯体被烧得通红,用火钳夹到放满木屑的铁桶内焖烧,然后投入清水中急速冷却,变成了釉色光怪陆离的陶瓷...
拉坯+剥釉乐烧 John Dermer(美国)
我们称之为乐烧或Raku的烧成工艺,严格意义上是美式乐烧或现代乐烧,与被日本茶人奉为茶器之王,有着侘寂之美的“楽焼”的确存在承继的关系,但烧成方式、呈现效果、表达理念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黑乐茶碗烧成后 小川裕嗣(日本)
既然讲的是现代乐烧,那就绕不开一位先驱人物:被誉为美国“现代陶艺之父”的彼得・沃克思 (Peter Voulkos)。
1954年,30岁的陶瓷创作者沃克思在洛杉矶奥蒂斯美术学院任教时,对毕加索和米罗的抽象派陶瓷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陶瓷要突破纯艺术纯功能的藩篱,成为艺术家表达情感和审美的载体。
彼得・沃克思(Peter Voulkos,1924-2010)
这一年,沃克思创立了陶瓷工作室,发起建立陶艺系。他的理念和作品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被坚守传统的老一辈陶瓷艺术家所接受,甚至被嘲弄和轻视,认为这些放弃了优美、高雅品味的作品为陶瓷艺术敲响了丧钟。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新的、不受约束的风格逐渐为更多的年轻陶瓷作者所认可并仿效,这一现象标志着现代陶艺的发端。
乐烧正是在这一时期被引入美国,由于最早出自日本桃山时代的乐家,所以英文译作Raku。
沃克思作品展(1961-2001)
1960年代,与沃克思亦师亦友,同样有着艺术敏锐感的陶艺家保罗·苏特纳着迷于对陶瓷烧成方法的探究,他认为东方乐烧技艺所蕴含的即兴表达和开放性正是现代陶艺创作所缺乏的,也预测到了乐烧给西方陶艺带来的可能性。
苏特纳带领一批先锋艺术家创造性地将抽象表现主义与受日本匠人膜拜的侘寂美学相结合,尝试改良乐烧繁冗的烧制技艺和内敛的表达理念,并由此发展出西方特色的现代乐烧和低温盐烧工艺。
现代乐烧采用了两段烧成,破了传统乐烧自然冷却的工艺特点,先将坯体低温素烧,再上釉二次烧制,当窑温达到1000℃并持续一段时间后,取出作品迅速放入盛有木屑、麻布、报纸等有机物的铁桶中,使其在密封空间内高温自燃。
密闭空间内氧气逐渐减少,部分有机物转化为碳化合物附着在陶瓷表面,再从桶中取出时迅速投入冷水中,使作品随机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色泽变化,这种自由形态和乐烧形成的色彩被苏特纳称为“愉快的意外”(Happy Accident)。
1981年,苏特纳在演示乐烧



拉坯+乐烧 苏特纳(美国)
时至今日,这一带着明显表演性的烧成工艺在欧美乃至全世界依然流行不衰。与传统乐烧不同,现代乐烧更注重材料和过程,不被传统工艺、装饰、釉料束缚,因而是一种不断演进和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拉坯+乐烧 Gres Clases(智利)
除了前文说的,利用木屑、报纸、亚麻、金属纤维等有机材料与坯体一起熏烧以表面增强效果外,釉也是重要的要素之一,其中较为特殊的有剥落釉。
剥釉乐烧的原理是,利用釉料低于泥料熔点这一特性,在急剧升温过程中,釉层熔融并逐步玻化,这时坯体在高温作用下具备一定耐热冲击性,强还原时遇冷作用下局部釉层产生开片,阻挡碳元素渗入,从而达到设计者想要的效果。
烧制完成后,可以在陶瓷坯体表面形成光怪陆离的效果,从绚烂的金属光泽到自然的开片裂纹,从质朴的拉坯手纹到变幻的烟熏效果,有着其它烧成工艺所很难达成的呈现效果,让陶艺创作无限延展。
乐烧材料、工具、窑炉

拉坯+剥釉乐烧 Helen Rondell(英国)


雕塑+剥釉乐烧 Denis Di Luca(意大利)
在中国,乐烧有着广泛而深厚的根基,山西平定砂器、四川荥经黑砂器、内蒙赤峰砂器都与乐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山东陶艺家曲冰老师是国内剥釉乐烧技术创新的佼佼者之一,形成了黑白表现强烈的本土剥釉乐烧方法。
曲冰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将碱熔快、硼熔块、瓷土按4.5:4.5:1比例配制成乐烧釉,将燧石、瓷石按6:4比例配制成隔离剂,隔离剂帮助熔融釉层在完成渗碳过程后顺利剥落,剥釉乐烧因此得名。
拉坯+剥釉乐烧 曲冰(中国)
剥釉乐烧作品,不但有开片而形成自然的肌理,而且开片缝隙间由于渗碳而显得格外清晰,黑白对比自然,从而形成独特的丰富的美感。 装饰和肌理可以人为,而乐烧之后的美感却不受左右,效果无法预期,只能任由火焰在器物上留下自由的印迹,正因如此,对乐烧工艺的探究才更让人痴迷,其中所表现的是更深层的关于泥与火、时间与空间的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