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美院陶瓷系2021届硕士毕业生(下)
2021-06-25

陶瓷艺术设计系          2021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共有9名硕士研究生:余梦彤、丘广宁、管文晶、刘达、付航、从琳、顾媛、刘孟为、黄尚于今年毕业。在韩美林、白明、章星、王辉、杨帆、刘润福、尹航几位导师的带领下,分别于景德镇、宜兴、德化、上虞等地完成创作。作品涉及现当代陶瓷艺术、传统陶瓷艺术和日用瓷设计三个方向以及陶塑、瓷塑、器皿、行为、影像、装置等多种表现形式,展现了硕士研究生结合当下社会现状与自身经验对陶瓷材料多样且深入的理解与表达以及系统地展开创作研究、创新地探索展现方式的能力。

       本系列推送将分两期展示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创作状态与作品,本篇推送为下篇。

 系主任寄语  

       每年给毕业生写一段寄语我都极为用心和谨慎,因为形式上是写给你们的,其实是写给我自己。疫情使你们的身心不由自主地关心时代,并对生命产生更多的尊重和思考,这是大学课堂里给不了你们的。正因为如此,才让你们的表达和作品具有了不一样的面貌。你们作品中呈现的人文关怀和温暖比之你们的技术和观念更让老师感到欣慰。

       陶瓷是由人类发明的在物质形态上最接近“永恒”的材质,而“永恒”在我们的文明进程中,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都是不由自主捆绑在一起的话题,是“永恒”带来了我们对“脆弱”的理解,而陶瓷动人心魄的美恰恰体现在“高贵的脆弱”上。所以陶瓷艺术才具有了世界性的审美共性和超越于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语言方式。

      “人生最大的遗憾,是一个人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这是海明威的名言。而我却希望你们不仅拥有鲜活的青春,同时可以借助你们愿意追随的勇敢而富有创造精神的贤者和智者的人生和文字,提前获得对青春的感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仅是清华校训,更是这个时代弥足珍贵的品质和艺术家最重要的特质,这10个汉字的伟大内涵由你们通过各自富于才情的新的艺术形式来获得体现和传递,是老师对你们最深切温热的期盼和祝愿。

       陶瓷艺术是古老的艺术,却又是世界上最具活力且常葆青春的艺术,它与生活息息相关,而生活才是你们终生需要学习的。感谢你们!老师常常是借助你们获得对生命和希望的新的理解!

白明 教授

陶瓷艺术设计系主任

 

图片

图片

       作品以管状形态为出发点,以陶瓷材料为载体。通过不同管状的曲线造型变化展现器物的流畅形态与立体空间。作品在同一空间中表达静谧、动势,物性变化中的坚韧与柔软。将碰撞的元素应用在陶瓷设计语言中,最终以陶瓷的刚性状态述说柔美线性,微妙的情绪语言伴随管状造型的流转相融相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永结》

陶/40*25cm(5件不等)/2021

图片

       生活的轨迹不只如无交集的管状向两端无限延伸,同时也会在途中缠绕着产生紧密联系,有些关联紧紧捆绑,有些关联间则存在空隙。

       作品述说紧张与舒朗的情绪是相互依存于生活的另一种状态,生活的体验总是在截然不同的境遇下得以释然。作品运用“结”的形式与“展”的状态形成对比,表面以刮削的自然肌理摆脱标准化状态的“锐气”,将陶瓷作品更大程度回归原始状态,减少刻意的追求。

-展览现场-

图片

图片

图片

《如隙》系列

陶瓷、银/25*25*40cm/2020

图片

       《如隙》系列的设计灵感来源是想借老匣钵本身特有的千烧百炼,岁月侵蚀的独特美感“老物新用”,用金缮、金工等工艺技法进行修复式再设计,搭配耐火紫砂泥料制成的煮水壶,以石窟古迹等题材作为肌理装饰,斑驳且富有层次的质感能够展现出时间与空间所留下的独有印记。在特定的茶环境中更添趣味。当炉火燃起,白驹过隙,茶烟缥缈处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同时这套现代陶瓷煮水器设计也在探索综合材料在陶瓷艺术设计中的多种应用方式。

图片

图片

       本系列煮水器的一大特点,是其中的加热炉体均采用将残损的老旧匣钵结合综合材料进行修复式设计的方法制作而成。匣钵本身也是由陶瓷材料制作而成,它的作用原本是作为窑具在烧窑时为放置其中的陶瓷器物提供保护,现如今由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柴窑烧制的方式相比过去已经逐渐被燃气窑、电窑所替代,使得匣钵这种传统窑具在现代陶瓷烧制中的使用逐渐减少。由于对这类陶瓷器物所产生的时间流逝感的兴趣,我收集了一些年代相对久远,带有“窑汗”等柴烧痕迹明显的老匣钵,将其破损的部位用金属等综合材料进行修复式设计,在保留匣钵本身特有的“历史感”的基础上,添加适当的综合材料元素进行对比处理。 

图片

图片

图片

《璞蕴》

紫砂/35*20*30cm/2021

图片

       本套煮水器名为《璞蕴》,其中煮水壶与配套的加热炉体均使用耐火紫砂泥制成,造型整体简洁大方,采用方圆结合的特点,运用了“方中寓圆”的造型语言,蕴含着方圆之间相互转化、相互融合的思想,柔和的线条中蕴含着饱满的张力和丰富的线面变化。同时设计灵感还来源于新生的孩童,单纯质朴,可爱讨喜,犹如璞玉一般虽然未经雕琢却有无限的可能性。细节处也考虑到实用性,如壶盖的出气孔设计成了向前斜开,这样便使得壶体造型设计中较为偏矮的提梁也不会烫手,并且整体重心偏低,作为一把煮水壶来说不论是在视觉上还是握感上都能够带给人一种舒适的安全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过影浮沤》

瓷/70*70*60/2021

图片

《过影浮沤之浮沤》

图片

       《浮沤》作品女孩身上装饰有纤薄的树叶,象征着新生的活力和生命力,符合妙龄小女孩的形象带给人们的联想。表达世间美好的事物是容易逝去的,恰似小女孩的童真和树叶的长青,终将凋零的树叶落在底下的躯体之上,完成生命的轮回。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过影浮沤之观照》

图片

        《观照》作品中的人物设定为端坐的垂钓少女形象,在时光静静流逝中观照当下自身的内心世界,在每个形象几乎一样的人物上,我将她们以不同的花卉装饰,代表着在和谐统一的外表之下的每个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不同个体对于相同环境的当下感受是不一样的。这也是社会芸芸众生的一个缩影,在统一的社会运行法则之下各自拥有独立的灵魂和思考。表现若刨除掉情绪表象的差异,终会像群聚垂钓一般达到一种相对和谐的状态。反观自我如同一场修行,放大后的心量可以容纳所有的过影与浮沤。

图片

图片

《过影浮沤之过影》

图片

      《过影》表达当梦中和现实生活发生交汇,醒来之后一情一景都历历如在目前,却分不清事实是否发生过,仿佛时空错乱。因此《金刚经》中用“梦”、“幻”、“泡”、“影”比喻抓不住的世事。梦中的经历虽假,却也在梦中确确实实地感知过了其中的喜怒哀乐,可能永生难忘;现实中的经历虽真,却也可能朦胧恍惚,转瞬即逝,像过影,亦像浮沤。

图片

-创作过程-

图片

图片

图片

       此次作品的形式以雕塑类的人物形象为主,且精致细腻的白瓷最宜表现少女形象的纯洁美好。福建省德化陶瓷产区特有的传统“中国白”享誉海内外,以其纯净细腻的瓷质和精湛复杂的瓷塑工艺创造了在中国陶瓷史和雕塑史上独一无二的瓷塑艺术。回顾此次在德化陶瓷产区进行创作的生活,就如同其手作一般纯粹和平静。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以人物形象为主题表达情感思想,基于德化传统瓷塑这一材料和工艺,在材料的选择、造型与成型、翻模、注浆、粘接等工艺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实践和创新尝试,作品的具体细节和制作工艺随着创作的推进一直在不断调整和完善,新思路、新工艺的学习与挑战不断影响着作品的最终呈现。

图片

《与沏withtea》系列一

瓷/80*50*28cm/2021

图片

       本套茶具设计从实际应用需求出发,注重实用性,在此基础上协调美学设计,通过这样的方式,希望借助本套茶具传达功能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设计协调之美。然而在设计推进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功能性和美观性冲突的情况,笔者的解决策略是选择功能性作为先决锚点,在进行设计取舍时从功能性的角度出发,在不伤害实用性的前提下调整产品的造型,主要通过装饰、材料等手段提升观赏性,使产品的内部结构和外在审美达到和谐统一。

图片

        受到了TEASTONE和HEI茶具设计的启发,加入了加热底座的设计,同时有烧水,保温,壶承的功能,缩小使用时茶具的空间占用。但目前市面上的煮茶器有一个问题,就是茶水煮好后在保温的过程中,越煮越浓,变得苦涩。所以决定通过内部结构的设计:可拉伸茶漏。

《与沏withtea》系列二

瓷/80*50*28cm/2021

图片

       当茶水煮好后,通过连接着茶漏的链子改变茶漏的位置,使其离开茶水,遂茶水在保温的过程中浓度不再变化,继续保持良好的风味。选用银质的茶漏还有软化水质的效果。这个结构的设计在与沏系列和指纹系列都有体现。

图片

       基于适应当下多元化审美需求的考虑,我决定在“与沏withtea”系列一的基础上增加一款保留基本功能和造型,但有不同美学表达的茶具设计,通过白瓷壶体的表面肌理展示陶瓷的材质之美,同时也可以适应不同的办公场景风格。

       在装饰设计的过程中,我受到了梯田的启发,梯田是丘陵地区特有的波浪式断面和条状样台阶式的田地。梯田是大地的艺术,原本是为了提高灌溉效率和改善水土流失,人为修理成特殊田地形态,由于丘陵地区不规则起伏的地貌形态,使得梯田的线条韵律优美而具有节奏感,形成了极具特色且壮观的自然景色。

图片

       壶身表面的纹理由多条平行且距离相等的弧线或直线排列组合成的面,和不同走向的多条平行线构成的面,通过分割和重新组合,形成弧线与直线的对比,线条不同弧度的对比,线与面的对比。平行线组成的块面如何划分,线条的弧度和走向如何设计,是装饰能够呈现和谐美观的视觉效果的关键点。在参考了一系列优美的梯田图案的构成,并做了许多线条组织的搭配效果图进行多番对比后,最终的呈现效果也令人满意。

图片

《指纹系列》

瓷/60*40*32cm/2021

图片

这一组设计的灵感来源是“指纹“。指纹是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个人标识,指纹在古代用作签字画押,是一个人身份与承诺的象征。现代科技日新月异,指纹的应用愈加广泛,出入海关口的闸机需验证指纹,解锁个人电子设备,公司上下班打卡机器等等,当代识别技术下,指纹已经成一个人的身份鉴别的标志。将指纹元素运用到设计中,缘于某次我将自己的指纹不小心印在刚刚做好的泥坯上,当下的第一反应是赶紧擦去。但当我凑近认真观察时,发现泥坯上的指纹线条根根走向分明,光滑的泥坯表面落下的是一个完整而清晰我的指纹印记。当下我意识到,这次偶然的失误,使我和我亲手创造的作品之间多了一层更直接、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近似于签名和印章,但又不同,名字是后天被赋予的,印章是人为雕琢而成的,而指纹是与生俱来的个人标识。

图片

图片

       出于视觉效果和隐私安全保护考虑,将指纹的线条元素放大,夸张,变形运用到茶具表面的装饰设计中。在泥坯上做减法赋予指纹线条体积感,给指纹增加触觉效果。指纹区域涂上金属釉上颜料,和无光白釉面产生对比丰富了视觉层次,强化了视觉效果。目前这组产品装饰效果选用的是笔者自己的指纹,日后如果有将“指纹”系列正式推向市场的可能,考虑到当下年轻一代的个性化消费趋向,可以提供个人指纹定制款式服务。

《枯荣》 

陶瓷/60*15*25cm/2017

图片

图片

《漫延》

陶/300*100*63cm/2021

图片

图片

       呈现了个体火焰和集群火焰的特殊关系——一把火是火,集群则是一片火。这种个体与集群的关系,就像艺术作品一样,可以组合也可以单独呈现,都具有各自含义。陶瓷材料与火焰元素的关联性独特,因此作品采用这种低温坑烧,尝试表现更加接近自然的陶土与火焰的原始内蕴。

《颂》

瓷/25*25*43cm/2018

图片

       歌颂冰冷和热烈,白瓷总是令人有一种奇妙的臆想,矛盾的自我糅合,经历水火相侵,得到一种存在脑海中的梦幻感受。记录并表现这种感受,我尝试创作了这组白瓷作品。陶瓷艺术在我们心中留下印象产生某种共鸣,结合她奇妙的特质,通过媒体艺术有声的动态形式来记录和呈现。

《浴火重生》

瓷/45*40*10cm/2021

图片

图片

       《浴火重生》是一组对火焰形态和泥土雕塑语言的综合研究表达。火焰空灵飘逸、通透流变。作品采用拱门环形,纳空于其中,借鉴佛教艺术中的佛背光火焰纹样的表现形式,贴近自然。陶瓷作品保留亲切的自然泥塑机理,使火焰自然又极富变化,形成了较为具象的火焰形态和融合东方本土独特审美的太湖石空洞镂空的造型语言。同时尝试引导观者纳心于其中,塑造禅境美学的精神意象。作品具有远古艺术的气质,也呈现了富含时代语言的艺术形式。

《谁偷吃了我的糖》

釉上彩/陶瓷皮影/60*25*0.5cm(尺寸可变)/ 2015

图片

       瓷的剪影,轻盈,易碎,演绎着文化中陶艺作品在扮演的角色,也挣扎着打破自我,解放束缚。我用传统的元素重新组合成一个包含视频等多种媒介的现场,追寻自己从何处来,欲往何方。

《镇》

陶、化妆土/ 23*20*43cm/ 2018

图片

       本科毕业后的几年,我继续探索传统艺术和文化之于个人和群体的意义。从石窟中的造像,到镇守宅邸的狮兽,深入民族和本土的物象,意象成为我最感兴趣的事情。抟土成器,抟土成塑,贯穿于历史长河的精神意象一定是先贤在传达某种内涵。含混,质朴富含气韵的默默在传达中观之思,抱元之想。

《腹式呼吸》

陶、化妆土/ 23*20*43cm/ 2018

图片

       通过陶艺中泥土的本体语言,尝试表现传统艺术中“狻猊”的形象,在造型语言和造型内容的摸索中不断变化方式,寻找一种古朴的和谐。

《流变》 

陶/ 20*20*8 cm/2019

图片

       静谧的黑陶取自川流不息的自然土地,凝练了流水无心的痕迹,静置于茶桌上,仿佛岁月和人事的流变都能随着茶水潺潺化于心田。

       泥土是自然中大地的血肉,细腻的土质在雨水的冲刷下褪尽铅华,留下玩味又丰富的痕迹,《流变》的静谧与自然常常让我陷入思考,如同听雨一般,无意中开始冥想。

《炁》

陶/坑烧/37*35*7cm/2018

图片

       我想一定有更有趣的思考方式,像中国古人一样去审视,去观察。创作的过程不仅需要发现艺术,更需要创造艺术。《炁》蕴藏着我对这种思考和生活方式的感受,淡雅的陶土色泽质朴含混不失丰富的变化。低温坑烧的方式赋予陶土更加情绪化的表达,这是有情绪的形色,也是有涵养的内蕴表达。炁出自“先天一炁”,它流动运行仿佛昭示自然在变化在运转的神奇奥秘,既是在思考的感受提炼,也是下意识的触土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