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录|曹春生:我是吴老师的粉丝
2021-09-09

编者按:

       吴老师的现代陶艺作品在每个时代都有非常超前的艺术创造和表现,是与时俱进且具有引领性的。在曹春生教授眼中,吴老师作为一个艺术家,有完美的、理想型的人格,他的作品亦是从完美的人格方面一直走下去的,这也是吴老师不乏仰慕者的缘由。

吴天保艺术回顾展(1939-2000)

访谈录·第 22 期


我是吴老师的粉丝

口述/曹春生

       第一次见到吴老师是上泥塑头像课的时候,同学们当时非常的兴奋,因为我们刚入学的时候就听说有一个吴老师做很写实的雕塑是一把好手,所以一直很仰慕他。

       那天上课,我们都是早早就来到教室。吴老师长得帅气,说话又很平和,跟我们上课的整个节奏把握得非常好。记得他做过一次示范,说实话,我们这届有的同学原来在社会上基本功已经非常可以了,但当吴老师动手做示范时,瞬间可以把写生对象的结构塑造出来,同学们一下子就服气了,这可不是一天的功夫。吴老师是“文革”前陶大的优秀毕业生,他在写实方面有很独到的一面,而且他的写实的路径是西方的解剖学,对形的把握和要求非常高,概括的能力非常强。

       吴老师不仅是手上功夫厉害,他的理论教学也非常有一套。他说泥塑的那种胸中有数和胸中无数之间那种朦胧状态的时候,他说这是一个人的天分的表现,当时我是在班上算小的,可能还不大理解,但是经过这么多年来,我现在也做了近30年的老师,对他这句话感触非常深。也就是说一门技术你学好容易,但是你怎么用它就非常难了,所以说吴老师他在当时给我们做示范,虽然只是短短的半个小时不到,但是给我们是终身受益的一堂课。

       这是吴老师跟我们的第一次接触,印象非常深。

       当时,“文革”后刚复校,学校里对他格外的重视,把教学管理的重担子交给他,当时的雕塑教研室是由尹老师和他在负责,作为一个专业的管理者,他非常重视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及中西方教育的衔接关系,他原来在“文革”阶段,陶瓷学院解散,曾在基层呆过一段时间,深深地对中国的,尤其是对景德镇的传统雕塑的造型、工艺、烧成方式,还有一些传统的技艺都有了解和掌握,所以,他认为把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技法和西方的美学教育结合起来,应该是当时中国雕塑教育的一个方向。“陶院现象”的出现与当年尹老师、吴老师在雕塑教育思想及教学方法上的一些思路是密切相关的,陶大雕塑专业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全国雕塑界是最强的,后来涌现了不少在全国,甚至在国际上有知名度和话语权的陶瓷艺术家、雕塑家和学者,这也是对吴老师所倡导雕塑教育思想的一个最好的回应。

       当时在我们学校里雕塑方面有很多像吴老师一样的对教育事业兢兢业业的一批老先生包括周国桢、尹一鹏、陈作芳、姚永康,还有我班的一些毕业留校的一批学生,这形成了一股合力,这个合力是有传承关系的,吴老师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的教育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他又对前面的比较成功的一些教育方法,他又有延续。

       我记得吴老师创作了一批时装人物的陶艺作品,现在来看,还是有时代的特色。景德镇第一次举办国际陶瓷节评比,我当时作为报社美术版的编辑去采访过,现场参展的作品中吴老师的《时装》比较耀眼、比较突出,他是用泥片卷塑成型,结合高温釉的流淌,在灯光下时装的那种若隐若现的美感一瞬间就呈现出来了,应该是1990年左右,当时的信息是相对闭塞的,吴老师创作的那批作品很具现代感,开拓了泥性的另一种可能性,在新材料运用方面,以及工艺的表现上都达到了极致,是一种非常可贵的艺术实践。

图片

时装系列 1989年

图片

时装系列 1990年

图片

时装系列 1990年

       吴老师从他个人的艺术经历来看,早期是相对写实一点,因为基本功非常扎实,他的那种扎实还体现了一种灵气,因为他喜欢做动物,能够抓住动物的灵性,做得非常生动。如果只是技术好,把一个动物做得非常写实,但是动物那种灵性的,那种活灵活现的状态,这个是要靠我们的创作者去把握的,所以吴老师在创作这一批写实动物时,他做到了可以将那种动物的灵性通过作品整体的造型完美地呈现出来,这是非常可贵的。

       我们看过很多动物雕塑,但真正要做的很有灵性的艺术家是不多的,所以吴老师是有天赋的,他对艺术灵感的表达,是非常高级的。另外,还有一点,吴老师能够把景德镇的颜色釉和造型对接得非常好,有的颜色釉看着很厚重,但通过他的灵动的动物造型,又显得非常轻盈生动。所以,当材料语言与造型语言以及个人的艺术构思三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就是一件非常经典的艺术作品。

       我觉得吴老师在这方面是有他的个人的那种艺术的天分在起作用,这是吴老师在艺术方面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另外,他在每个时代都有非常超前的艺术创造和表现,吴老师在当时的时代,他的艺术是往前走一点的,别人就不会理解他当时为什么那样做?可能在10年或20年后才感觉到那批东西的现代感,他对艺术的把握非常有前瞻性,这是他的另一个艺术特点。刚才说的《时装》系列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我觉得这是吴老师所独有的高度的艺术修养和超前的审美理念的成果。吴老师不仅做架上雕塑,到1980年代末,他的现代陶艺作品都是与时俱进的,与时代是合拍的,并且是走在前面的,具有引领性的。

       我们学生公认吴老师是很帅气的,而且语言也很亲和,他平时不会发脾气,他的激情,从我的感觉来说,吴老师他是属于那种静水流深一类的艺术家,表面上看非常平和,但他的艺术创作中有丰富的情感和敏感的内心,包裹着很多那种艺术的冲动在里面,所以他的性格的外表的感觉和他内在的一些艺术的那种耀动形成了一个反差。他的作品看上去非常唯美、很甜美,又很文明,但是刚刚说了他有很多灵动的东西在里面,他内心的一种爆发的那种、那种强烈的感觉在它的灵动里面呈现出来。他平时对我们也是很平和,一见面就是笑的,笑得很灿烂,他走路的姿态也是很斯文,他是属于这一类人,按现在话来讲,他的粉丝非常多的。我们通常对艺术家的评判,好像是光头、胡须、邋邋遢遢的那种感觉,但是吴老师不是这样,吴老师很讲究的,他的外表、穿着、讲话以及他的管理,包括他的行事作风和为人处事、接人待物等,他都是表里如一、非常的讲究。作为一个艺术家来讲,他有这种完美的、理想型的人格,他的作品也是从完美的人格方面一直走下去的,所以这也是我们对他很崇拜的一个原因。

——以上文字系根据2018年11月10日对曹春生教授的影像采访整理

图片

曹春生

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78级雕塑班

景德镇陶瓷大学雕塑研究所所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景德镇雕塑院院长

景德镇市雕塑协会会长

中国雕塑学会理事


图片

吴天保艺术回顾展

1939-2000

展览时间

2021年9月7日~9月23日

开幕式时间

2021年9月11日(周六)15:00

深圳画院美术馆地址

深圳市罗湖区银湖路金湖一街36号

艺术顾问

梁宇、傅维安、董小明

策展人

吕品昌、杨剑平

学术主持

孙振华、夏和兴

艺术总监

蒋志强、许正龙

展览总监

吴君、杨晓洋、陈贞、梁冰

展览设计

谢卉

策展助理

柴鑫萌

媒体统筹

张鎏鑫

展务

任四四、王文科

影像视效

冯世光、毛颖、木帆

文献整理

吴川、吴帆、吴明

主办单位

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景德镇陶瓷大学

学术支持

中国雕塑学会

承办单位

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陶艺委员会

媒体支持

光明日报、央广网、人民艺术网、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南方都市报、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雕塑头条、艺术中国

顾问委员会(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则坚、朱广达、刘远长、李茂宗、宋龙飞、杨苏亮、周国桢、顾正明、钱绍武、梁任生、章永浩、傅维安、董小明、熊钢如、颜惠崇

展览委员会(按姓氏笔画排序)

方晓龙、叶丹、邓箭今、卢剑星、孙振华、吕品昌、刘伟平、刘新中、刘建华、任杰、许正龙、李见深、李刚、李召宁、汤重熹、肖颜琴、肖霁虹、罗小平、陆斌、陈天保、杨剑平、杨晓洋、金文伟、郑萍、夏和兴、徐雯、秦璞、高峰、梁冰、曹春生、彭小杭、曾小桦、蒋志强、蒋铁骊、潘映雪

资料来源:吴天保艺术回顾展筹备委员会

图文编辑:柴鑫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