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中国瓷器中的“瓷中君子”,其内在品质为文人雅士之最爱
2021-08-19

图片

#瓷器篇-8#

       亲爱的小伙伴们,感谢您一路支持、跟随“走遍世界博物馆”从文明古国系列的埃及印度希腊墨西哥伊朗、中国一直走到欧洲系列的俄罗斯以及亚洲系列的土耳其等。现在,2021年重头戏——“瓷器篇”正在进行中……速度围观啦!

图片

(花釉瓷罐,唐)

       前面说到:中国瓷器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唐代,这一时期出现了以南方越窑青瓷与北方邢窑白瓷为代表的“南青北白”两大瓷器体系,成为唐代瓷器的杰出代表。同时,因为长沙窑创烧出釉下彩瓷,因而与“南青北白”一起组成了唐代瓷器的三驾马车,共同成就了唐瓷的辉煌。

       除此之外,唐代还创新出了“花釉瓷”、“绞胎瓷”等新品种,它们也是唐代制瓷工艺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花釉瓷绞胎瓷

(本文图片由M·辰、色影拍摄,版权所有)
 

图片

(花釉双系瓷罐,唐;上海博物馆藏)

花釉瓷

       花釉瓷:指在深色釉上涂有浅色斑块的彩瓷。

       花釉瓷是唐代河南地区创烧的一个瓷器新品种,其采用两种色釉进行装饰,即先上一层底釉,通常为黑、褐、黄褐(深色)等,再淋洒或涂刷另一色料(天蓝色或月白色),经烧制后便在器物表面形成了色彩对比强烈、或有规律或无规律的花斑装饰。其图案变化莫测,自然生动,呈现出绚烂斑斓的艺术效果,为黑釉瓷系的美化装饰开辟了新途径,是唐代瓷器的一种创新工艺。

       唐代,河南地区有很多烧制花釉瓷的窑口,其中以鲁山段店窑的花釉瓷质量最好,在史料中被称为“鲁山花瓷”,享有盛名。

图片

       花釉四系瓷罐,唐;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此罐在褐釉上饰以月白色斑块,显得雄浑豪放,大气洒脱,是花釉瓷中的精品。

图片

花釉浇壶,唐;国家博物馆藏。

图片

(绞胎瓷枕,唐;国家博物馆藏)

绞胎瓷

       绞胎瓷,以两种颜色的瓷土糅合在一起,再经上釉入窑烧制而成的彩瓷。唐墓中出土的绞胎器有杯、碗、盘、罐、枕等,其中以绞胎枕最为常见。据文献记载“瘿木之枕纹理奇特华美……”,把瓷枕做成仿制的瘿木纹理或许是为了达到瘿木之枕的效果。

图片

(绞胎枕,唐;上海博物馆藏)

绞胎制作

       绞胎的定义是将两种颜色的胎土糅合在一起所形成的随机花纹。这个定义说的不够严谨,但若想说的严谨,可能就不是定义而是论文了。因为绞胎的制作过程虽然一看就懂,但用文字表述却有些困难。下面,辰馆尝试用大白话把它说明白,试试看喽(^_^)

       麻酱花卷大家都见过、吃过吧?其制作方法:先和面、擀成饼,再在饼上面抹上一层麻酱,然后将饼卷起,这时候从侧面看其截面就是一圈面套着一圈麻酱,一圈、一圈……(见下图)。
图片
       黄色代表白面,褐色代表麻酱。

       如果把上面这个麻酱面卷按一定长度切断,比如每隔5,6公分切断,于是一排麻酱卷就切好了,只待上锅蒸熟后即可吃食。

       那么,如果把这个麻酱面卷按1厘米,或者0.5、0.7厘米等长度切断(薄片),这时案板上就会出现一堆麻酱面片儿(脑过一下此画面。见下图)。

图片

       把上述麻酱面片摞起来,再切出横截面,想象一下是什么纹路效果?再把这些横截面的面片再摞起来,再切片……

       于是,横截切片所做的摞叠——切片——摞叠——切片的次数越多,纹理越复杂(也可以是将白面和麻酱面搓成条,然后将两种色条并在一起拧绞而形成绞胎纹理(绞胎由此而来)。因此说,每一个绞胎器的纹理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像大理石花纹,有的像羽毛纹,有的像云,有的像流水,变化无穷,不可复制。世界上绝不会有两件相同绞胎纹的器物,就像世间不会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

       好啦,陶瓷器的绞胎纹就是这样做出来的,然后再经上釉、窑烧就成器了。呃,不知道我说明白了么?

图片

(绞胎三足碗,唐;上海博物馆藏)

 

       绞胎瓷是唐代创烧的彩瓷新品种,其纹饰由胎而生,表里如一,花色斑斓,宛若天成,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是瓷器中的一道奇观。因为绞胎瓷表里如一的特点,它因此而受到古代文人雅士的青睐。传说苏轼在首次拜访其岳父时就专门送了寓意为“君子本色,表里如一”的绞胎瓷作为礼物相赠。

       绞胎瓷,以唐代巩县窑(今河南)和北宋当阳峪窑(今河南焦作)的绞胎器最为有名。