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观鱼乃是文人雅好。
曾有言观鱼应早起,日出之前,不论池塘还是盆盎,鱼儿游曳于水草清泉碧波之间,伴随着阳光缓缓投进这碧水间,幻化成波光粼粼的样子,好不美妙。
蛮荒时代开始,人们对鱼充满了一种神秘的崇拜感,进而产生了鱼纹图腾。
从历代绘画、雕塑、工艺品、服饰、文学戏曲、吉祥语等等,鱼文化已经深深的融入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产生的各种寓意,更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也增添了许多乐趣。
过年的时候我们送上祝福会说年年有余;看到特别漂亮的女孩子我们会形容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工作事业上的得心应手我们会形容如鱼得水;关系密切、感情深厚我们也会说鱼水情深。你看,“鱼”已然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瓷器中,鱼藻纹也是青花瓷中较为经典的纹饰。早至元代时期,鱼藻纹就已经盛行起来。
元代鱼藻纹大多画鳜鱼,大有“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诗情画意,寄托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爱的向往。明代以后则多画鲤鱼,寓意“鲤鱼跃龙门”,是众多文人的愿景和情怀。到了清代,鱼就被画得更为雍容华贵,配以绿色水草,装饰效果可谓达到了巅峰与极致。
钟家窑在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上创新了纹饰,使器物不仅保留了鱼藻纹经典的神采,也汇聚了钟家窑的风格,纹饰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钟家窑绘制的鱼,讲究“生动鲜活”。
“生动鲜活"四字讲起来简单,但要画成那绝非易事,非一朝一夕的画工而能成的。
画中无水,但鱼要如行游在水上,因此画师需要将鱼放松、自如、松弛,用细腻的手法以青花传神的勾勒刻画出来。鱼身肌理要足够的灵动,甚至眼神也要顾盼有神。
杯身通体以青花满绘鱼藻纹,水草间以浮萍、杜若点缀,留白处绘鱼纹,莲花荷叶错落有致,荷塘之中鱼儿似静似动,形象鲜活,造型各异,让人想端起细细观赏却又怕惊扰了鱼儿,打扰了这美景。
画面虽无直接绘水纹,但却能感到水藻飘动,鱼儿浮游逆流争上,精气神十足,再加上青花料添釉烧制后浓淡相宜,浑然一体。鱼儿凭跃之姿描绘精细逼真,粗中有细,细中藏意。
《三秦记》中记载:“大鱼积龙门数千,不得上,上者为龙,不上者鱼。”古人形容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为跳上龙门。因此,鲤跃龙门便成了飞黄腾达的象征,望子成龙也由此演变而来。鱼藻纹,形态准确,描绘精致,水藻飘动,鱼儿浮游,水藻漂动显示水的流向,令人感受到水藻鱼乐的意趣。
鱼藻纹系列杯子我们做了三款设计——盖碗、卧足杯、撇口杯,同时还有一些茶具配件盖置以及茶叶罐等。
盖碗:此款鱼藻纹盖碗钟家窑在古代传统器型上加以改良,为符合现代人体工程学,使中碗口沿更加外撇,这样更利于品茶,中碗碗足与下托的托口契合度完美,手端杯托时整体更加平稳,使品茶、赏器体验感俱佳。
卧足杯:通体施玻璃釉,半透不透油润光雅,张弛有度,韵律十足,光凭杯身形制就能让人充满想要持握的欲望。
撇口杯:最常见的茶杯样式,杯口略往外撇,腹微敛,滚圆圈足,杯胎薄,胎质细润,能聚香、聚味,令茶汤入口更为圆润。
茶叶罐:传统柴窑工艺烧制,松木与火焰的融合升华使得水蒸汽与釉料发生碰撞,烧制出的釉色更加透亮,润泽,颜泽深浅不一,气泡匀润,1000毫升大容量,贮存更加安心。
茶席之上,件件动情。
时至今日,鱼藻纹之“祥瑞'寓意一直绵延。希望这种在600多年文化历史中占一席之位的纹饰,能给你带去很多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