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后期,景德镇从国外引进了一项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制瓷技术,即等静压成型及其配套烧成设备煤气隧道窑(素烧和本烧)。因为该项目总投资为4369万元,为了方便,相当一段时期,景德镇人习惯称这个引进项目为“4369工程”。3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4369工程是怎么得来的,期间,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我们采访了两位主要当事人。
辜振启,1937年出生,武汉人。曾任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副经理,高级工程师。
於石生,1938年出生,湖北黄梅人。曾任为民瓷厂厂长,高级工程师。
辜振启说:“我1957年从湖南长沙有色金属专科学校毕业。我是从老家武汉考上湖南的,毕业后分在德兴铜矿,1966年来景德镇,在矿山管理处,当时这个部门是江西瓷业公司下属的一个部门。1985年担任陶瓷公司部门主要负责人(技改部),1987年任副经理,主管技术改造工作。1992年发改委少一个懂陶瓷的人,就把我调去当副主任。我当领导也是机遇,我是一个外地人,1978年,市里搞技术职称,评工程师,那是第一次搞,比较严,全陶瓷系统60多个人都在电瓷厂那里考试,考上的只有20个人。这以后就得到重视,当科长、当经理。”
“当初搞这个4369项目,是有一定背景的。70年代的时候,市里的领导总觉得景德镇陶瓷比较落后,虽然有金字招牌,但工业化程度不高,产品档次低,跟国内其它产瓷区比也有差距,跟国外比差距更大。我们得国际金奖(人民瓷厂)的最好餐具也只卖50元左右,而国外的餐具单价是上千元一套。我们也想搞高档瓷,成立高档瓷指挥部,在为民瓷厂那里,舒圣佑亲自抓这个事,最终也没有很好的效果,最后这个地方(玉风瓷厂)拿给了省里,包括省陶研所都归省轻工业厅管。后来,国家搞改革开放,提供了机会,允许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陶瓷公司也想引进国外的先进制瓷技术和设备。开始准备引进日本技术,通过接触,发现日本人比较保守,给你讲技术的时候,不给你讲彻底,讲一半留一半。于是决定把目光转向欧洲,因为德国、英国的制瓷技术都不错,比如英国都是皇家瓷厂、宫廷用瓷,价格高的出奇,但质量确实过硬。美国的制瓷技术不算先进,他也是陶瓷进口大国,后来通过查找资料,就把目光锁定德国(西德)。”
“1985年,陶瓷公司第一次自己组团到德国考察(以前没有单独组团,出国考察都是‘搭车’性质的),我是团长,成员有为民瓷厂的於石生、张大伸,红星瓷厂的朱平湖,陶瓷公司的林云杰,省经贸厅的陈静华。我们主要到了两座城市、两个公司,参观考察了处于特里尔城市的瑞奇公司。这是一家机械设备公司,等静压成型机就是这家公司生产的。另参观考察了位于纽伦堡市的雷德哈姆公司,这是一家专门制造窑炉设备的公司。1987年光明瓷厂引进的煤气本烧隧道窑就是这家公司制造的,这两家公司分设在德国的两座城市,但他们长期合作。因为我是团长,考察路线是我设计的,从南到北,凡是与我们有合作意愿的我们都记录下来。我们准备了日志本,每天晚上回到宾馆都要记日志,有好几本,后来搬家当废品丢了。除了这两家公司外,还参观了德国的其它一些公司,总的来说,他们的管理水平、产品质量、生产效率,我们都感到很惊讶,比我们强得多。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到奇瑞公司参观,不但硬件上,如工业卫生、工人操作、设备工具摆放等无可挑剔外,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年轻职员上岗首先要到专门的实习基地进行生产实习。他们的实习不是图形式走过场,实习期满要进行考试,包括理论和实践,最终还要看你实习的产品能否达到质量标准,达到标准才能正式到企业上岗生产。他们那里也有国营性质的瓷厂,柏林就有一家,他们的管理方式和职能机构不像我们的国营瓷厂那样复杂,他们有一个工厂管理委员会(董事会),里面选出一个经理,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由他负责,他说了算,所有人都要听他的。有权也有责,如果完不成指标就要另选高明,而如果完成的好就有奖励。”
辜振启说:“我们看他们的产品,质量上什么斑点、落渣、厚薄、变型、色面不一等缺陷根本没有,合格率都在80%以上,器型上也很现代化。原因就是他们的工艺不同,也就是干压成型,喷雾干燥,而我们还停留在泥巴成型的水平上,所以斑点、落渣、变型的质量缺陷就不能避免。干压成型方法不但能很好的克服‘变型’这种常见质量缺陷,而且还能适应各类扁平类异型品种的成型(而常规的机械压坯成型(泥压)做不到这一点,一般要注浆成型)。第二次出国考察是专门为为民瓷厂的技改项目,那一次是王伟科副市长带队,於石生及相关技术人员史振华、肖春蓉都去了。开始到德国、后到英国,主要是对比选择。通过权衡,根据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实际,最后决定引进德国的一条等静压成型生产线和配套窑炉(煤气隧道窑)。当时,这两项技术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制瓷技术。施工时,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为了把引进技术消化下来,非常吃苦,特别是窑炉,德国专家白天下班后,晚上我们的技术人员江国良等人就到现场进行记录画图,晚上没有灯,他们就打手电筒,钻到窑底下,看他们是怎样做的。这个窑的特点就是他们耐火砖的技术含量高,又稳定,又保温。同时,他们的砌筑技术及工作态度都是过得硬的。烧成过程中,把温度、压力、气氛布成12个点,先设置烧成曲线,输入电脑,由电脑控制。等静压成型线是瑞奇公司的。试产时,他们来了两个人,正常以后就回去了。窑炉是雷德哈姆窑炉公司的,他们也有专家全程参与指导。引进这个项目计划用外汇是500万美元以上,现在看来不算什么,但当时就不得了。当时的目标是单件换汇达到一美元,年产600万件高档日用瓷。”
辜振启说:“关于七五技术改造和4369工程,我讲两件具体事给你们听。一是技改项目来之不易。那时,技术改造的概念还没有形成共识,认为可有可无,我们报七五技改项目,包括4369工程到国家计委、经委,可迟迟批不下来,我很着急,就给当时的国家计委主任宋平写了一封信,信不长,300来字,反映说景德镇的七五技改项目跑了两三年始终批不下来,到底是什么原因。计委的同志把这封信交给了宋平,一个月后,项目就批下来了。开始我也没有讲这件事,后来,陶瓷公司和市里都知道是我写了信给宋平,项目才批了下来。若干年后,国家计委的同志来景德镇公干,他们问你们这里有一个叫辜振启的人吗?当时,在场的人回答说,有啊,不过现在退休了。他说,这个人对我们有意见,告了我们的状,他写信给宋平主任。二是4369工程争取下来后,从省里到市里都非常重视。我记得我们刚从国外考察回来,到梁凯轩副省长办公室进行汇报,我们说德国的窑炉技术很成熟,但等静压成型技术还没有(当时)全面推广,是否还要观察一下,即缓一步的意思,梁省长一听到这里,就打断我们的话,说还要等什么东西,人家不是已经在用吗?我们拿过来就是。后来钱家铭副省长主管,他亲自开协调会。国家计委、经委、轻工业部和省里,我都跑得烂熟。与国家部委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呢,我给你讲一件事:轻工业部的项目情况都已经打好了表格,马上要发出去了,当时我正在轻工业部办事,看到了这份表格,表格上景德镇需要的一些项目没有排上去,我马上对做具体工作的轻工业部计划处的周楚璧说,我们景德镇还缺什么什么,她立即就在表格上补充上去了。在北京找人办事也很难,那时北京的交通不是很方便,我和舒市长晚上要到别人家里去找人,打不到出租车,就和舒市长在长安街上一人站一边拦截出租车。为了推进项目早日完成,市委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江国镇书记担任组长,市长段国光任副组长,政府相关部门,包括陶瓷公司、银行等单位的主要负责同事都是领导小组成员。在领导小组下面成立工程项目指挥部,王伟科任总指挥,指挥辜振启,现场指挥於石生。实际上,这个项目的担子就在我们三个人肩上。”
於石生说:“我在景德镇40多年,我的青春贡献给了景德镇,1957年,我从九江考上南昌江西工业技术学校陶瓷制造专业。1958年景德镇陶瓷学院成立,省政府就把江西工业技术学校陶瓷专业划并到景德镇陶瓷学院。1960年在陶瓷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三年后,不想当老师,想到工厂去,因为当时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陶院知识分子成堆,政治环境不利于知识分子,就想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于是主动申请要去工厂。当时一起打报告的有三个人,除了我还有一个是陈家泉,另一个是朱向昆。申请批准了,去的单位有两个,一家是景德镇瓷厂,一家是高级美术瓷厂(为民瓷厂)。当时,高美正在新建,我们就去了那里,他们都非常欢迎我们。正在新建中的高美,房屋还没有盖顶,窑炉还没有建起来。因为我在陶院重点学的是窑炉,热工方面的专业,所以就叫我负责窑炉这方面的工作,陈家泉就负责供应,朱向昆就负责基建。我们都年轻,一腔热血投入工作。当时,毛主席有一句名言‘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我们牢记这句话,考虑如何做贡献。窑炉开始是建圆窑包,在我手里建了三组六座圆窑包。后来,我慢慢更加热爱陶瓷,1965年,国内都在推行烧成隧道窑化,而景德镇瓷厂当时建的隧道窑技术含量高(煤气发生炉),很神秘,根据当时景德镇的实际情况也不可能推广。所以,我们要搞适应本地烧成的自己的隧道窑。所以,轻工业部在淄博搞还原焰煤烧隧道窑大会战,集中了一批全国产瓷区的热工专家。景德镇也组织了一队人马,由陶瓷公司副经理李克华带队,参加的还有杨文宪、潘文伟等9个人,我作为工程技术人员之一有幸参加这次会战,目的是为了在南方推广还原焰隧道窑的烧成技术,因为当时北方包括山东基本都有隧道窑,但他们是烧氧化焰的。我们在那里搞了三个多月,学到了很多东西,知道了隧道窑的结构原料,操作方法等,培养了本土的第一批煤烧隧道窑的专业技术人员。”
“实践证明这次会战是成功的,我们回来后在轻工业厅的指导下就组织设计了光明瓷厂煤烧还原焰隧道窑。我们这些人都参加了这项工作,并于1966年点火试烧成功。这以后,景德镇开始以连续性的隧道窑代替间歇式的煤烧圆窑,景德镇陶瓷烧成技术步入了一个新领域。搞好了光明瓷厂的隧道窑后,我们这些人都回到了原单位。大概是1970年的时候,为民瓷厂也要建煤烧隧道窑,这项工作理所当然由我负责设计。1970年开始,各瓷厂重视隧道窑的推广工作,一些瓷厂的第一条煤烧隧道窑都是这一年开始建的。我这个人一贯不守旧,总想搞点新东西,特别是经过山东和光明瓷厂两次实践以后,思想比较开放,想在烧成工艺上做点创新。于是在设计过程中增加了安装余热锅炉的新技术。余热锅炉主要有两大优能,一是可以提供蒸汽,每小时可产蒸汽1.5吨,输送到成型车间进行坯胎干燥(蒸汽烘房),还可以改善职工洗澡条件,原来烧炼职工下班洗澡都是用木盆、大锅烧水,余热锅产生后可以在窑房内设立淋浴洗澡间,利用蒸汽烧水洗澡,既方便又卫生。二是可在隧道窑的冷却带产生急冷,从陶瓷工艺角度上看,陶瓷在高温塑性变形阶段急冷,可以提高瓷器釉面白度和透明度。对这一新设想,陶瓷公司有的领导不同意,主要考虑到安全问题,认为在窑上装一个锅炉就是一颗定时炸弹一样。当时围绕这个问题,还组织全市技术人员在为民瓷厂进行讨论,技术人员中分成两派,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最后,陶瓷公司决定先在为民瓷厂搞试点,所以,我们就自己动手制造锅炉,这是没有先例的。结果搞起来了,效果特别好,窑青率达99%,这在全市引起轰动。隔壁宇宙瓷厂的党委书记艾贵保带着一帮人来学习,对我们的党委书记王元芝说,我宇宙瓷厂烧了三个月还抵不上你们烧一天,后来就在全市隧道窑推广这一技术。‘余热锅炉’一度成为瓷厂里的一个热门词。为民瓷厂隧道窑试烧过程中由于是我设计的,为了摸清第一手资料,我跟班看火、烧窑,烧到第4个月头上,出现了窑体下沉的事故,窑车压扁了,匣钵也倒了。那时,分析会上有人说,这个窑是於石生设计的,要他负责。可是王元芝书记说,这个要认真调查,看到底问题出在哪。后来,陶瓷公司杨文宪工程师他们来调查,杨文宪是专门搞窑炉的,他找到我问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就说,当时建窑时,为了抢速度,没有选择好的耐火材料,本来是要用洛阳的耐火砖,因为当时其他几个瓷厂也在建隧道窑,为了赶在前头,就舍远求近,用了本市的耐火砖。对此,开会的时候我不同意,并说,这样做弄得不好会塌顶,但当时烧炼车间领导说,我当过窑炉队队长,没关系,就这样砌上去了,出了问题我负责。杨文宪听我这么一说,就与王元芝书记说,这个事不能怪於石生。后来开专题分析会,那位车间领导也敢于承担责任,在会上公开说,这个事是他决定的,是他叫用本市的耐火砖。当时王书记说了一句话‘不懂就不要装懂’。后来,这件事就这样算了。”
“1978年,市里开首届科技大会,这项技术获得一等奖,只得了一张奖状,那时,根本不会考虑奖金的事,把荣誉看得很重。也是1978年全市评工程师,在电瓷厂考试,我考了陶瓷热工第一名。我1983年担任为民瓷厂厂长,那一年市里要派三名厂长去省里学习,陶瓷系统选了我,另外两个分别是建材系统景陶瓷厂的喻炳林,工业系统电瓷厂的韩超(因故未成行)。也就是这一年,国家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有一次公司开厂长会,谈到技术改造,说现在的技术改造跟以前不同,以前是拨款,现在是贷款,哪个厂需要贷款的话可以提申请,这么一说,其他瓷厂的厂长都说贷款不要,谁还得起?我说我要,当时辜振启在场,他说,你要多少?我说初步设想要1000万,在场的厂长都用惊异的眼光看着我。因为在此之前,所有的技改都是拨款,而且这些款都投向光明、人民、红旗、红星、建国这些老厂(房屋相对破旧),而为民瓷厂相对来说是新厂,故从来没有享受到技术改造的贷款政策,现在,为民瓷厂也快过去20年了,厂房设备也老化了,也应该进行技术改造,如果不改造就会被淘汰。现在国家既然有政策,像为民瓷厂也能进行技术改造,即使是贷款也是利好的消息,所以我申请。公司领导听我这么一说,都说我老於思想比较开放。可能正是这次会议,公司领导对我印象较深,所以,1985年公司组织出国考察时,企业厂长里面就选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国门,在西德参观了罗森泰尔瓷厂,他们的生产现场比我们家里的卧室还要干净,生产全部自动化,机械手操作。考察回来,感慨万千,觉得我们落后了。当年下半年,轻工业部在湖南醴陵召开了规模很大的全国日用陶瓷工作会议。全国各大产瓷区主管部门(陶瓷公司)主要负责人、三类以上企业的厂长、书记都参加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对我的刺激好大,为什么呢?因为在那个会上,轻工部的领导讲,世界上其它国家日用陶瓷怎么怎么先进,我们中国陶瓷怎么落后,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轻工业部有一个规划,在全国要建三个日用瓷样板厂,然后在此基础上全国进行推广。接着他就宣布具体三个样板厂建在哪里。第一个是河北唐山,引进英国技术生产骨灰瓷;第二个是湖南建湘,引进德国技术生产硬质瓷;第三个是广东佛山,引进日本技术生产炻瓷。开始我们听得津津有味,认为景德镇肯定有一家,结果没有,开始都认为轻工业部搞错了,景德镇是千年瓷都,怎么排不上队。轻工业部的领导紧接着说,这些年,部里给了景德镇不少钱,但都拿去做房子了,技术改造上没有动作,还说景德镇思想比较保守。当时参加会议的景德镇代表都垂头丧气,没有人吭声。因为在山东搞隧道窑大会战时,我认识了轻工业部陶瓷处的江处长,也比较随便,我一个人去找他,说,样板厂景德镇为什么没有份,还说了一大堆理由。江处长拍拍我的肩膀,老於呀,你只是一个厂长,你讲什么呢?你们公司和市里都不说这个事,再说给了你们,你们也搞不成。出来后,我找到刘翮天经理,说,刘经理,这个事我们要争一争。刘经理说,这是他们的既定方针,争也没有用,轻工业部对景德镇有看法。这个事在我心里始终不舒服。”
於石生说:“到了1987年上半年,机会来了。因为取消了拨款,技改资金改为贷款。那一年,国家计委轻纺出口产品有一个技改项目向全国招标。公司接到这个通知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我,问我是否有兴趣去投标,我是求之不得的事,爽快就答应下来了。我们就组织力量编制标书参与投标,结果就中标了,也就是国家计委901万贴息贷款(具体什么项目自己定),钱不够可通过其它途径融资,也就是说给你一个笼子(政策)。那时,市场经济观念大家都不是很强,有些人还不敢钻这个笼子,但我就召集人马干了起来。当时,对这个项目也有不同的声音,还有的说,老於耶,你弄了这么一个大的项目,上面可管不了呢,你吃不了兜着走。我并不怕,也不后悔。1987年就去考察,王伟科带队,还有公司的辜振启,设计院的张恒荣、翻译颜石麟,为民瓷厂的还有史振华、肖春蓉。考察的目的就是定项目,也就是决策性考察。先到德国,后到英国。在英国,他们的陶瓷协会领导接待了我们,他们说,你们景德镇是陶瓷的祖宗,我们生产陶瓷是向你们学来的,但现在我们比你们做得好。在英国开会,到底是引进英国技术还是德国技术,内部也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英国的技术是骨灰瓷,卖价高;而我认为引进德国技术要好,因为景德镇有史以来就是生产硬质瓷。再说德国的等静压成型生产线是当时世界新技术,他们自己也是80年代初开始使用。王市长开明,他说你是厂长,是法人代表,我虽然是领导,但这件事还是你说了算。回来后就做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测算项目总资金需要约4369万元,其中外汇约700万美元。资金来说,国家计委轻纺出口产品基建项目办公室提供拨改贷资金900万元,自筹资金900万元,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贷款465万美元,康富国际租赁公司250万美元。从德国两家公司,即瑞奇公司成型生产线和雷德哈姆公司的煤气隧道窑,项目由瑞奇公司总承包。工艺上有根本性改变:原料方面,所有盘类产品采用特别的颗粒粉料干压成型,颗粒粉料采用喷雾干燥设备;凹型和空心产品仍采用可塑泥料和注浆泥料,但为了提高坯料成型性能和原料颗粒度,采用单一原料化浆,部分原料球磨的工艺方法,以适应引进的杯子生产线,空心注浆生产线,万能滚压成型机。成型方面,碗盘类利用等静压成型全套设备(包括模具);碗类凹型产品引进万能滚压成型机,杯类产品的成型,干燥引进联动生产线,空心产品成型引进注浆生产线。素烧后的坯体施釉方法与景德镇传统方法不同,盘类产品引进施釉生产线,一次性完成;凹型和空心制品利用手工浸釉。烧成方面,引进素烧和釉烧两条焦化煤气窑,两次烧成(景德镇烧成史上第一次)采用全套电子控制设备。”
於石生说:“可行性报告很快得到国家计委的批准,因为像这样的招标项目国家还是第一次搞,所以重视,批得也快。我记得当时江西只有两家企业参与投标,另一家是上饶光学仪器厂(广丰)。这样的项目省里特别重视,列为重点项目。现在我讲两个事,一个是谈判,一个是选址。项目下来了,这个信息国内外都知道,因为要引进设备必须要有代理公司,大家都来争这个事,因为考虑到是从瑞奇公司引进主要设备,就决定由瑞奇公司总的代理,所谓谈判就是价格问题。参加谈判的就是三家,为民瓷厂代表甲方,投资方即轻纺产品投资公司(后改为国家机电轻纺投资公司,简称中机公司)代表乙方,第三方就是瑞奇公司。谈判是在北京谈判大楼进行的,谈判很成功,在德方报价的基础上压价20%。他们经常参与谈判的人说,以前与德国人谈判,最多压价就是4%左右,德国人的设备价格是降不下来的。谈好以后,三方握手,并打好了合同。下一步就是签合同,他们都给我戴高帽子,说谈得成功,到了晚上大家还沉浸在大功告成之中,突然来了电话,叫我接电话,是省经贸厅打来的。电话那头说,你是於石生厂长吧,我是省经贸厅的厅长,我说我知道。他说,你今天谈得很成功吧,我说是呀,他接着说,暂时不要签合同。我说,为什么不能签合同?他说不能签就是不能签,我只是转达省领导的意思。我说,谈得很好,价格降了20%,他说,这个我都知道,你就是合同不要签。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到底是什么事?正在想这个事,又一个电话打了过来,是省轻工业厅的孙潜副厅长,他说,老於呀,今天谈得很好吧?我说是呀。他说,合同不要签,我说,刚才省经贸厅已经打了电话,这是怎么回事?他说,你不要管许多,就是不要签合同。我心里胡思乱想,是不是项目要下马。不久,又一个电话打过来,是舒市长打来的。他说,老於呀,今天谈判谈得不错吧?我说是呀,都握了手呢。他说,握了手合同不能签。我说,不签合同摊在这里怎么办?以后重新谈过,价格就不好讲呢!舒市长说,你就耍个花招,说厂里发生了紧急事,必须要回去处理。没有办法,我就这样做了,其实我人还在北京。后来孙厅长跟我说,另一家公司要做这笔生意,并说,这家公司为国家作过贡献,也就是国外封锁我们的时候,他们仍然帮助我们。”
於石生说:“后来,我们就与这家公司谈,他们的价格要比瑞奇公司高200万美元。当时我不同意,因为我们都是贷款,以后还要还的。但对方公司说,他们的设备质量好,服务态度周到等,我说设备都是一样的,哪有什么好坏之分。双方僵持了一个礼拜,他们还是不肯让步。后来,孙厅长就打电话,叫到南昌来谈。谈判是在江西宾馆进行的,省轻工业厅、省政府办公厅都有人参加,每天谈判的内容都要形成纪要,呈给省轻工业厅,轻工业厅转给省长、省委书记阅。谈了一段时间还是没有结果。有一次,舒圣佑市长到省委党校开会,有一天临近中午快吃饭的时候,我找到舒市长,说价格始终谈不下来,还骗他说,那家公司的中国总代替是公司老板的女婿,他中午请我们吃饭,舒市长也知道我是骗他的,实际是吃自助餐,我们天天都是吃自助餐。到了以后,我就把他介绍给了舒市长,他俩握了手,舒市长就说,谈了这么久,我就做个中间人,双方各让一步。但他们还是不同意,舒市长就借机走了。我送他出门,他对我说,谈不成就中止谈判。我说中止谈判孙厅长那里怎么交待,他说,孙厅长那里我来处理。所以就这样我们借故撤离了。后来还是与先前德国的瑞奇公司签了合同,为这事前后耽误了两个多月时间。”
於石生说:“关于选址问题,开始也有人叫我选在为民瓷厂以外的地方,但我还是考虑到靠近为民瓷厂,因为还是想到为民瓷厂将来的发展。因为当时为民瓷厂没有大件盘类产品 ,而引进项目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有利于发展配套餐具产品的发展,所以最终选址在为民瓷厂的东北角上。想不到后来分开了,早知道这样就不会选在这样一个没有出路的地方,不过现在好了,搬到陶瓷工业园去了,可以大展身手。”
“关于‘4369’工程是怎么得来的?这里也有一个小插曲。项目进入实施后,上下都重视,有一次市委书记江国镇来检查工作,他是工程领导小组组长。我向他汇报工作,他问整个工程总共要多少钱,我说初步概算要4369万元,他想了想说,那就把这个项目叫‘4369’工程吧。项目推进过程中,我还考虑到市场问题,因为生产这样高档产品必须要瞄准国际市场。所以在1990年6月18日至7月2日的对美国市场进行了考察,与米卡莎公司进行订货时,他们说离岸平均单价0.5美元,我不同意,要1美元,他们说你们中国瓷器以前从来没有这么高的价,我说现在有,他们说你乱开价,不计算成本,我当场就拿出计算器算给他们看,他服了,当下就与我们订货,并把样品器型打包寄到德国去,德国公司就根据样品开钢模,再到景德镇生产,并谈好了具体品种和价格,平均单价为0.75美元,而此时,景德镇单件出口创汇平均只有0.3美元左右。”
於石生说:“项目的建成是齐心协力的结果,领导重视是一个方面,这里也有其他系统和兄弟瓷厂的大力支持,比如当时贷款要有担保单位,那时效益好的光明瓷厂和宇宙瓷厂就为我们作担保。602所在景德镇地区是技术力量最强的单位,为了更好地消化吸收,我在领导小组会上提出,请求602所工程技术人员的支持。就由市领导协调,602所就派出了几名工程师与我们系统的工程技术人员一道在消化吸收上做了大量工作。我当时对投产及达产达标提出分三步走的意见:第一步,由德国专家安装调试,正式出合格品;第二步,专家撤走后,由602所的工程技术人员与系统内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把德国专家掌握的技术接受过来;第三步,与此同时,培养新一代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把老一辈(602所)工程技术人员掌握的技术承接过来。市委采纳了我的意见,后来我们就是这样做的。比如全面投产后需要大批操作工人,当时有人提出从各瓷厂调人过来,我不同意,因为这不是传统生产,我提议重新招工,招工首要条件必须是高中以上毕业生,市里很支持,就通过教育局、科委、经委组成招工班子,在浮南矿出题,一中考试,招收了清一色的高中毕业生200多人。市里还给政策,4369的平均工资比行业工资平均高出50%。由于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所以我们引进的项目实现了达产达标。1993年,轻工业部在景德镇召开全国日用陶瓷工业改组改造现场会,规格很高,各产瓷区瓷业公司的主要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省市有关领导、少数重点陶瓷企业主要领导参加了会议。轻工业部的领导在会上说,我们轻工业部在全国景德镇以外不同的产瓷区规划建设了三个国外引进的日用瓷样板厂,结果一个也没有成功,而景德镇不在规划之内,反而成功了,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还说,你们以后不要出国去考察了,这里就是国外,就到这里来学习考察。这次会议以后,果然全国各地到这里参观学习,采访报道的络绎不绝,门庭若市,接待都接待不及,有些就干脆不接待,还得罪了不少人。记得有一次,省电视台的记者来采访,都挡在门外,他们的台长我认识,就打电话给我,说我的架子好大,我只有陪着笑脸说,下次再来我亲自接待。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轻工业部命名4369工程为全国日用瓷样板厂。当时参加会议的副省长郑良玉说,要取一个名字,就叫中国景德镇瓷厂,后来就通过市政府向省政府的申请,并由郑副省长帮助,由省政府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呈报告,最后才拿正式批文。中国景德镇瓷厂就是这样得来的,1996年更名为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变成了现在的景德镇陶瓷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